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首頁
  • 興新聞
  • 【興新聞】興大育成企業 加速新創事業破殼而出

【興新聞】興大育成企業 加速新創事業破殼而出

更新時間:2007-06-01 23:59:59 / 張貼時間:2007-06-01 23:59:59
興新聞張貼者
單位秘書室興新聞
新聞來源經濟日報
5,123
 
   

【媒體報導】


 

興大育成企業 加速新創事業破殼而出

發稿張貼.2007/06/01 16:03  祕書室公關組  .

 


 

 
興大育成中心主任蔡毓楨指著外牆彩繪說:「興大育成中心的資源豐富、能量充沛,是創業者圓夢的好地方。」
記者魏錫鈴/攝影
大學以豐沛資源推動產學合作,近年成果斐然,陸續進駐興大創新育成中心的廠商已達79家;而從育成中心「畢業」的60餘家企業都「活得不錯」,初步追蹤存活率高達100%。

興大育成中心在88年底開張,進駐廠商獲得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評選培育成功者有加特福、魚博士、台灣慧聚、聯發生技等,加特福並獲國家生技醫療金質獎、國際生醫新創獎、國家新創事業獎,四度空間則獲得台灣創新軟體獎等。

育成中心本身獲獎紀錄不遑多讓,包括2004年亞洲十大育成中心,並有五年獲中小企業處評為績優中心、且有兩名專業幹部獲選績優經理人。

近幾年來,教育部、經濟部重視產學合作,投入大量資源,大學院校及財團法人等紛紛設立育成中心,帶起一波創業風潮。興大校長蕭介夫強調,校內1,000多名專業師資是產業發展的後盾,可隨時為進駐的企業服務。

興大育成中心主任蔡毓楨說,育成中心最重要的目的是將學校的研發能量、老師的技術等移轉給廠商使用。其實,早年學校與產業界接觸較少,研發成果往往未能及時商業化,如何中介是一大課題。

蔡毓楨指出,企業想找哪位系所老師,育成中心都將協助找到,提供諮詢、協助申請專利或小型企業創新研發計畫(SBIR)等。事實上,老師輔導撰寫營運計畫,透過中心推介,通常能夠加分,過關機率也大。

興大育成中心連結校內與產業的合作關係,在這種培育機制下,師生常會思考技術創業可能性,如台灣慧聚負責人楊登貴是化學系教授,在育成中心成立之初進駐,2004年成功畢業、自行設廠開拓國際市場;材料所博士班學生楊于紹,則在2004年進駐、成立奈米材料科技公司。

蔡毓楨分析,進駐育成中心的企業有幾種模型(Model),包括:典型產學合作,如加特福與獸醫系教授毛嘉洪,合作生產耐糖因子奶粉;已設立廠商需要老師的技術,進駐設置實驗室,如元宙化學製藥;或老師擁有技術,跳出來一起做,如精密工程所教授楊錫杭參與的碳能科技等。

目前,碳能科技先在潭子設廠,由於能源產業前景被看好,業界投資意願高,短短幾年間,資本額從100萬元擴增至1億餘元,未來將進駐中科園區。

興大育成中心還引進常駐企業,這是興大獨有的。常駐企業必須產學關係好、與老師有持續合作計畫,並樂於回饋,加特福是現今唯一的常駐企業。

蔡毓楨指出,把學校的龐大研發能量,透過育成中心發揚光大,適時技轉給進駐企業,讓研發成果獲得最大發揮,將未來重要目標。

其次,育成中心與正在中科園區興建的興大研發創新育成中心密切連結,將讓新創事業先進學校育成中心,基礎穩固後轉往中科研發中心,待規模壯大後再申請進駐中科等設廠。

另將發揮支援中心功能,彌補13家育成中心組成的「台中區創新育成聯盟」之不足,包括經費、人力、活動等方面,開設相關課程或辦創業競賽,讓學生了解如何創業。

蔡毓楨說,興大育成中心一定會做好產學合作平台,引進第二家、第三家的加特福、茂興、碳能等,加速更多新創事業「破殼而出」。

 

 

 


 


.回 興.新.聞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