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首頁
  • 興新聞
  • 【媒體報導】解密細菌致病機制 中興大學研究登期刊

【媒體報導】解密細菌致病機制 中興大學研究登期刊

更新時間:2016-10-06 14:59:20 / 張貼時間:2016-10-06 13:46:54
興新聞張貼者
單位秘書室
新聞來源聯合報
2,465
   

【媒體報導】


 

解密細菌致病機制 中興大學研究登期刊

張貼.2016/10/06 下午 01:46:54   祕書室媒體公關組  .

 
                                                                                                                                      

稿源:2016-10-06/聯合報/喻文玟/台中

 中興大學教授周三和與美國共組跨國團隊,成功解密細菌致病機制,有助新藥開發。

中興大學生物化學研究所教授周三和與美國共組跨國團隊,成功解析出霍亂弧菌中極重要與「環雙鳥糞核苷酸(c-di-GMP)」受體結合蛋白的三度空間結構,解密細菌致病機制,研究成果發表在著名的跨領域期刊「自然通訊」。

周三和指出,過去10年抗生素幾乎沒有突破性的新藥,新抗生素難產;若活在沒抗生素可用的世界,到2050年全世界恐有1000萬人因疾病死亡,近年各國科學家希冀以阻斷細菌的聯繫系統,達到抑制致病作用。

周三和說,「環雙鳥糞核苷酸」是近20年來細菌學研究最大突破,它是細菌訊息傳遞分子,能控制許多重要的細菌功能,例如生物膜形成、細菌致病性等。

興大研究團隊花了2年多時間,利用X-射線蛋白晶體繞射技術,解密出阻斷霍亂弧菌最主要的「甘露醣敏感血凝素蛋白」和環雙鳥糞核苷酸結合,就能達到抑制病毒作用。這項研究最困難的地方在於技術應用、結構解析,10次會有9次失敗。

不過,藥物研發可能還需10年時間,這項技術可以提供其他研究細菌參考。

(剪報掃描檔)

 

【媒體報導】


 

興大解密霍亂弧菌致病機制 有助研發無抗藥性抗生素

張貼.2016/10/06 下午 01:46:54   祕書室媒體公關組  .

 
                                                                                                                                      

稿源:2016-10-05/蘋果日報/朱俊彥/台中

 周三和說明研究成果。

中興大學生化所教授周三和與美國共組的跨國團隊,解析出霍亂弧菌中其極重要受體蛋白「甘露醣敏感血凝素E(Mshe)」,與「環雙鳥糞核苷酸(c-di-GMP)」緊密結合的三度空間結構,發現當外加的突變種Mshe與c-di-GMP結合胺基酸被破壞掉後,霍亂弧菌的生物保護膜形成,會消失或大量減少,成功解密霍亂弧菌致病機制,有助於新型無抗藥性抗生素研發。興大校長薛富盛上午主持在成果發表會時妙喻,「這項研究可說是找到幫病菌結紮的方法」。

此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著名的跨領域期刊自然通訊 (Nature Communications)。由於此發現對細菌致病性的可能重要突破,該論文亦於最近獲權威的自然微生物回顧 (Nature Review in Microbiology)特別介紹,同時亦獲世界著名的F1000Prime機構推薦為最高三星級論文,將在全球細菌學研究領域造成重要的迴響。

周三和表示,人類無法利用任何抗生素,殺死任何一致病菌,只是篩減可抵抗生病的細菌,過去十年抗生素幾乎沒有突破性的新藥,科學家紛另闢蹊徑,尋找對付細菌感染的新策略。

他指出,環雙鳥糞核苷酸為近20年來細菌學研究上最大的突破,它是一種細菌訊息傳遞分子,並控制許多重要的細菌功能,如生物膜的形成及細菌的致病性等,科學家希望找出阻斷細菌的聯繫系統的方法,達到抑制致病菌的作用。歷年來研究細菌信息傳遞的學者,至今已約有10人獲得諾貝爾獎,顯見其重要性。

該研究團隊利用X-射線蛋白晶體繞射技術,成功的解析出霍亂弧菌極重要的受體「甘露醣敏感血凝素E」與「環雙鳥糞核苷酸(c-di-GMP)」的三度空間結構,並瞭解此一複合体如何促使霍亂弧菌在腸璧上形成菌落,進而分泌大量致病因子,但當外加的突變種Mshe與c-di-GMP結合胺基酸被破壞掉後,霍亂弧菌的生物保護膜形成,會消失或大量減少。

他表示,若能研發出「環雙鳥糞核苷酸」類似物,可阻止其與下游接受子蛋白的作用,將可有效抑制霍亂弧菌的滋生致病,更有助於新型無抗藥性抗生素的研發。

【媒體報導】


 

霍亂弧菌解密 興大教授研究突破

張貼.2016/10/06 下午 01:46:54   祕書室媒體公關組  .

 
                                                                                                                                      

稿源:2016-10-06/中國時報/ 林欣儀/台中

抗菌新曙光!中興大學生物化學研究所教授周三和與美國共組的跨國團隊,花費2年時間研究,成功解析出霍亂弧菌中致病因子的複合結構及結合模式,對於未來藥物研發與抑制細菌生長的機制有很大助益,其成果並於國際期刊發表。

周三和說,20年前有以色列學者在霍亂弧菌中發現「環雙鳥糞核苷酸」成分,他的研究團隊則透過X射線蛋白晶體繞射技術,解析出「環雙鳥糞核苷酸」與其受體「甘露醣敏感血凝素蛋白」(MshE)的結構模式,進一步推斷,只要製造出與「環雙鳥糞核苷酸」類似的氨基酸藥物,並讓其先與MshE結合,就能阻斷致病因子。

中興大學校長薛富盛表示,周三和的研究成果對未來研究新藥有相當助益,此理論就像是「發現一個幫助細菌結紮的辦法」,能得到抑制霍亂弧菌的方法,對衛生較不好的國家是一大福音。

周三和強調,此抑菌方法除可用於霍亂弧菌,因相似的結合模式在其他菌種也有發現,未來或可互通使用。

(掃描圖檔)

【媒體報導】


 

霍亂弧菌 興大教授發現阻斷致病機制

張貼.2016/10/06 下午 01:46:54   祕書室媒體公關組  .

 
                                                                                                                                      

稿源:2016-10-06/自由時報/蘇孟娟/台中

獲「自然通訊期刊」刊登

中興大學教授周三和與美國學者共組的研究團隊,發現阻斷霍亂弧菌致病機制及三D結構,能做抗菌新藥研發依據,研究獲知名的「自然通訊期刊」刊登;興大校長薛富盛昨喻研究如同「找到幫細菌結紮的方法」。

周三和指出,過去對抗病菌向來多使用抗生素,但近十年來,抗生素幾乎沒有突破新藥開發,原因在於細菌繁殖速度太快,抗生素殺病菌過程中,如有一兩隻突變未能抑制,突變的細菌再快速繁殖,產生抗藥性,即讓抗生素失效,以抗生素抑菌反而像是在篩選可以抵抗抗生素的細菌,各國科學家致力找尋新法對抗細菌。

周三和團隊費時兩年突破

周三和說,細菌學研究中已知道細菌中的「環雙鳥糞核苷酸」控制細菌多數重要的生理現象,包括形成生物保護膜、分泌致病因子、細胞分裂等,是重要「細菌信息傳遞分子」,等於調控細菌的致病性,若果能阻斷細菌聯繫系統,就能抑制致病;周三和研究團隊費時兩年,終於找到關鍵突破。周三和說,霍亂弧菌中的「甘露醣敏感血凝素E蛋白(MshE)」,是環雙鳥糞核苷酸的重要下游受體蛋白,研究團隊以改變過基因的MshE與環雙鳥糞核苷酸結合,發現細菌形成的生物保護膜消失或大量減少,找到控制霍亂弧菌重要「致病標的蛋白」。

有助研發新藥 治療新契機

眾人找到「致病標的蛋白」後,又運用技術成功解析製作出MshE與環雙鳥糞核苷酸「合體」作用後的晶體結構,周三和說,這個三D結構的建置,讓細菌致病機制解密,有助了解複合體如何促使弧菌在腸壁上形成菌落,進而分泌大量致病因子。周三和說,相關發現有助研發阻斷兩者合體的新藥,讓治療霍亂弧菌有新契機,同時也能延伸了解其他細菌的致病機制。

(掃描圖檔)

【媒體報導】


 

興大跨國團隊 破解霍亂弧菌致病機制

張貼.2016/10/06 下午 01:46:54   祕書室媒體公關組  .

 
                                                                                                                                      

稿源:2016-10-06/青年日報/蕭宇廷/臺中

「抗藥性災難」來襲,面對愈來愈強大的超級細菌,各國科學家紛紛找尋對抗細菌的新武器!國立中興大學生物化學研究所教授周三和與美國共組的跨國團隊,成功解析出霍亂弧菌中極重要與環雙鳥糞核苷酸(c-di-GMP)受體結合蛋白的三度空間結構,解密細菌致病機制;該研究成果已發表在著名的跨領域期刊《自然通訊》。

周三和教授實驗室最近10年來,一直利用X-射線蛋白晶體繞射技術探討重要的c-di-GMP與其受體的結構。近期更成功解析出霍亂弧菌一極重要的受體與c-di-GMP的三度空間結構,並了解該複合体如何促使霍亂弧菌在腸璧上形成菌落、進而分泌大量致病因子。此發現堪稱是治療霍亂弧菌的新契機,同時也可延伸了解其他細菌的致病機制。

周三和表示,細菌中經常含有一些c-di-GMP的接受子,因此,研究c-di-GMP與何種下游接受子結合、並造成細菌的致病性,為一重要的研究領域;充份了解相關作用,將有助於新型無抗藥性抗生素的研發。

論文由周三和掛名通訊作者,主要研究團隊成員包括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Michael Galperin博士(世界上研究細菌的生物資訊學的權威),以及美國加利福尼亞聖塔克魯茲大學的Fitnat Yildiz博士(世界研究霍亂弧菌的權威)。由於此發現對細菌致病性的可能重要突破,論文獲權威的自然微生物回顧 (Nature Review in Microbiology)特別介紹,同時獲世界著名的F1000Prime機構推薦為最高3星級論文,將在全球細菌學研究領域造成重要的回響。

(掃描圖檔)

【媒體報導】


 

細菌致病機制 興大解密

張貼.2016/10/06 下午 01:46:54   祕書室媒體公關組  .

 
                                                                                                                                      

稿源:2016-10-05/中華日報/楊文琳/台中

中興大學生物化學研究所教授周三和與美國共組跨國團隊,成功解密細菌致病機制。

抗生素過去  10年幾乎沒有突破性的新藥,科學家紛紛尋找對付細菌感染的新策略,環雙鳥糞核  ?酸為近  20年來細菌學研究上最大的突破。

它是一種細菌訊息傳遞分子,並控制許多重要的細菌功能,科學家希冀以阻斷細菌的聯繫系統,達到抑制致病的作用。

歷年來研究細菌信息傳遞的學者,約  10人獲得諾貝爾獎,顯見其重要性。

周三和實驗室最近成功解析出霍亂弧菌極重要的受體與  c-di-GMP的三度空間結構,並了解此複合體如何促使霍亂弧菌在腸壁上形成菌落,進而分泌大量致病因子。

此一發現為治療霍亂弧菌的新契機,同時也可延伸了解其它細菌的致病機制。未來也將有助於新型無抗藥性抗生素的研發。

(掃描圖檔)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