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首頁
  • 興新聞
  • 【媒體報導】農業是生態正義 植病俠醫蔡東纂 助農友成「持地菩薩」

【媒體報導】農業是生態正義 植病俠醫蔡東纂 助農友成「持地菩薩」

更新時間:2017-06-21 11:45:49 / 張貼時間:2017-06-21 11:44:24
興新聞張貼者
單位秘書室
新聞來源上下游
2,065
   

【媒體報導】


 

農業是生態正義 植病俠醫蔡東纂 助農友成「持地菩薩」

張貼.2017/06/21 上午 11:38:36   祕書室媒體公關組  .

 
                                                                                                                                      

稿源:2017-06-19/上下游/蔡佳珊

看似一派悠然的蔡東纂,其實全年無休

隨時幫作物拍照,建立植病照片資料庫

農民大學堂的下課時間,農友們個個都是勤問的好學生,將老師包圍

「只要你開口,他就會來。只要你肯學,他傾囊相授。」

「對我來說,他亦師亦父,很貼近我們小農民。」

提起中興大學植病系的蔡東纂教授,農友們語中盡是敬佩感激,句句真誠,彷彿說的是聞聲救苦的活菩薩。

有人稱蔡東纂是「植病神醫」、「農民救星」,他培養出來的「蔡十八菌」,一瓶在手,能開根、抑蟲、促進成熟、提昇風味,早已是農業界赫赫有名的神器。

真有這麼神嗎?看到蔡東纂本人,氣質確實有別於一般學者。他下頷蓄著短鬚,手上總是拿著一根煙斗,態度悠然,語聲低緩,如他口中徐徐噴出的煙。辦公室座位後頭,高掛著一幅心經書法,幾把寶劍、一個葫蘆,許多佛像與佛珠。若非「全國十大傑出農業專家」木頭匾額醒目,還真有點傳統國術醫館的味道。

亦俠亦狂亦溫文,以農學懸壺濟世

「我從小練武,因為身體多病,祖父請了武師來教我們幾個堂兄弟。年輕時我學的是崑崙仙宗,教我的是北少林的師父,練棍舞劍都來。後來跟人家辯論輸了,知道自己成不了仙,從學道改為學佛。」

蔡東纂說起這段經歷,對照他科學家的形象,產生十分矛盾的違和感。但他說得雲淡風輕,「現在年紀大了,體力跟以前差太多,只能打打太極、練練易筋經囉。」

對蔡東纂來說,天地之道一以貫之。「武道是經由訓練,融入個人的知識與個性,知道什麼時候出手,是最好的時機。在農學來講,道理也是相通,什麼時候要做什麼事,抓住那個timing。」

「所謂農學,就是解決農業問題的學問。農學加上實務再加上經驗,這就是農業。」蔡東纂認為,農業沒有SOP(標準化流程),因為四大元素:陽光空氣水和土壤,無時無刻在變化,所以農民必須要去適應環境,隨時調整工作方式,更重要的,隨時要更新思想與技術。

扎根農民教育,從田野來到大學講堂

務農如此專業,但現實則是,很少農民是受過正規農業教育才去務農的。蔡東纂深切明白農民對於知識的需求,在興大開設農民講堂將近二十年,如今每次來上課的農民達三、四百人,完全免費。他更成立安全高品質農業推廣協會,凝聚農民、老鳥帶菜鳥,除了知識上精益求精,也幫農民開闢銷售通路。

每月一次的「農民大學堂」現場爆滿,就連走道都坐滿了人。放眼望去,老中青農民有如趕集同聚一堂,共同特徵是面容黝黑、雙眼發光。有些阿伯大概不耐長時間穿鞋,索性光腳聽課,厚實粗糙的腳掌暫時離開泥土,踩在大學課堂的地毯上。

「跟碩博士班上課,我大概準備一天,但是跟農民上課,要準備一個月,才能上三小時課。」蔡東纂說,教農民比教學生更難,必須要將專業知識說得淺白,並且要搭配大量的照片,有時還要自己畫圖。

設身處地與農民溝通無礙的能力,來自於這三、四十年頻繁到訪農地現場所累積的實務經驗。農民的問題在哪?迷思在哪?他總能夠直指核心,並提供明確的解決方案,讓農民心服口服。

短暫的下課時間,農友們迫不及待湧上前來,將蔡東纂團團圍住,一個個輪流講述自己遭遇的疑難雜症,或拿出植株標本請老師鑑定,求知若渴的心情全寫在臉上。

大學生都沒這麼認真。農民教育有多重要?這一幕正是明證。

蔡東纂在便條紙上一一開出「處方」,並留下電話。他這個農業張老師,幾乎全年無休,農民有重大問題,有求必應。

健康土壤是根本,農業就是生態正義

「食安問題不能完全怪農民,他就是不懂,才會去噴不該噴的藥劑。他如果懂了,就可以把錢省下來。」

扎根最基礎的農民教育,蔡東纂的目標,除了要讓農民都能了解作物基本知識,更希望農民能夠在科學基礎上,以省成本、省時、省工為前提,達到減少農藥化肥、產出安全高品質農產品的成果,不僅提昇收益,更友善土地、照顧食安。

對於被說成「仙丹」的蔡十八菌,蔡東纂並不多談,而是一再強調健康土壤的重要。「最重要的就是要培養『抑病土』,下面(土壤)穩定了,上面(作物)就會很穩定。」

他指出,有益的微生物不是萬能,它必須要跟生態環境結合在一起,搭配草生栽培,有充足的有機質,益菌才有食物吃,並能做到有效的「有機碳儲積」(organic carbon pools)。

「草生栽培是讓土壤有機質增加最快的方法,草死掉回到土壤,因為光合作用產生同化物質,還加利息還給你,有什麼不好?」蔡東纂欣慰地說,之前他看到一個文旦評鑑比賽,規定農民必須要草生栽培才能參加。很多青農回鄉,一開始都是為了留草跟父親吵架,但後來長輩也慢慢發現草生栽培好處。這些都表示農民觀念逐漸在改變。

「沒有生態就沒有有機,沒有永續。農業,就是生態正義。」在蔡東纂眼中,慣行農業和有機農業絕非二元對立,「我們的作法是次第性的,先走到健康安全,再到有機,再走到永續。這是全世界都要走的路。一步一步來,成功的機會很高。」

有求必應,農友「感心」情義深

台中新社農民詹貴溶和曾勝彥的經驗,就非常振奮人心。夫妻倆原本都是農業門外漢,因為失業而回鄉務農。用盡全部存款買了一塊地,種的是高難度的枇杷。今年才第三年收成,竟拿下台中優質枇杷評鑑第一名。

得獎那天,詹貴溶喜極而泣。「我們是最菜的農夫!」她表示,能有如此成果,都要感謝蔡老師,「只要你肯問、願意學,老師就傾囊相授」。農民大學堂,她和先生輪流上課從不缺席,田間遇到問題就打電話,「只要你開口,他就會來。」

在蔡東纂指導下,詹貴溶的枇杷採草生栽培,除了清園,整個生長過程完全不用農藥。果樹不只葉片茂盛健康、葉果比適中,果實風味更是特出。蔡東纂都不禁稱讚,這是他近年吃到最好吃的枇杷,而且連皮吃都沒問題。

雲林口湖農民許清水,是中部頗有名氣的番茄達人,認識蔡東纂超過十年之久。「對我來說,他就是亦師亦父。不只是技術上的指導,還有心理層面上的鼓勵。」

許清水年輕時本在外地打混,回鄉務農後遇上了蔡東纂,在他鼓勵下開始種植難度頗高的玉女番茄。如今「水哥」的「玫瑰番茄」遠近馳名,銷路供不應求,也帶動雲林地區的小番茄栽培。

外型飄撇草莽的許清水說,專家他看多了,有些人一問就倒。「蔡老師不是那種只講理論、高高在上,只會對學生講課的教授,他很貼近我們小農民,建議都很中肯。」他說不只是工作,連生活上的問題,都會請教老師意見。到底是什麼事?他神祕地說,「這是我們的祕密!」

勤跑田區教學相長,三十年功力凝聚成冊

四處上山下田,代價是開壞了八輛車。蔡東纂笑道,「以前都買二手的,開到心裡毛毛的。最近終於分期付款買了新車,這輩子第一次開新車。」六十多歲的他,每週至少有兩天出外去探訪農民。

跟農民面對面,對專家來說其實是貼身肉搏。「如果你去了,說不出個道理,講的方法沒有效,農民會很直接罵你喔。你要真的有辦法幫他解決,他才會對你有信心。」蔡東纂說,這樣的過程是教學相長,彼此都累積經驗。

今年初,蔡東纂凝聚三十多年心得,寫就厚厚的《農民講堂──柑橘篇》,被譽為「柑橘聖經」。

這本書字體大、照片多,試印時,他特地找農民來翻翻看,「要用特別厚的紙,農民粗粗的手才好翻,而且分色要多,才能表現出作物的顏色,很多診斷都要看顏色。」種種細膩考量,把農民放在第一位。特地去標會、自費出版、送的比賣的多,這都是後話。

那麼,學道、修佛,究竟跟農學專業有什麼關聯?「就是知道怎麼付出,做到『無畏施』。」蔡東纂覺得,只要農民對他說現在過得很好、債都還完了還買了地,愁苦的臉變得開朗有自信,就是他工作中最大的喜樂,再多付出都值得了。

千江有水千江月,願農友成「持地菩薩」

而蔡東纂自己,永遠都覺得學識不足,還要再讀書、再努力。他回想,從前他當學生的時候,興大植病系許多老師的辦公室,也總是到夜晚還亮著燈。

「我們的老師說,你要站在講台上,就要有那份能耐和修養。」良師言猶在耳,蔡東纂極少休假,就連過年也在辦公室邊吃泡麵邊準備教材度過。有農民知道他這習性,還會特地送飯菜來。

成不了仙,卻在世上渡人無數。蔡東纂的心願,是讓所有農民們都成為《法華經》中的「持地菩薩」,護持、保衛著大地。生產農作和友善土地,本是一體兩面。

「畢生努力所為在此。」他在新書自序末尾,用一生下注,如暮鼓如晨鐘,餘音不絕。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