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媒體報導】提霍勒教學筆記 變賽局聖經

更新時間:2015-10-13 09:24:06 / 張貼時間:2015-10-13 09:04:12
興新聞張貼者
單位秘書室
新聞來源聯合報
1,956
   

【媒體報導】


 

提霍勒教學筆記 變賽局聖經

張貼.2015/10/13 上午 09:00:32   祕書室媒體公關組  .

 
                                                                                                                                      

稿源:2015-10-13/經濟日報/A4/焦點/紀志毅/中興大學財務金融系教授

201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唯一得主提霍勒(Jean Tirole)應經濟日報之邀即將於本月19、20日分別在台北與台中演講,在此簡要回顧他的主要貢獻以及這次的演講主題。

提霍勒是法國人,在法國接受完整的教育後才到麻省理工學院(MIT)讀博士,以三年的時間拿到博士,與指導老師邁斯欽(E. Maskin)及同學D. Fudenberg形成三人組,在賽局理論有許多貢獻。和其他專研賽局的學者不同,提霍勒一直關注實際問題,1990年後,他在純賽局理論的著作不多,而是將賽局應用到各個他關心的問題。平均五年,他專注於一個領域,寫出十篇左右的論文,然後將這些論文改編成教科書。他的文章出版量並非最多,但有能力將相同主題的論文延展成教科書,證明他文章的重要性。

提霍勒最著名的教科書是1988年出版的產業經濟學理論。這本書充分顯現他的文字才華,本來是他的教學筆記,後來變成這個領域的聖經。他在書內整理數百篇文獻,以賽局作為統一的架構,解釋這些文獻的數學,再用淺顯的文字說明理論的含意。最後一章的「賽局使用手冊」,短短數頁,卻是許多人了解賽局的捷徑。

1990年起,提霍勒與拉方特(J-J Laffont)開始研究政府採購與管制,寫出十多篇論文後,整編成教科書。依照諾貝爾獎委員會的說法,這方面的貢獻是提霍勒得獎的主因。他們兩人同樣以賽局為工具,先指出過去的文獻有所不足的地方,再以看似簡單的模型得出有意義的貢獻。到2000年代初期,隨著網路的普及,政府該如何修改電信公司既有的收費模式、管理電信產業的競爭,成為多方利益角力的問題。提霍勒受法國政府委託,與拉方特出版一系列論文,也將研究成果集結成一本小書。

用賽局跟不用賽局當工具,有什麼不同?賽局強調,利益相關的每一方,都會盡力爭取自己的好處,所以會跟著誘因做反應。政策好不好,並不是看立意是否良善,而是看受政策影響的人會做什麼反應,會有什麼結果;也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以這一以貫之的架構,提霍勒的研究主題延伸到:一、「組織理論」:有上司下屬的階層組織,權力該如何分配?組織中的監督者可能與被監督者勾結,該如何管理?

二、心理學:當行為經濟學(挑戰傳統經濟學的「人是理性的」前提)的聲勢愈來愈大,提霍勒堅持由「追求滿足(效用)極大」的理性出發,研究行為經濟學所提出的「異常現象」。提霍勒為了做這個研究,讀了大量心理學的著作,消化之後,馬上出版了多篇論文。

三、財務理論、銀行監理與總體經濟學:提霍勒在1995年開始關注「流動性」的問題。開公司的人都知道,企業如周轉不靈可能倒閉。提霍勒的切入點是借款人與貸款人的誘因不同。借貸雙方都不樂見公司倒閉,但借款人事前保證充足流動性又可能造成貸款人進行不當投資。因此須藉由契約設計調和雙方誘因。提霍勒仍繼續在這方面的研究,在次貸危機後,他已寫了不少論文。

四、氣候變遷:這是他最近研究的領域,也是台北場演講的主題。由於各國簽訂京都協議書後,至今都沒有進展,提霍勒再次以誘因的角度,分析各國為何會一直拖延,以及該如何重訂談判的遊戲規則,才能讓京都協議早日上路。提霍勒不談道德,而是站在參與國的角度,分析為何拖延對他們有利以及這些利益的來源。要跳出目前的困境,也必須從改變大家的誘因下手。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