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學者評論】蔡東杰》北韓大玩縫隙戰略

更新時間:2017-03-07 11:13:34 / 張貼時間:2017-03-07 09:46:21
興新聞張貼者
單位秘書室
新聞來源中國時報
1,980
   

【學者評論】


 

蔡東杰》北韓大玩縫隙戰略

張貼.2017/03/07 上午 09:41:09   祕書室媒體公關組  .

 
                                                                                                                                      

稿源:2017-03-06/中國時報/蔡東杰/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

常說「小國無外交」,道理很簡單,因為缺乏權力,自然找不到著力之處;但若果真如此,小國又如何能有外交?這個邏輯其實也不難,無非就是「見縫插針」以借力使力。北韓正是如此。

回顧自21世紀初以來十餘年間的發展,北韓所以能玩弄「麻煩製造者」的角色,無非是利用美、中競爭升高此一戰略縫隙。以中國崛起為背景,美國無論是小布希時期因身陷伊拉克泥沼,由此帶來相對衰退所萌生之自然不安全感;抑或歐巴馬時期直接以「隱性圍堵」中國作為其重返亞洲之戰略核心,都間接替位於美、中地緣對峙夾縫中的北韓提供了操作戰略槓桿的空間。當然,縫隙的存在只能提供機會,要掌握機會還得有所行動才行,如同眾所周見,北韓的抉擇便是不斷以飛彈試射與核武升級來測試自己究竟擁有多少空間,同時亦藉此累積自身的談判籌碼。

在川普就任美國新總統後,至少從競選期間到迄今,美、中競爭看來不但沒有消退跡象,還可能從安全層面朝經濟範疇外溢;雖然雙方目前似乎正不斷地頻繁互動,以試圖找出新的平衡點,但顯而易見,這絕非短期內可能做到。對北韓而言,如何利用近期縫隙擴張以爭取更大的戰略空間,當然是種「理性」思考。正因如此,無論是突如其來的金正男刺殺案,還是近日所試射據研判「可能有機會擊中美國本土」的洲際彈道飛彈,除了反制美韓軍演以及南韓部署薩德系統的決定外,更多的或許還是「見機生事」的戰略盤算。

值得注意的是,小國外交既有其極限,也存在不可忽視的風險。所以說「小國無外交」,正因其實質上缺乏支撐有效作為必要之權力,唯一能憑藉者不過是隨時可能被關上的戰略縫隙,因此,只要大國達成合意以致空間消失,玩弄外交的小國最終也只能乖乖接受擺布。

例如2007年第6輪六方會談所以能達成迫使北韓讓步的框架協議,正因美、中在小布希第二任期末尾逐漸找出共識之故。至於歐巴馬政府自2009年起推動的重返亞洲,既不啻重啟戰略縫隙,也讓北韓「以退為進」,藉機退出六方會談桎梏,從而再度創造出自身可操作的戰略空間。而近期前途未卜的美、中對峙,又讓它獲得擴張前述空間的機會。

問題是,倘使美、中在戰略風險中「找回理性」,面對縫隙可能消失,北韓將何以自處?更甚者,有了2009年以來北韓「越獄潛逃」的經驗,一旦各方再度達成合意,還會再給北韓類似機會嗎?由此,或許難再窺視機會之窗的金正恩政權,又該如何面對內外交迫的窘境?說到底,小國正道還是「事大以智」,操弄風險最終或仍將引火自焚。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