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源:2015-06-08/中央社/台中
中市栽種紅龍果總面積近百公頃,以燈照栽培延長產期,幾乎全年採收,果實碩大約1.5公斤、糖度18至20度,口感清爽、甜而不膩。
外埔地區紅龍果產銷班透過農會邀請有「現代神農」之稱的中興大學教授蔡東纂,今天上午在台中市府陽明大樓以「紅龍果栽培管理」為題授課,吸引500多名農民報名參加,下午並頂著大太陽,實地到果園觀摩栽培管理。
中市農業局長王俊雄表示,紅龍果是台灣近10年來的新興水果產業,產季約在5月至隔年11月間。中市栽培總面積約近百公頃,分佈在外埔、后里、霧峰、新社、和平及太平等地,其中,外埔區栽培面積將近36公頃最多,不少農民與生鮮超商合作銷售。
中市農業局農業輔導休閒農業科代理科長趙景煌指出,農業局補助產銷班農民設置示範性燈照設備,外埔及后里地區約有10多公頃,透過燈照設備,可延長產期到3月,幾乎全年都可採收。
趙景煌指出,一般市面上的紅龍果果實約0.6公斤、糖度在12到13度;中市紅龍果的品質高,口感清爽多汁。糖度高,果實碩大約1.5公斤,糖度約18度到20度,在非盛產期,售價可高達每公斤新台幣200元,目前已近盛產期,售價約每公斤120元。
外埔紅龍果產銷班班長洪景元說,外埔農民早年大多種植釀酒葡萄,民國87年公賣局停止收購後,改栽種紅龍果,蔡東纂指導農民栽培技術,降低栽培成本、大幅提高品質,讓果農受益良多。
蔡東纂在會中指出,不少農民誤以為紅龍果屬於沙漠植物,不需很多的水分,其實,紅龍果需要大量水分,但為淺根系必須排水性良好,如果排水性不佳,就會造成植株根部腐爛而死亡。
蔡東纂說,紅龍果屬於病蟲害不多的果樹,只要克服病蟲害,約2年後就不需要施藥,是頗易做到有機的果品。
蔡東纂並傳授農民對付病蟲害、施肥及提高生產量等整套技術,傳授以激發植物免疫力的「益菌」來取代傳統農藥與施肥的技術,達到農藥與肥料減量,降低生產成本及施藥風險,並使農地漸進式地有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