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首頁
  • 興新聞
  • 【媒體報導】哈特獲經濟學獎 學生紀志毅讚優秀學者

【媒體報導】哈特獲經濟學獎 學生紀志毅讚優秀學者

更新時間:2016-10-11 11:20:48 / 張貼時間:2016-10-11 10:59:56
興新聞張貼者
單位秘書室
新聞來源中央社
2,442
   

【媒體報導】


 

哈特獲經濟學獎 學生紀志毅讚優秀學者

 

張貼.2016/10/11 上午 11:03:08   祕書室媒體公關組  .

 
                                                                                                                                      

稿源:2016-10-10/中央社/黃麗芸/台北

 

201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10日揭曉,由英美學者哈特(Oliver Hart)和芬蘭學者荷姆斯壯(Bengt Holmström)獲此殊榮。(圖取自Nobel Prize臉書facebook.com)

2016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由英美學者哈特和芬蘭學者荷姆斯壯獲得。中興大學財經系教授紀志毅說,自己曾修過哈特的課,他是標準學者個性的好老師,也是優秀學者。

紀志毅表示,1991年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修過哈特(Oliver Hart)所開的經濟學課,哈特的個性和上課方式都比較中規中矩,並未太風趣活潑,但也不會太嚴肅無聊,笑言他就是標準學者個性。

他指出,經濟學以前在生產部分有個「新古典理論」,就是將工廠想成是一個黑箱子,但裡面發生什麼事都不管,只看工廠用多少生產要素和產出多少東西;後來199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納德.寇斯(Ronald Coase)認為這樣不對,便開啟隨後的契約理論。

紀志毅說,這期間除了有許多學者參與貢獻外,哈特和荷姆斯壯(Bengt Holmström)則接續傳承,由於契約內會有資訊不對稱,包括勞資雙方都有,他倆便將契約受限制部分和無法訂定部分再更深入去談。

這兩人都是優秀學者,且博士論文就已經很出名。紀志毅認為,雖然還沒細看得獎原因,但分析這兩人研究都是將契約理論用在大家沒想過的問題上,像是哈特就發展不完全契約理論及相關衍生問題,荷姆斯壯則應用在財務理論上,衍生出新的角度,是和多數研究不同之處。

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邱俊榮則說明,契約理論是非常基礎性的研究,但可運用的範圍相當廣,簡單說就是將有限資源做有效利用並達到最高效益,而資源就是要透過契約來發揮最大效用。

他認為,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這兩人,就是希望喚醒大家對資源有效運用有進一步認識,不要盲目沉溺於資源耗用。

諾貝爾評審委員會說,今年桂冠得主研究契約理論,在契約設計方面分析多種議題包羅廣泛的架構,哈特和荷姆斯壯創造出這套新的理論工具,對瞭解現實生活契約和制度,以及契約設計潛藏的陷阱有所助益。

 
   

【媒體報導】


 

契約理論可解釋 CEO領股票或現金的差別

 

張貼.2016/10/11 上午 11:03:08   祕書室媒體公關組  .

 
                                                                                                                                      

稿源:2016-10-10/蘋果日報/陳瑩欣/台北

 

Oliver Hart因契約理論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美聯社

中興大學財金系教授紀志毅說,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兩人研究理論,可以說明為何有些契約能解決問題,有些卻造成反效果。

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專門研究契約理論的Oliver Hart與Bengt Holmstrom獲獎,曾經修過Hart課的紀志毅說明何謂契約理論。

紀志毅說,就學術貢獻而言,契約理論是「當事人─代理人」問題的一支,在個體經濟學教科書中,都有一些章節跟它有關。

就實際應用而言,紀志毅說,兩人的研究可以用來說明,給 CEO 的酬勞,配股票跟給現金,會有什麼不同的影響;為何無法還銀行(債權人)利息,法律上公司就面臨倒閉的危機,但賠光股東的錢卻沒關係?用評鑑的方式來衡量老師的「績效」(美國也常做這種評鑑),為何常常失敗?監獄能私有化(政府委託私人公司管理)嗎?軍隊呢?

   

【媒體報導】


 

諾貝爾經濟學獎 在台學生談兩位桂冠得主:名氣大 沒架子

 

張貼.2016/10/11 上午 11:03:08   祕書室媒體公關組  .

 
                                                                                                                                      

稿源:2016-10-11/工商時報/陳碧芬/台北

201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奧利弗‧哈特(Oliver Hart)、任教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芬蘭學者荷姆斯壯(Bengt Holmstrom)以「契約理論」共同獲得,荷姆斯壯於2006~2009年指導的台灣博士生陳珈惠表示,「當初就是因為Holmstrom教授寫的一封EMAIL,決定選擇MIT經濟系」。

陳珈惠自MIT畢業後,返台至中研院經濟所擔任助理研究員,目前在日本京都大學任教並從事研究工作。

陳珈惠表示,她深受指導教授荷姆斯壯的啟發,「老師總是告訴我,不要只著眼於大問題,任何有趣的小問題都可能有重要的貢獻」.這個觀念給她很大的啟發,驚覺原來大學者們也可以是從小問題開始著手。

兩位得獎學者的研究成果早在1980年就很有名,但學生們都說,「兩位名氣很大的教授,待人卻完全沒有架子。」

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的中興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教授紀志毅表示,他在博士班時上過哈特的課,同樣在哈佛經濟系後面3屆的台灣學生,還有目前在台大經濟系任教的黃貞穎、政大金融系教授張興華。

紀志毅說,哈特教授上課就像一般教授,會盡力講清楚讓學生聽懂,但最令學生們印象深刻的,應該是哈特、荷姆斯壯和201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泰勒爾(Jean Tirole),都是一起研究、發表論文的好夥伴。

台灣大學經濟系副教授馮勃翰是美國羅徹斯特大學經濟學博士,也曾是哈特在羅大講座的「小書僮」。

馮勃翰回憶,羅大每年由所有博士生票選出一位經濟學者來辦大型講座,他大量接觸哈特發展出來的不完全契約理論,並在校提名哈特,後來哈特果真成為當年講者,而他也自然成為哈特在羅徹斯特的全程地陪與司機。

馮勃翰說,羅大講座一直都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實力股」,此次哈特會得獎,他一點都不意外。

他說,當年趁著接待哈特的機會,在車上邊開車邊討論哈特的知名學說,彼此爭辯,但哈特都沒有因為名氣大就自滿,還持續丟出一個又一個故事和觀察,讓學生可繼續從討論中挖寶。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