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首頁
  • 興新聞
  • 【學者評論】袁鶴齡答中評:吳敦義應速明確宣示兩岸政策

【學者評論】袁鶴齡答中評:吳敦義應速明確宣示兩岸政策

更新時間:2017-05-23 09:21:23 / 張貼時間:2017-05-23 09:19:51
興新聞張貼者
單位秘書室
新聞來源中評社
2,701
   

【學者評論】


 

袁鶴齡答中評:吳敦義應速明確宣示兩岸政策

張貼.2017/05/23 上午 09:15:33   祕書室媒體公關組  .

 
                                                                                                                                      

稿源:2017-05-23/中評社/林谷隆/台中 

 

台灣中興大學國家政策與公共事務研究所教授、台中科技大學國際長袁鶴齡。(中評社 林谷隆攝)

台灣中興大學國家政策與公共事務研究所教授、台中科技大學國際長袁鶴齡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國民黨主席選後,習近平致賀電與吳敦義的回覆,為國共兩黨將來互動帶來相當好的開始。吳必須在未來最短的時間內,對兩岸政策做出最明確的宣示,無論是有別洪秀柱論述,或深化九二共識,都必須為將來國民黨的兩岸政策來定調,爭取台灣人民支持與大陸的認可。

袁鶴齡,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政治學博士、美國俄亥俄大學國際事務碩士、東吳大學政治系學士。現任台中科技大學教授兼國際事務長、中興大學“國家政策與公共事務研究所”教授、中興大學EMBA兼任教授、中華台商研究學會理事長。

袁鶴齡對中評社表示,從大陸“安內攘外”的角度分析,能夠跟國民黨持續維持互動,對外雖然民進黨跟大陸的立場不一樣,但是看到國民黨有東山再起的契機,相持未來有機會能抗衡蔡政府,這也是為兩岸關係帶來一個有利條件。

袁鶴齡認為,吳敦義不是大陸民眾認定最佳的國民黨主席,最主要的意識形態,大陸可能會比較偏好洪秀柱,但坦白說一中同表在台灣沒有市場,如果國民黨硬是要堅持意識不堅持利益,基本上國民黨是沒有辦法在台灣重新執政。

袁鶴齡提到,基本上大陸也是先求有再求好,最起碼吳敦義當選國民黨主席後,國共要有溝通平台,吳能扮演溝通的角色是好過洪秀柱。所以習近平在選後第一時間就發來賀電,吳也將非常到位的九二共識融入在回應的內容,這是相當好的開始。

袁鶴齡告訴中評社,無論中國大陸認為誰是最合適的國民黨主席,現階段讓國民黨東山再起、浴火重生,才是中國大陸最大的利益,否則國民黨一直不在台灣民意主流,民進黨越來越壯大,台灣一直是朝大野小,台獨聲音越來越強,這對國共兩黨都不是好事。

袁鶴齡強調,兩岸最大的公約數就是要保持暢通的溝通管道與九二共識互信基礎之下,兩岸未來的互動機會將會增加,能創造兩岸和諧關係,未來將會成為國民黨最大的基石,也會讓台灣民眾得到最大的利益。

對於歷屆國民黨主席就任之後,首次到大陸參訪及舉行兩黨領導人的會面都備受關注,今年是否有可能舉行“吳習會”?

袁鶴齡回答,按照過去的慣例,今年有可能會舉行“吳習會”,據了解,吳敦義陣營也希望有機會能安排吳跟習近平見面,最起碼是穩定兩岸關係的機會,習近平跟吳見面應該也會釋放一些利多,這都是現在老百姓最需要的事情,這是好事一件,應該要樂觀其成。

袁鶴齡告訴中評社,“吳習會”希望能辦在大陸十九大之前,能穩定兩岸關係,對吳敦義是好事,對大陸也是好事。因為國共能維持一定的關係,確定國民黨在台灣的影響力不斷增加。

袁鶴齡說,從選前民調顯示,一般民眾認為國民黨主席選舉,如果一輪過半能為國民黨帶來團結,大概有近70%的民眾是表達支持,這個氛圍應該有被吳敦義嗅到,他是政壇老鳥,陸戰打得非常積極,組織綿密一層涵蓋一層。

袁鶴齡觀察,氣勢看得出來,黨主席選舉就是洪秀柱跟吳敦義對戰。吳陣營最後喊出團結,而且陸軍也發揮奏效,讓挺吳的支持者就更願意出面投票,反而支持洪的投票意願就降低,這個結果看似意外,但確實蠻合理的結果。

對於倒數一週,洪秀柱陣營大喊“一中同表”,吳陣營則是主打“民進黨最怕的對手”,這是否有影響選舉結果?

袁鶴齡回答,洪秀柱陣營喊出一中同表的政策,不一定是正確的選擇,可以從洪在海外黨部的得票數來看,她雖然是第一高票,與吳敦義的得票卻相當逼近,並沒有這麼樂觀。這代表一中同表有行無市,有人響應卻是沒有太大賣點,造成選舉策略上沒有加分。

袁鶴齡對中評社提到,吳敦義陣營很清楚,國民黨主席選舉雖然是黨內競爭,但是當選者是必須要跟民進黨在2018、2020展開論戰,所以吳陣營就是操作選民,誰最適合跟民進黨戰鬥。在這樣的目標下,吳陣營在這場封閉式戰爭中,砲口卻是對外,整個戰略位置就站得比較高,顯示吳陣營操盤的老練。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