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源:2016-08-10/上下游新聞市集/郭琇真報導
中興大學園藝學系副教授謝慶昌(攝影/郭琇真)
謝慶昌說,適合外銷的水果須符合產期長、貯藏期長、保鮮性加三要素。(資料提供/謝慶昌,製圖/郭琇真) |
新政府上任力拼農產外銷,但香蕉輸日的慘痛經驗,反應農產採後處理、冷鏈運輸等基礎工作不足,長年研究採後處理的中興大學園藝學系副教授謝慶昌說,技術層面好解決,但若前頭沒做好市場調查,貿易商沒有團結的策略,產銷間沒做好分工調配,採後技術再好也沒用。
水果外銷 採收後處理是品質關鍵
謝慶昌投入果實採後處理研究已有30多年,他一手建立芒果採後處理技術,研究芒果最適當的保存溫度,為芒果銷日打下扎實的基礎。
「採後處理無非是要解決農產損耗的問題。」謝慶昌指出,農產自採收下來那一刻,呼吸代謝會開始老化、失水、腐爛等,面對這些問題其實只要能控制好溫度、相對濕度、空氣中氧氣及二氧化碳等氣體濃度,掌握這三大原則,就能延長蔬果貯運、銷售的時間。
要減少採收後的蔬果、花卉產生品質劣變,低溫保存是最簡單的方法,因為低溫能降低農產的呼吸率、乙烯的作用、水分的損失、微生物的滋長等。以愛文芒果為例,謝慶昌研究發現,愛文芒果因為是以「軟熟果」運輸,和綠色芒果相比,老化果腐很快,所以最佳保存溫度應維持在2℃至4℃,而非早期教科書上所寫的12℃。
不過一顆愛文芒果要外銷、打進日本高端市場可沒那麼簡單,謝慶昌指出,從採收那一剎那就得開始注意,農民果梗要剪到留2公分,才不會導致汁液流出影響外觀,之後經過選別、分級,還得用蒸熱處理殺死東方果實蠅(讓芒果置於47到49℃間的蒸熱場持續30分鐘),再經過包裝、預冷、檢疫後,才能送上運輸櫃。
相較芒果在欉紅才採收、外銷,香蕉外銷熟度大多7分半,果皮還是青綠色就採收,謝慶昌解釋,這是因為東方果實蠅只有在黃熟香蕉才會產卵,綠熟香蕉並不會,所以一般進口國檢疫都會有如此規定,而以台灣銷日7天的運輸時程為例,7分半的熟度是最好的採收期,運到進口國後,經檢疫過關後才會開始催熟。
謝慶昌:採後技術再好 外銷策略不對也沒用
鑽研採後處理這麼多年,謝慶昌卻認為,採後處理「根本沒什麼」,它只是整個外銷產業鏈中微小的一個節點,若前頭沒做好市場調查,貿易商沒有團結的策略,產銷間沒做好分工調配,採後技術再好也沒用。
長年觀察,謝慶昌語重心長地說,台灣外銷常犯大頭病,缺乏策略和產業分工,像芒果,民國77年至84年台灣自己一頭熱推外銷時,卻沒發現當時台灣省青果運銷合作社東京分社只有5個人,每年光主要販售業務香蕉就有400萬箱,根本很難有餘力再賣其他農產。
從70年末期到80年中期,外銷數字一直在10噸到41噸間起起伏伏,早期的10噸芒果還被當成中元節禮品贈送給日本八大商社,而不是真正的外銷,直到80年後李念宜擔任青果社社長,主打零售策略,走高端鮮食市場,芒果銷日才逐漸有起色,如今芒果一年外銷日本約有800噸,市占率約10.3%。在幾個芒果銷日的國家中,台灣數量雖然不多,但單位價格卻是最高的。
台蕉輸日慘敗 貿易商無法確保品質
台蕉過去曾在日本市場風光50年,後因香蕉品質不佳等問題失去市場,從最風光的60年代、單日可賣38公噸,跌到去年一整年只剩3253噸,謝慶昌表示,台蕉的落敗不是因為厄瓜多、菲律賓等國家競爭,而是自己人打敗自己人。
謝慶昌表示,日本人吃香蕉的頻率就有如台灣人吃雞蛋一樣,是民生必需品,當大阪神戶的港口為因應廣大市場,開始將香蕉儲藏時間從1週拉長至2週時,台灣貿易商卻沒跟著調整採收熟度、採後處理可貯運的時間,導致每批運到日本的台蕉從「人人喜愛」變成「trouble maker(麻煩製造者)」,「有些台蕉剛抵達港口,打開一看卻已爛掉,日本人的臉都垮了。」
謝慶昌表示,台蕉會有擦傷、壓傷、成熟度不一等狀況,這些並非採後處理的「技術」問題,而是「人」的問題,貿易商如何跟農民溝通、統一採收熟度,運送過程如何訓練人員避免擦傷,只要有心面對,問題就有可能獲得解決。
謝慶昌十分讚揚早年台灣省青果運銷合作社的運作,「以前青果社是走『計劃產銷』,我念碩士班曾參加過一次台日香蕉會議,當時就親眼見過合作社怎麼跟日本商社協商下一年的每月供應量,即便日本要多,青果社還是堅守立場,自己有多少蕉農、預計生產多少公噸,能做到(量)才會答應對方。」
但隨著政府在民國94年取消香蕉產銷一元化制度,原以為預期的市場開放、更加蓬勃沒有發生,謝慶昌看到的是,市場陷入惡性的削價競爭,貿易商到產地收購時則是惡性加價,更嚴重的是許多貿易商在還沒確保貨源數量和品質下,貿然答應日本買方,最終使得台蕉失去信用。
外銷重點不是行銷 是國內產銷調節、設定目標市場
謝慶昌表示,台灣農產若要外銷應該以「農場」為中心,貿易商應先盤點自己有多少合作的農民、多少面積跟產量,再來談後端銷售,而非自己隨意亂喊,結果到最後卻無法如期交出允諾的品質和產量的農產。
謝慶昌說,雖然現在在WTO自由貿易的架構下,政府無法出手干預單一農產僅限單一外銷窗口,但民間貿易商和農民可利用自身力量組織自己,無論是以公司或合作社模式,團結起來、做好專業分工,才有機會和他國競爭。
謝慶昌提到,農委會即將成立的「台灣農業國際開發公司」,將台灣外銷弱點歸在行銷不力是不正確的,從早年香蕉等水果例子來看,行銷之前的產銷調節、目標市場確立才是更重要的事,他強調,不是說行銷不重要,而是產銷的連貫性能達到平衡才是經營外銷市場的長久之道。
此外,謝慶昌說,政府挑選外銷主力水果必須務實考量產期、貯藏期和保鮮性三方面,目前台灣水果符合的有木瓜、楊桃、芭樂、鳳梨和香蕉等五種水果,這些水果產期長,從經濟角度來看很適合做外銷,其餘諸如芒果、荔枝等農產,因產期限制,無法常年供應,只能當次級外銷的選項,政府若要主打外銷策略,應多投些資源集中在適當的作物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