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
興大與農試所合作 驗證金花蟲分類難題與發現新種
張貼.2016/05/03 上午 09:22:58 祕書室媒體公關組 .
稿源:2016-05-02/國立教育廣播電台/常維鈞
國立中興大學與農委會農業試驗所合作,以DNA結合形態辨識方式,驗證127年來被認定為11種分身的瘦葉蚤金花蟲,其實只有3種,並從中發現了一個新種「通條木瘦葉蚤」,讓我們得以瞭解棲息在臺灣中高海拔各山區金花蟲族群的分類演化特性,相關研究於近期發表於動物分類期刊Zookeys。
研究團隊由興大昆蟲學系教授葉文斌、金花蟲分類專家/農試所應用動物組副研究員李奇峰、興大博士生蔡正隆及美國學者組成,利用兩年時間,針對台灣各山區的瘦葉蚤進行形態變異及分子證據的審訂,包含玉山、合歡山、雪山、南湖大山等山區的樣本。研究發現這些體色變異、觸角比例不同的瘦葉蚤的雄蟲性器僅有3型,與粒線體DNA驗證的3群相互一致,因此驗證自1889年起被命名認定的11種瘦葉蚤,其實僅有3種,分別為「上野瘦葉蚤」(Mandarella uenoi)、「黃腹瘦葉蚤」(Mandarella flaviventris)與此次發現的新種「通條木瘦葉蚤」(Mandarella tsoui)。 研究團隊指出,台灣有超過250座高度超過3千公尺的高山,高山的氣溫低、溫差極大且常有強風暴雨,這樣的惡劣環境能生存的昆蟲較少。金花蟲科的瘦葉蚤,棲息在海拔2000至3300公尺間,是少數能適應高山環境的金花蟲,取食多種植物,形態變異很大,具有各山區高度適應的多樣特性。 研究團隊並指出,過去僅根據局部山區樣本所看到的變異,應是各山區族群快速漂變演化的適應結果,但尚未達到不同種的變異特性。因此,學者過去僅依據局部樣本所認定的分類結果,並不明確。此次結合DNA分子特徵,不僅釐清了近130年的分類難題,也讓學者可進一步界定各山頭族群的分化年代,推論牠們演化的遷徙過程。
興大與農試所合作驗證金花蟲分類難題與發現新種
張貼.2016/05/03 下午 02:54:13 祕書室媒體公關組 .
稿源:2016-05-03/太平洋日報/3/張芸甄/台中
國立中興大學與農委會農業試驗所合作,以DNA結合形態辨識方式,驗證百年來被認定為11種分身的瘦葉蚤金花蟲,其實只有3種,並從中發現了一個新種「通條木瘦葉蚤」,相關研究於近期也發表於動物分類期刊Zookeys。
研究團隊耗費兩年時間,針對台灣各山區的瘦葉蚤進行形態變異及分子證據的審訂,包含玉山、合歡山、雪山、南湖大山等山區的樣本。
研究發現這些體色變異、觸角比例不同的瘦葉蚤雄蟲性器僅有3型,與粒線體DNA驗證的3群相互一致,因此驗證自1889年起被命名認定的11種瘦葉蚤,其實僅有3種,分別為「上野瘦葉蚤」、「黃腹瘦葉蚤」與此次發現的新種「通條木瘦葉蚤」。
研究團隊指出,台灣有超過250座高度超過3千公尺的高山,高山的氣溫低、溫差極大且常有強風暴雨,如此惡劣環境能生存的昆蟲較少;金花蟲科的瘦葉蚤,棲息在海拔2千至3千公尺間,是少數能適應高山環境的金花蟲,取食多種植物,形態變異很大,具有各山區高度適應的多樣特性。
研究團隊說,過去僅根據局部山區樣本所看到的變異,且各山區族群快速漂變演化的適應結果,尚未達到不同種的變異特性;因此,學者過去所認定的分類結果並不明確。 此次結合DNA分子特徵,不僅釐清了近130年的分類難題,也讓學者可進一步界定各山頭瘦葉蚤族群的分化年代,推論牠們演化的遷徙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