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源:2017-01-16/中國時報/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蔡東杰
自競選總統以來,「抗衡中國」一直是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在外交議題上備受矚目的表態之一。對此,非但現任歐巴馬政府不斷利用執政優勢,例如重申「一中」原則等加以制衡;即便在川普陣營內部,也存在明顯的意見不一致,例如即將執掌新成立之白宮國家貿易委員會的納瓦羅,便呼籲在對中貿易上採強硬路線,並主張停止提及「一個中國」,但無論是準國務卿提勒森或國防部長提名人馬提斯等,對於是否更動「一中」政策,卻都表現出相對保守謹慎的姿態。
不過,至少到目前為止,川普個人態度依舊一如既往。尤其在他當選後,繼2016年12月先與蔡英文總統通電話,隨即在接受媒體專訪時又表示「不知道為什麼要被一中政策綁住」,並強勢宣示「不會接受中國指揮」,由此引發軒然大波後,就在即將正式就職前1周,川普再次挑戰了「一中」原則,指出「一切都還在協商中」,至於未來是否繼續支持此政策,「端看北京在人民幣和貿易議題上的進展」。
一般認為,川普此舉未必暗示真想與北京方面決裂,不過是種交易式表態罷了。此種推斷不但合理,事實上也非他的創舉,過去數任美國總統都做過類似的事情。例如在選戰期間痛批卡特與台灣斷交的做法,並承諾當選後將恢復與我國官方往來的雷根,選後隨即開始出口軍民兩用科技給中方,當然也從未跟台灣恢復邦交;其次,在競選期間譴責中共為「北京屠夫」的柯林頓,上任後不但延長中國大陸的最惠國待遇,還提出了「新三不政策」,強調不支持台灣加入任何須以國家名義加入的國際組織。
接著,小布希最初雖曾強調中共是美國的「戰略競爭者」,後來仍選擇與其建立了「坦率且具建設性的合作關係」。至於歐巴馬亦如川普一般,在競選時也強調過將把中國大陸列入外匯操縱國,但後來顯然也改變了態度。
值得注意的是,站在國家利益角度,透過態度轉換以便交易到有利於自身的結果,固然既自然又普遍,相較自尼克森以來歷任美國總統,川普首開先例將「一中」納入談判籌碼,則仍有其獨特之處。
嚴格說來,過去美國領導人並非「不敢」將一中納入籌碼,而是明知它「不能」作為交易對象,原因如同中國大陸外交部宣稱的,「一個中國」原則是中、美關係「不可談判」的政治基礎一般,在此所謂「不可談判」,其實是因為「無法讓步」所致。
國家之間進行交易固屬正常,重點是雙方必須各自針對或拿出想交換或可讓步的籌碼,以便在折衝過程中,透過妥協達成接近「雙贏」或至少「各取所需」的結果;倘使其中一方提出另一方幾乎無法接受的條件,則若非根本不想進行對等交易,便是根本將其視同賭博無異。
目前看來,無論是中、美逐漸拉近的經濟實力與美國當下遭逢的經濟挑戰,抑或兩國處於複合互賴下的經濟互動,美國恐怕沒有向中國大陸進行不對等交易的優勢。若是如此,再加上川普有異於傳統政客,習慣「富貴險中求」的商人性格,看來他或許真將其視為一場豪賭了!當然,既上了賭桌,最後僅能願賭服輸;只不過,相較於中、美這兩個劍拔弩張的賭客,作為桌上籌碼的台灣,又該如何自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