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首頁
  • 興新聞
  • 【媒體報導】外有狂牛威脅 內有黑心食品… 查緝食安 大數據來幫忙

【媒體報導】外有狂牛威脅 內有黑心食品… 查緝食安 大數據來幫忙

更新時間:2015-02-25 11:43:50 / 張貼時間:2015-02-25 09:56:25
興新聞張貼者
單位秘書室
新聞來源聯合報
2,012
   

【媒體報導】


 

外有狂牛威脅 內有黑心食品… 查緝食安 大數據來幫忙

張貼.2015/02/25 上午 09:54:51   祕書室媒體公關組  .

 
                                                                                                                                      

稿源:2015-02-24/聯合報/A14/民意論壇/譚偉恩/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助理教授

世界衛生組織(WHO)每年均會擇定一個與全球公衛相關的議題,作為當年四月七日世界衛生日之核心主軸;今年的議題主軸,正是去年因黑心油品事件在台灣鬧得沸沸揚揚的「食品安全」。

根據WHO統計,不安全的食物平均每年造成約二百萬人死亡,其中多數是抵抗力較弱的孩童。如果嬰兒、孩童和老人無法取得潔淨的食物,便有很高的患病(包含癌症)或死亡風險。若食物中含有害細菌、病毒、寄生蟲或化學殘留物等而影響到消費者的健康時,輕則是腹瀉等腸胃方面的病症,例如腹瀉;重則可能致命,例如腸癌。

由於消費需求不斷增加,影響食品安全的威脅源也愈來愈多,舉凡不當的生產方式、不當的運輸或物流管理、烹飪料理過程的疏失、地球整體環境的變遷,還有新型或變種的病菌等因素,都會影響食品衛生安全。

如果將日漸頻繁的國際旅遊人口和跨國貨品交易列入考量,如最近傳出的加拿大發生牛海綿狀腦病(俗稱狂牛症)新案例,食物受到汙染或是不潔飲食擴散的機率將超過我們原本的想像。因此,站在消費者的立場,各國政府不只有責任強化本國的食品安全,還應相互合作增加國際食品安全。

不幸的是,有兩種困境制約了我們追求食品安全的目標。

首先,只要一國的政策過度強調經濟發展,而其食物生產模式走向工業化(例如:大統、頂新、雙鵬等等),並且消費文化強調快速、便利與便宜的飲食供應,那麼黑心食品的問題就不可能杜絕。以近期的黑心鴨血事件為例,將飼料用雞血混入鴨血的生產和銷售,便是追求利潤與迴避成本之工業化生產模式。而一些知名連鎖餐飲業者也無懼商譽受損,以利為先供應黑心食材。

第二項困境是欠缺與經貿自由化配套的公共衛生政策。國際食品貿易是一場食品出口國與進口國之間的權力較勁。小國如台灣,面對美國,往往沒有太多談判籌碼(《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與美牛風險部位開放進口與否,又再度成為爭議點),甚至有時強如歐盟,也難招架美國的政治壓力與該國跨國食品產業的經濟脅迫。

食品安全攸關國人健康,但它與國家的經濟發展或融入全球市場的目標存在一定的衝突。如何在衝突的目標間擇取平衡無疑是件困難的事,惟我們應知不安全食物導致的健康風險或損害將衍生出一國龐大的醫療負擔。此外,黑心食品的生產方式也可能對自然生態造成破壞,那將是更高昂和難以修補的社會成本。

在政府、業者、消費者這個三角結構中,公部門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如果怠忽職守或是包庇不肖業者(例如台北市政府在一○二年的審檢公文中就發現雙鵬的鴨血摻假,但未依法處理),會助長商家投機或觸法的行為。另一方面,政府應積極公布最新資訊,時時教育民眾,強化消費者對食安問題的敏銳度,藉此抑制黑心食品流入市面的機率。

最後,台灣已累積不少黑心食品案件,政府宜考慮建立大數據來進行食品摻假或詐欺犯行的分析,以幫助執法或稽核部門更有效的預防及打擊食安犯罪。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