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歲那年的記憶,深深烙印在蔡立慧的心裡。她始終無法忘記,最親愛的外婆一如往常帶著她外出,站在馬路旁,卻突然忘了回家的路。外婆臉上的失落,是蔡立慧這一輩子都無法抹去的痛。
當時,她並不知道外婆患上的是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這也促使她日後鍥而不捨,亟欲找出病因,並希望發展出治療藥物的動力。
2006年,全球有2600多萬人患有阿茲海默症。聯合國預期,到了2050年,每85人當中,會有一人患病。
坐在窗明几淨,位於美東波士頓麻省理工學院專屬的實驗室裡,一身輕便服裝,臉上嚴肅偶爾露出些許微笑的腦神經科學家蔡立慧,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1983年中興大學獸醫系畢業後,即赴美國攻讀碩博士,以阿茲海默症的研究,成為2008年中研院院士選舉最高票與最年輕的女院士。她目前也是麻省理工學院Picower學習暨記憶中心(Picower Center for Learning and Memory)的主任。
為阿茲海默症病人開啟一扇窗
「腦是人體最後一處邊疆( the last frontier)」 ,原本一盾嚴肅的蔡立慧,談到腦部研究,頓時輕鬆起來。39歲那年,因為發現導致阿茲海默症病人失去記憶的蛋白質分子,而震驚學界。在這個領域原本沒沒無關的她發表這項科學研究後,立刻引來許多資深研究學者的側目與懷疑。經過後來反覆的戰證,已經獲得支持。
蔡立慧的發現,猶如給阿茲海默症病人開啟了另一扇生命之窗。這十年的深入研究,她還發現,如果能抑制破主剝笛神經的蛋白質增生,阿茲海默症病怠可能可以喚回部分喪失的記憶。蔡立慧和團隊因此研發出一項新的化學藥物,預計明年將進入臨床試驗。如果這項試驗順利通過,將造福千千萬萬人,然而,蔡立慧也不敢確定何時才能走到這個階段。
不過,她很肯定地表示,未來十年,腦神經科學研究將因為科技的不斷發展,而大步跨前。當神祕的大腦一步步被解間,許多困擾人類的腦部疾病,以及人類的認、知行為模式將獲得解釋。且看蔡立慧如何看持下一個十年的腦神經科學發展,並分享她的最新研究。以下是她的訪談記錄:
光學遺傳學,能確切瞭解神經細胞功能
未來十年腦神經研究的發展,可以從兩方面來看。首先,是腦神經的認知。這部分的瞭解,目前還是很表面的。但是科技不斷進步,我們對腦神經認知的研究,相信也將有所突破。譬如結合遺傳工程學和光學來研究特定細胞類型的光學遺傳學(optogenetics) ,有助於更確切瞭解每種神經細胞的特定功能。
光學遺傳學是利用感光性極高的微生物蛋白質,透過基因工程技術植入神經細胞。在光線照射下,細胞將發亮,就像星星在夜空中跳躍。這項技術五年前才開始積極發展,現在已經可以遙控神經細胞,隨意開關{到可→直神經元,觀察它們的活動。這麼說或許你還是不知道這項技術有多令人興奮。
50年前,有一位名為Henry M.的病人患有廟捕。那個時候,大家只知道癱痛的病源在腦部顧葉。於是,醫生決定動手術將這個部分摘除。病人的痛痛症是治好了,可是,自此卻深受失憶症所苦。為什麼?因為顯葉中有→固部分是儲存長期記憶的地方。
這樣的發現其實是「誤打誤撞」無法真正找到核心。現在,我們雖然知道記憶藏在何處,但是大腦如何儲存記憶、記憶長什麼樣子,我們還是一知半解。希望今後10年,或許20年,會知道得更多。
阿茲海默症,80%老人都會得
其次,我預期,腦部疾病的病理也將因為科技的進步,獲得更多瞭解。現階段,大家對身體各個器官的功能已經瞭解的差不多了,也有不少治療藥物。可是,對於腦部疾病,大家依然束手無策,一點辦法也沒有。
以我研究多年的阿茲海默症來說,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大約一成五可能得病;85歲以上,機率激增超過五成;至了90歲以上,大約80%的老人會患病。因此,這只是早晚的問題,特別是現代人愈來愈長壽。
目前各大藥廠和生技公司所研發的藥物,主要針對早期或未發病的病人量身訂做。可是,我們應該更重視已得病、甚至是中晚期的病人。我們實驗室希望把病因謎團給解開,針對不同階段,研發不同藥物。我不敢說,也不期待進入臨床試驗的藥物能百分之百喚回病人的記憶,但是至少將有所改善。
遺傳是精神分裂症的一大原因
另外如精神分裂症,我們對這個病症的瞭解,比阿茲海默症更少,但這也困擾著總人口的1%至3% 。目前可以確定的是,遺傳是精神分裂症的一大原因。可是,這類遺傳也相當弔詭,不是單一基因突變,而是好幾個基因,並且須在特定組合的情況下才會發病。因此要在實驗室動物誘發這樣的基因突變來進行研究是非常棘手的。不過,誘導式多功能性幹細胞(i PScel1,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的發展,使我們可以透過取出病患皮膚細胞,誘導變成幹細胞,裡面就含有病人的基因。試想像,就像寫電腦程式,我們可以告訴取出的皮膚細胞,要它做些什麼。這項技術讓科學家有機會更深入瞭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發病原因。這一切的一切都說明了未來這個領域存在著無限可能。對疾病瞭解愈多,我們愈能從更多方面著手,包括如何預防及治療。
未來將會有藥物能消除恐懼記憶
目前我還在進行的另一項研究是如何消除恐懼記憶。這項研究很有趣。這對長年參與戰爭的美國而言很重要。我們發現,大約兩成從戰地回來的士兵都會有災難創傷症候。戰場上恐怖的記憶揮之不去,只要一點點刺激,恐懼的感覺再度襲上心頭,如影隨形。我們已經知道這項記憶躲藏的地方,正在研發一項化學藥品,希望能讓恐懼記憶消失。實驗室裡,我們發現,有災難創傷症候的小老鼠服用過這些藥,一、兩個月內,恐懼的情緒不會再出現。如果試驗成功,相信在未來,我們可以釋放那些視研單記憶細綁著的人。很可惜,台灣不重視腦神經科學研究。中研院有許多不同的研究所,我左看右看,偏偏沒有腦神經科學研究所。台灣腦神經科學研究不但落後於美國,甚至落後於許多亞洲國家。在美國,從事腦神經科學研究的人很多,政府和社會大眾也都認同這個領域的重要,公家機關及私人單位提供的經費非常充沛。近年,台灣社會對強迫症和自閉症的意識有逐漸增加,可是,研究的人還是少之又少。我希望,接下來十年,台灣政府會更重視腦神經科學。(呂愛麗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