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結束臺灣工作回鄉時,他們不要我,兩個兒子都不要我,他們不認識我、不要跟我講話、不要一起吃飯、不要一起睡覺,他們說我不是他們的媽媽,這真的讓我很難過。」這是從菲律賓來到臺灣工作的Gina,這樣跨海求生存的移工悲歌,比比皆是。
「1095,臺中移工故事展」10月24日至11月1日在臺中文創園區展出,1095取自於外籍勞工待在臺灣工作三年1095天就必需離境一天。該展透過攝影、裝置藝術、平面圖文、影音媒體等手法,開啟臺中市民與移工朋友間的對話與交流,周休二日時,展場亦邀請來自東南亞的留學生定時導覽及多元文化講座。
展覽由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與國立中興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士學位學程共同合作,針對臺中外籍移工進行八個月的田野調查,同時臺中市新移民家庭服務中心、臺中市西屯區協和社區發展協會、燦爛時光東南亞書店等各單位也予以許多協助。
10月24日開幕特別邀請各協辦單位蒞臨現場,同時來自印尼的移工朋友表演印尼峇里舞,現場還有新住民媽媽提供特色南洋小吃,如印尼炸彈、薑黃飯、越南春捲等。開展首日下午則有中國醫藥大學的泰籍留學生梁娜莎分享經驗,梁娜莎高中至英國念書,她針對臺人對泰國的想像及一窩蜂前往國外擔任國際志工,自身卻帶著狹隘偏見的現象提出有趣、深度的分享,希望提供臺灣人正確的東南亞國家文化知識。
展覽發起人為雲科大文資所學生官安妮,她與雲科大文資系的學弟妹在臺中探訪外籍移工的生命故事,試圖透過採訪,了解那座無形中的牆是如何阻絕了臺灣人與東南亞人士的相處。
今年八月,官安妮到臺中交點分享這個計畫,在臺下聆聽的中興大學歷史系學生江彥杰認同其理念,再加上他曾有拍攝微電影及編輯校園刊物的經驗,因而加入「1095,」的策展,也和興大文創學程銜接,結合文創所學的策展經驗,讓展覽的元素能夠更多元豐富。
今年從三月到九月,「1095,」採訪團隊深入臺中各地,訪談不同職業的移工以及臺灣雇主、社區居民,過程中充滿挑戰,往往因語言隔閡、國情文化認識不足等因素,與受訪者無法建立長期的信任關係。官安妮不斷從中反思、調整、與準備,漸漸地取得受訪者的信任,在一次次的訪談中,了解到不同國籍人士的移動動機、國際觀、人生哲理,更從其工作環境中,體認臺灣雇主、仲介、政府三方體制的僵化與短淺。
主辦單位表示,移工議題範圍小至民生問題,大至工作、社會福利問題,此次展覽中無法全數討論,但1095團隊會一直陪伴在臺移工朋友,以八年級生觀點,不斷向社會、政府丟出疑問,更希望透過一次又一次的文化展演活動,觸發大眾的視野。
此次展覽共有八大展區,透過攝影、裝置藝術、平面圖文、影音媒體等手法呈現以下內容:1989年-2015年移工大事記、移動路徑與動機、職種與內幕、信仰、家庭、社會輿論壓力、未來規劃以及臺中的友善東南亞環境介紹。
*展覽名稱:1095, The Migration Stories in Taichung
*展出時間:104年10月24日(六)— 104年11月1日(日)10:00~18:00。
*展出地點:臺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雅堂館D館
*主辦單位: 1095,、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國立中興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士學位學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