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學者評論】為什麼我們需要Peter Su?

更新時間:2016-07-28 15:22:55 / 張貼時間:2016-07-28 15:08:30
興新聞張貼者
單位秘書室
新聞來源聯合報
4,494
   

【媒體報導】


 

為什麼我們需要Peter Su?

 

張貼.2016/07/28 下午 03:11:29   祕書室媒體公關組  .

 
                                                                                                                                      

稿源:2016-07-28/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祁立峰

 

祁立峰,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現為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研究領域為中國古典文學與文學理論。另著有散文集《偏安台北》,長篇小說《台北逃亡地圖》,以及相關學術著作。希望以書寫紀錄這危如累卵的偏安小時代。圖/擷自《康熙來了》

之前我寫過關於看展打卡與臺日劇對照的文章,貌似多站於大眾文化視角。事實上通俗和雅正文化、主流與次文化的風格混戰轇葛難解,再加上迷眾利基、法蘭克福學派的文化工業水泥牆論、李維思學派的精英決定文化論,這讓所謂雅俗或精英大眾文化分界,實在極其複雜。

要談Peter Su現象,或與之相關的臉書名人、粉專效應,我覺得可以從另一樁事切入。之前娛樂重擊採訪屢掀話題華劇

《狼王子》,對劇中被狼收養之主角迅速融入人類社會,三立執行副總有以下解釋:

《狼王子》男主角張軒睿則被設定為早在 5 歲走失前就有語言能力,所以劇情安排讓他撿到收音機(但收音機電池很快沒電?),所以我們刻意安排兩場他從遠處觀察人群的戲,來強化被狼養大的張軒睿習性較貼近「人類」。或許戲有些不合理,但我認為戲只要合邏輯即可,戲有時太過合理就不夠驚喜。

劇中主角不但髮型髮色新潮,日常用語毫無障礙,收音機更有如核能動力,距「邏輯」相去甚遠,但收視率仍亮眼。大眾文化某程度反應了我輩集體之美學品味,不可否認地,我們陷入了大規模的淺碟化與弱智化,冰凍三尺早非一日所致,更值得注意的是它與教育大環境還有所連動。

近幾年我參加教學研習,之前讓老師們集體瘋魔的翻轉教室,如今都已稍嫌過時了。各種想像不到的新花招新教法迭出不窮——玩桌遊、打撲克,微電影,甚或是大地遊戲……總之課程設計要更活潑,班級經營要親民,教師的專業素質或備課時間倒是其次,在學生集體低頭手滑的當下,最重要的莫過於引發動機、點燃熱情。甚至我經常不確定自己在教大學生,而大學裡原本那些生硬晦澀的學科、理論與知識,強制被弱智化低能化了。

我不是要誇談精英文化,但有些學科原本並不適宜讓所有人一般人學習,更不適合用桌遊來教學,只是少子化浪潮下,生員成了不可承受之重,於是從此我們將困難、深奧或艱澀的屏除於課室之外,就像同學教學評鑑寫的,這個很無聊,所以我們不要了。大學不能教,文章不必寫,至於電視電影綜藝節目當然更不該出現。去除所有深刻、複雜與辯證後,物競天擇,剩下彼得蘇與他的小夥伴被留了下來。

凡存在必合理,諸法相必有因果,這一切知識的淺薄化與弱智化,和我島當前氛圍多少有關,勞動者被剝削,低薪低報酬與超長工時,試想上班一整天氣力放盡,臨進了自助餐店,抬頭看螢幕上的《大學生了沒》或《康熙來了》,那種完全不必多加思考的笑點,療癒、放鬆,滿滿的正能量。我有時會揣度,這會不會是現代人類進化之必然結果——在過度消耗心智案牘勞形之後,我們更需要看荒謬低能、毫無邏輯的爛戲;需要讀不超過一百字,自我迴圈的廢文。之前曾有一神奇之收視率調查稱:電視台一段時間因訊號異常出現雜訊,但這段時間該台的收視率竟然意外飆高。

我想這就是我們之所以需要彼得蘇的原因。看似廢文的心靈小語,很可能就像那些綜藝節目偶像劇,像電視雜訊的雪花白噪音。唯有如此才真正放空一切,進入到佛家講的萬法皆空、一切假的之絕對空無境界。

所以我絕無意質疑粉絲頁裡六十萬按讚頭像,也不認同鄉民批評這些格言如廢文般毫無意義。只要哪個粉絲讀到一瞬,腦內分泌正能量多巴胺,就像掰開幸運餅的那張籤詩,就像自助餐店無意識播送的《康熙來了》帶給我們的意義——那也就足夠了。

年輕時我們都著迷過漂漂的劃線警句與帥帥的心靈導師,喜歡過淺淺的格言與潮潮的配圖。有一天我們身心靈成長抵達另一種界線,才發現以前讀不懂的、窮極枯燥無聊的知識或理論、文學作品裡關乎生命沈重與人生無解的主題,竟然是如此迷人。

那麼這一切就此不同了。一如那句名言:你認為值得的,你就去追尋。

想要吃是因為肚子餓,想要拉是因為吃太多,想要吐是因為吃了過期品。

                你認為有深度的,那你就去按讚,你認為很低能的,那你就取消追蹤。想要你想要的,不在乎別人說這是廢文,這就是它的意義。

一分鐘不過是六十秒,一小時充其量是六十分鐘。

致那些現實生活仍需要更多深度的人。始終會有人需要彼得蘇,但你可能從此不需要了。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