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氣候峰會讓很多議題受到短暫重視。全球暖化與節能減碳都是公眾議題。但公眾議題往往就是人人都會「表示」關心,也可能會提出言不及義的批評與建議。其實大多數人可能根本不了解這些生態議題,或者所了解的只是皮毛而已。
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有「農民曆」。我國的農民曆不只是可以讓一般人選「黃道吉日」,也決定「播種」與「收穫」等重要的農耕時期。孟子的「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充滿生態智慧。十二日馬總統在「治國週記」中提出「再不節能減碳,農民曆要改寫」警告,的確是可能的。但是如何去改寫「農民曆」,卻是非常困難的生態學問題。
不同的生物需要不同的「有效積溫」才能完成發育或開花結果。對壽命以「年」計的人類而言,數年內看不到「氣候變遷」對人口的影響。昆蟲壽命多以「天」計,生長發育受溫度影響大,「暖化」可能讓農業害蟲與登革熱病媒蚊出現時間提早、代數增加、數量增加,我們可能必須面對更多的農業災害與流行病問題。
經濟不景氣時,間接迫使我們「節能減碳」,減少浪費。談到浪費,在台灣最浪費的可能是政府單位。法規能防堵貪汙,卻不易防止浪費。國立大學的浪費也很嚴重,例如國內學術界喜歡開「研討會」,用公家的錢交際應酬,研討會題目一再重複或炒冷飯。
一九九八年,德國畫家Thomas Jacobi在台北德國文化中心辦畫展,其中一幅畫「Landschaft des Reichtums: Der Leidenschaft und des Glucks」描述台灣的社會,畫中一位戴斗笠的農夫看著股價曲線圖,他面前卻是一片乾枯的稻田。可惜沒有太多國人重視國內的「虛浮與浪費」。
絕大多數的生態環境問題都是由於全球人口大幅增長,與伴隨之無節制的自然資源利用與浪費。窮困地區的漁民為了養家活口用炸藥炸魚,富裕國家的漁業公司利用先進的捕撈設備大量捕撈魚蟹,謀取巨大商業利益。氣候峰會上,「已開發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針鋒相對,也反映「問題製造者」與「既得利益者」、富人與窮人之間的衝突。
生態問題除科學外,也涉及國際政治、經濟、教育、法律各方面。很多政府要員年輕時都沒有上過生態學,面對生態問題難免應對無方,也可能導致未來的生態浩劫,那麼我們就會像米勒的「拾穗」一樣辛苦拾穗求生。
目前人類的生態智慧仍然不足以面對各種生態問題,光有「節能減碳」口號,不如全面推動「全民儉約」的生態生活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