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源:2015-12-16/上下游/潘子祁
台稉139號的心腹白偏多,但仍然十分可口
|
眼尖的消費者可能會發現,這半年不太容易買到「一等米」,其實不是台灣米變差,而是因過去標準訂定不符目前生產環境,讓不少優良台灣好米只能屈就標示「二等米」。
農委會農糧署和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參考國情及日本做法,共同修訂白米國家標準,將不熱損害粒、被害粒和白粉質粒合併計算,獲得學者和業者的認同,讓台灣的米不再屈居二等米。
白粉質粒由單獨表列改成綜合計算
CNS2425是由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制定的「白米國家標準」,其中又將米品質依照水分和不良米所佔的百分比,區分成三個等級。
其中不良米又可再細分成因碰撞、氣候影響而產生的「碎粒」,或摻有不同米種的「異形粒」,或遭蟲害、病害、濕度而變質的「被害粒」,或因悶熱、烘乾不良而產生的「熱損害粒」,以及米粒外觀不透明或白粉質狀,稱「白粉質粒」。
以新標準、白粉質粒為例,扣除被害粒、熱損害粒,含8.9%的白粉質粒米仍可稱為「一等米」;和舊標準相比,放寬3.9%。
外界質疑放水?標檢局:與日本相同標準
有外界質疑,新修標準中,被損害粒、熱損害粒和白粉質粒合併計算,被外界質疑是「放水」,標檢局標準制定推行組第四科長林青青解釋,新標準採合併計算是因為在實務上,要區分這些榖粒並不容易;同時日本《農產物檢查規格規程》也是採取相同的計算方式,「因此我們的米品質標準和日本是一致的,對消費者來說可以吃到和日本同標準的米,權益並不會有影響。」
而且即便被害粒和白粉質粒綜合計算,但被害粒和熱損害粒也都有單獨訂出標準;也就是說「被害粒不可超過1%、熱損害粒不可超過0.1%,而全部含白粉質粒的米不可超過10%。」3項標準通通滿足,才可稱為「一等米」。
稻米澱粉顆粒不緊實,就會產生白粉質粒
中興大學農藝系教授陳宗禮表示,白粉質粒會受米品種和栽種環境影響。
「稻米會將養分轉化成澱粉顆粒儲存,但澱粉顆粒有稜角,當堆疊不緊密時,就會有許多折射,看起來會不透明、霧霧白白的樣子。」陳宗禮說,因此當氣溫、尤其是夜間溫度過高時,因為稻米成長太快、澱粉顆粒堆疊不密實,就會產生白粉質粒。
另外,米粒本身的胖、圓、寬也比較容易形成白粉質粒。「因為它要把養分從外圍往中心輸送時時間比較久,會影響轉化成澱粉顆粒的速率,進而影響密度、導致白粉質粒產生。」
因此像市場普遍接受的台梗9號米,也是常出現的白粉質粒品種,「其實在台灣只要長得快、多、大,都會產生白粉質粒。」
對於標檢局的新標準,陳宗禮認為標準的確放寬,但白粉質粒只是外觀不佳,「和營養價值無關。」而台灣栽培環境和市場主流品種確實容易產出白粉質粒,因此放寬標準也較能貼合產情。
業者:白粉質粒影響外觀、不影響品質
霧峰經營「千金米」品牌的翁良材認為,台梗9號和16號白米質粒多,「但消費者覺得好吃,」而且放寬白粉質粒的標準對米品質並不會有影響。
生產「大橋越光米」的壽米屋總經理陳肇浩認為,政策必須和產業接軌。他說台梗9號、台梗16號、高雄139號等市場偏好的米,口感軟、黏卻又易生成白粉質粒;因此形成市場接受的本土米,卻只能進到二等米、三等米的情況。
「而且白粉質米影響的只是外觀,並不是吃得安不安全,」陳肇浩說,像是有機米明明是更安全的米,卻不能符合消費者要的「一等米」,並不合理。
另外,近年國產米品質的確受限於氣候變遷,而有下降的趨勢。以今年為例,年初一期稻作適逢大旱缺水,而稻米充實期又遭逢梅雨、陽光不足,導致「一期稻作的白粉質米增加一、兩成。」
水分、異形粒標準微調,學者:水分放寬反是好事
另外本次修訂還將水分放寬0.5%、達15%,而異形粒在一、二等米也調寬1、2%。
陳宗禮說,水分放寬其實是「好事」,一方面和國際標準相仿,同時水分較高的米口感較佳,只是要注意儲藏時間也會因此縮短;而異形粒標準雖然較寬鬆,但並無太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