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首頁
  • 興新聞
  • 【學者評論】祁立峰──五分鐘讀完十大西方人文經典替換名單

【學者評論】祁立峰──五分鐘讀完十大西方人文經典替換名單

更新時間:2016-03-24 11:02:20 / 張貼時間:2016-03-24 10:58:56
興新聞張貼者
單位秘書室
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
2,328
   

【學者評論】


 

祁立峰──五分鐘讀完十大西方人文經典替換名單

張貼.2016/03/24 上午 10:43:16   祕書室媒體公關組  .

 
                                                                                                                                      

稿源:2016-03-24/聯合新聞網/祁立峰

 

大家好,我不是谷阿莫,但今天要跟大家講一個西方十大人文經典的故事。話說某校開出了一份書單,給語資高中生作為「人文經典閱讀會考」競賽之用。未料書單一遭公佈,文化界學術圈都驚呆了。傳說的這份大家都聽過、書架可能有,但多數未曾好好讀完的書單,先不論飽食手遊、英雄聯盟終日的高中生能否讀懂,但它確實戳到我們長久以來對經典的辯證與反思。

古典時期對「經」的定義是「恆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但說到底,世界上豈有一不容修改、不會質變的至理?科學主義時代到臨,一切常規定律,都隨時可能被推翻。我們離那以禹貢治河、以洪範察變時代已經太遠了,更歸結來說,人文學科是否有所謂經典、時至今日還有無必要宗經徵聖,或許都是這次經典爭議可以思考的。有鑑於後現代速成速食,於是我秉持谷阿莫精神,用五分鐘的時間,替這十本西方人文經典尋找另一好讀版的替換書單。不過須聲明在先——閱讀經典或非經典都有風險,本文旨在唬爛,會考前還請詳閱經典原著。

1.《烏托邦》→賴聲川《暗戀.桃花源》

摩爾繼承了柏拉圖的《理想國》,描述一大西洋島國的烏托邦制度。這概念後來被覆寫成了反烏托邦(anti-utopia)等更符合人類現實的發展。反烏托邦電影如《飢餓遊戲》、《移動迷宮》不勝枚舉,租DVD還比借摩爾原著方便,此處推薦《暗戀.桃花源》,兩齣舞台劇陰錯陽差在同一劇場搬演,回不去武陵而滯留於桃花源的老陶,與回不去神州只得魂兮歸去的江濱柳,構成了最荒謬又最感傷的互文。然後我們就沒有烏托邦、也沒有桃花源了。

2.《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Peter Su《夢想這條路踏上了,跪著也要走完》

尼采名著肯定大家都聽過,但看過內容就知道,它由對話與斷章組成,當然對文青來說這仍是一本好書,因為書裡隨便引用都足以唬爛虧妹。深深的思辨,濛濛的哲理,要是當初出版時配上幾張意境幻美的風景照或查拉圖斯特拉自拍,完全就是十九世紀的彼得蘇了吧。因此若比照《傲慢與偏見與殭屍》,不妨合出一本《查拉圖斯特拉說夢想這條路踏上了跪著也要走完》。

3.《夢的解析》→諾蘭《全面啟動》

說起來《夢的解析》並不難讀,醫師佛洛伊德上線,各種夢境的案例奇異濛曖,當小說來看宛如張一幢幢華麗蛛網。但比起之後的榮格、拉岡的更複雜理論,《夢》主要談了夢境的製作後台,談夢的凝縮、變造與稽查機制。因為白日受限於倫理不得遂行的幻想,在夢中完成,卻又出現稽查機制(censorship),這說起來複雜,但若看過《全面啟動》就知道,那些拿槍阻止李奧納多深入夢境的警衛,大概就是這麼一回事。有了《全面啟動》,我們不用急著去讀佛洛伊德了。

4.《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張小虹〈加法與減法〉

韋伯《基》作為馬克思《資本論》之後,最重要的社會學經典,簡而言之清教倫理積累,資本主義浪費,與其硬搞搞讀什麼聖餐禮或世俗化教會的演變,不如一讀張小虹〈加法與減法〉中的百貨公司促銷陷阱。文中作者只打算去百貨公司買護手霜,看到買千送百的活動再把持不住,這就是資本主義的獨門精神,「浪費是一種美德」,「買越多越便宜」,各種邏輯扯淡卻又有點道理,面對琳琅物慾,新教派的積累儲蓄以奉獻上帝精神的倫理都過時了。經典於是也有了時尚的使命。

5.《東方主義》→黃春明〈蘋果的滋味〉

薩依德此本名著幾乎是某些領域研究生的名牌,開口閉口一句「Orientalism」,感覺自己也進入後殖與解殖的學術氛圍。當然,帝國主義凝視、西方霸權定義下的「東方」,確實是一個重要議題。但同樣脈絡,拿國民作家黃春明〈蘋果的滋味〉當教材也不錯。在那個物資匱乏,美援文化的年代,蘋果成了西方邏各斯中心的隱喻物,卻又以那麼的寫實主義形象,建構出我們親身經歷、理論書以外的後殖民。

6.《第二性》→霍伯《丹麥女孩》

在那相對於男人而言女人是第二性的年代,西蒙波娃或許是經典,但女性主義發展至今早已是另一番格局。當代談性別、酷兒與操演,談性別如何從固著走向流動,於是乎我們有了像《丹麥女孩》這樣的電影,若性別只是一裝腔作勢的舞臺效果,隨時可以替換逆反,那麼某程度來說——經典亦如是。

7.《第三種猩猩》→盧貝松《露西》

戴蒙這本講的是人類身世的起源,這很容易就讓人想到之前盧貝松來台取景、黑寡婦史嘉莉喬韓森主演的《露西》,差別在人類自然演化,而露西是被植入毒品後爆走,腦力開發到百分百,再無視時空框架,上窮碧落下黃泉,還遇到物種原始的第一隻母猩猩露西,她倆手指對接來個「創世紀」,但說真的我腦力只開發到百分之十,所以這電影至今猶未能解。

8.《規訓與懲罰》→批踢踢八卦版

傅柯名作《知識的考掘》、《瘋癲與文明》談知識系譜如何被建構出來,以及話語權力如何運作,恰巧可與《烏托邦》對照,至於《規》主要談權力凝視的「全景敞視主義」——囚犯一開始受到外在監控,其後無論有沒有監控者,他們仍想像來自監獄中央的監視。其後威爾森《1984》以至威爾史密斯《全面公敵》,大抵延伸此概念。若以當前文本代換,我以為八卦版再適合不過,鄉民動不動推文「叮咚查水錶」或附上的「不自殺聲明」,不正是全景敞視的實踐?

9.《自由論》→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

自由向來是歐陸哲學的辯證課題,它可能引發各種紊亂與失控,不妨一讀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或同名電影——在七零年代的東京街頭,在那個全共鬥、封鎖校園,青年與戀人雙雙席捲進入歷史巨輪的年代,哲學依舊能如康德所說的,消除誤解產生的幻覺嗎?但至少小說裡的男孩女孩還擁有自由意志,還能被愛或愛人,還能記得那些為自由不顧一切的最好時光。

10.《想像的共同體》→侯孝賢《悲情城市》

安德森這書近年被學術圈奉為聖典,談民族國家起源,談報紙小說印刷術如何凝聚共同體,但其實不用那麼文謅謅,看看太陽花和反服貿,或當年那個誰選市長時說的:「我是吃台灣米、喝台灣水長大的新台灣人」,大概就這麼一回事。推薦侯導代表作《悲情城市》,遭逢二二八,飾演啞巴的梁朝偉費盡全力好容易說出「我,台灣人」一幕亦足矣。
雖然替換的文本貌似沒那麼高水平,但就像哈密瓜有一種哈味,經典也有一種經典味,有些人讀懂有些人不懂,有些人不懂裝懂,有些人裝懂裝到大家以為他很懂。但最重要的是,一切堅固都煙消雲散的後現代,沒有什麼恆久不變的至理。所以我們繼續閱讀,繼續思考、學習並適時反抗。這可能才是那些經典教我們的最重要的事。

作家簡介:祁立峰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現為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研究領域為中國古典文學與文學理論。另著有散文集《偏安台北》,長篇小說《台北逃亡地圖》,以及相關學術著作。希望以書寫紀錄這危如累卵的偏安小時代。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