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首頁
  • 興新聞
  • 【學生投稿】自由廣場》他的心,他的眼,看見台灣

【學生投稿】自由廣場》他的心,他的眼,看見台灣

更新時間:2017-06-12 09:20:55 / 張貼時間:2017-06-12 09:15:56
興新聞張貼者
單位秘書室
新聞來源自由時報
2,724
   

【學生投稿】


 

自由廣場》他的心,他的眼,看見台灣

張貼.2017/06/12 上午 09:10:03   祕書室媒體公關組  .

 
                                                                                                                                      

稿源:2017-06-11/自由時報/王秋今/中興大學台文所

 

原本約好下週要為論文專訪齊柏林導演,現在卻天人兩隔。(台灣阿布電影公司提供)

專訪前,筆者讀了《我的心,我的眼,看見台灣》這本書,齊柏林「首度披露不為人知的心路歷程、與《看見台灣》紀錄片幕後故事」。包括齊柏林必須克服本身的懼高症,加上氣流、氣候的變化,以及飛機的震動,在在都是挑戰。而且他還會要求飛行員將直升機水平傾斜四十五度左右,讓身體可以探出整個機艙門,用更靈活的角度拍攝,整個身體靠著一條安全帶支撐,可見其中的驚險萬分。會讓齊柏林痛下決心放棄公職退休金,投入艱辛的空拍,重要的臨門一腳是八八風災。

齊柏林提到,在拍攝八八風災過後的影像時,看見被土石流淹沒的村落,他不敢想像,這片土地上的弱勢同胞到底是過著怎樣的日子?在那些崩落的泥流裡,看見被沖出來的家具,更不敢去想像這些人去了哪裡?想到人們只記得災難來臨的慘烈狀況,卻從未仔細深究,何以災難會發生,所以,他不僅是單純記錄台灣這片土地的景色樣貌,還要進一步去觀察和警戒環境災難。

尤其,這些環境創傷的受害者大多是弱勢族群,特別需要相關影像以伸張環境正義。於是,齊柏林立志拍攝一部記錄全台灣環境的空拍影片,這就是《看見台灣》的由來。而這樣的「看見」,也確實引起了廣大的迴響,不但喚起了台灣人對土地的重視,還意外揭露一些環境惡行,像電視媒體追蹤報導日月光半導體的毒害;報紙的聚焦刊載,桃園觀音藻礁列為野生動物保護區;政府成立「國土保育專案小組」,江宜樺裁示不再新開闢高山公路等。教育單位也發起國中小學觀看《看見台灣》,以筆者的國中學生為例,以往在學校煮火鍋的歲末活動中,常見好幾大袋的免洗餐具碗筷垃圾,但在看過《看見台灣》後,學生都能自動自發做起環保,全班都主動使用自己午餐時的鐵製便當盒及筷子盛裝火鍋料理,垃圾減量到最低程度。可見,《看見台灣》的召喚行動,勝過筆者的千言萬語。

齊導演為了《看見台灣Ⅱ》拍攝而不幸墜機的消息,在《看見台灣》的環境創傷之外,又增添了台灣人民的心靈創傷。如果「創傷」的記憶可以昇華,相信齊導演更希望台灣所有人能「看見台灣」的環境創傷。

 

 

【學生投稿】


 

來不及的專訪——齊柏林

張貼.2017/06/12 上午 09:18:49   祕書室媒體公關組  .

 
                                                                                                                                      

稿源:2017-06-11/蘋果日報/王秋今/中興大學台文所碩專三

 

《看見台灣》導演齊柏林昨執行空拍任務時墜機罹難,他8日宣布開拍《看見台灣Ⅱ》記者會時曾說:「這樣的創作,真的很考驗作者的實力和意志力,但下一個齊柏林,究竟在哪邊?我也不曉得!」資料照片

二十一世紀是極端的年代,也可以說是充滿災難的世紀。從地震海嘯到核能外洩,從恐怖攻擊到政治難民,從環境破壞到氣候異常,這些人為事件或天然災害,造成人類處在危險威脅的焦慮中,而經由重大事件或災難的發生,不斷提醒人類所不願面對的創傷記憶。以台灣社會而言,歷經白色恐怖時期,九二一大地震的震懾,八八風災的肆虐,創傷的符號一再烙印台灣島嶼。而台灣的環境創傷,尤其是邊緣地區的弱勢族群及原住民,有賴於於環境紀錄片的發聲,使得環境正義得以彰顯。

2013年齊柏林導演的《看見台灣》紀錄片,創下上億元新台幣票房,召喚出各種環境保護運動如火如荼的展開。在《看見台灣》紀錄片,影像中看到的是千瘡百孔的山區崩塌,聽到的是原住民歌手滄桑嘹亮的歌聲,影片最後的布農族的小朋友在玉山山頂揮舞著國旗,感動了台灣的成千上萬觀眾。在深受感動的情境中,不禁令人關注到環境破壞對原住民生活的影響。特別是2009年莫拉克颱風重創台灣,造成台灣土地的滿目瘡痍,是台灣半世紀以來最嚴重的水災,又稱「八八水災」,台灣原住民在這場災難中生命財產損失慘重,可見台灣山區原住民的土地創傷值得重視。

於是,筆者在研究所的碩士論文的內容,就是探討《看見台灣》的環境創傷為主軸。因此,在臉書和齊柏林導演表明研究動機與目的之後,他並不因為筆者只是個研究生而加以拒絕,齊導演慨然答應接受專訪。本來訂在下星期的專訪,現在已經是來不及了……。

齊柏林(2013)曾說:「沒有人的地方,就是最美的地方。」台灣有很多地方本來是非常美麗的景緻,但是由於過度開發讓美景變成醜陋的地景,之後,就再也無法恢復或維持台灣的自然之美。而人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通常都在風災、水災或土石流的災難中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爰此,齊柏林拍攝《看見台灣》的主要目的是急於想警示台灣人民「看見」台灣的環境破壞狀況,以免遭受生命財產的損失。而「看不見」的環境破壞的始作俑者或背後的罪魁禍首,則有賴於專家學者與相關單位的追查與究責,大家各司其職。

然而,環境惡化的重要原因,筆者認為是大多數的人,不是不知道,而是選擇假裝看不到,這就是本論文所提到的「環境創傷」。大眾通常都知道整個台灣環境遭受嚴重破壞,但是卻有意無意地忽略或是壓抑這種自覺,以便可以持續享受經濟發展所帶來的舒適生活。在這種情況下,大家都看得見的環境破壞,包括森林濫墾、高山違建、高地蔬菜、土石流、水資源、河川汙染、盜採砂石等等,但環境創傷的心態以至於視而不見。

筆者在研究《看見台灣》環境紀錄片的過程中,發現齊導演非常急於將環境破壞的警訊告訴台灣民眾,他認為這樣的記錄工作如果不快點做,以後可能就來不及做了,他更擔心來不及的提醒或警示會造成台灣人民的災難。希望,齊導演搏命拍攝的《看見台灣》,能再度喚醒台灣對環境創傷的「看見」。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