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首頁
  • 興新聞
  • 【媒體報導】張凱銘語中評:特朗普為何刻意操作中國議題

【媒體報導】張凱銘語中評:特朗普為何刻意操作中國議題

更新時間:2017-08-07 10:57:46 / 張貼時間:2017-08-07 10:41:53
興新聞張貼者
單位秘書室
新聞來源中評社
3,367
稿源:2017-08-07/中評社/林谷隆/台中

台中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中興大學全球和平與戰略中心副研究員張凱銘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美國最近對中政策調整成強硬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美國總統特朗普有意藉此轉移朝鮮半島政策挫敗的責任,加上美國政壇氛圍對特朗普不利,他為緩和政治壓力,刻意操作中國議題,但成效恐怕不易顯見。反而凸顯特朗普政府在外交議題上的粗糙與善變,造成其他國家對美的信賴度下降。

張凱銘也強調,最近有些東協國家在南海議題上,已經不願再挑戰中國,反而選擇跟中方站在一起,這種順從的姿態顯示,許多中小型國家轉向中國靠攏,來獲得安全的保障,意味著以美國為核心的安全體系已經鬆動。

張凱銘,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法學博士,曾任台中科技大學“國際視野與民主法治教學研究社群”召集人、中興大學全球和平與戰略中心副研究員。

張凱銘表示,從六月底美國發布人口販運報告,將中國列入“不作為”國家,一反國務卿提勒森剛上任時展現將人權議題與外交政策脫鉤的態度,便可察覺美國對中政策的轉向。

張凱銘提到,同一時段內美國又採取了批准對台軍售、制裁丹東銀行等兩間中國企業、在南海開啟自由航行活動等措施,八月初並傳出美國海軍深入南海搜索失蹤官兵事件,在在觸動美中關係的敏感神經。

張凱銘向中評社說,現在傳出美國可能在鋼鐵與科技智慧產權方面對中國採取貿易制裁,只是對中政策調整的其中一環。而美方一連串的施加壓力過程,起因有兩個面向。

張凱銘認為,內部來看,特朗普政府對中強硬,首先是想要轉移朝鮮半島政策挫敗責任。朝核問題是特朗普上任後,對外關係的最大課題,但從目前來看成果不盡理想,從近期朝鮮試射導彈的資訊來看,朝方導彈的精準度跟射程已經超過美國情報系統的估算。

張凱銘強調,特朗普在此時不斷渲染北京對朝鮮的影響力,策略考量就是將半島局勢惡化的責任轉移至北京,由於北京跟平壤在大眾印象中早已是兄弟盟邦,所以當美國訴求“中國壓制朝鮮不力”時,很容易被大眾接受。

張凱銘說,其次是美國國內政治氛圍對特朗普不利。從競選以來,特朗普採取強悍且有爭議的行事風格與政策議程,不只受到民主黨強力抵制,共和黨內也是頗有微詞,特別最近“通俄門”調查也往對特朗普不利的方向發展,所以特朗普或有意緩和國內政治鬥爭的氛圍來鞏固地位。

張凱銘提到,美國民主、共和兩黨在貿易政策上,對中國施加壓力的態度大抵一致,所以特朗普政府若對中國採取貿易制裁措施,有助於透過暫時性的統整兩黨政治意見以緩和政治紛擾。

張凱銘對中評社分析,特朗普同時也想討好選民,雖然許多官員與專家不會贊同對中國的貿易制裁,但特朗普的執政風格向來著重爭取選民認同,而且制裁中國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對選舉時的“美國優先”口號做出回應。雖然從長期來看,制裁措施會更不利於美國的經濟與就業問題,也會在歐洲及北美引起盟邦的反彈,但是特朗普需要短期的勝利,來鞏固選民的支持跟權力地位。

另外從外交來看,張凱銘認為,特朗普政府的外交策略特別強調單純化跟務實交易,盡量減少國際機制跟價值理念的束縛,利用美國的實力優勢,把所有外交、安全及經貿議題,當成砝碼進行利益互換。這種商務協商技巧放在國際關係,很可能會施展不開,甚至錯估對手的想法與形勢。

張凱銘提到,以朝鮮問題來看,美國試圖透過改善與中國和俄羅斯的關係對金正恩釜底抽薪,這是非常單純化的思考。但是從中俄觀點來看,朝核是重要問題,卻非迫切問題,北京跟莫斯科最關注且一致的戰略利益,還是如何削弱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國際影響力。

張凱銘告訴中評社,中國雖然不樂見朝鮮發展核武,但似乎也認為這是不可避免的政治進程,因為面對長期傾向顛覆專制政權的美國,金正恩必須用這種方式自保。而且中國若配合美國對朝鮮施壓,導致金正恩政權崩潰,核武失控跟難民潮等風險都是由北京而非華府面對。

張凱銘認為,如果要中國承擔這個風險,美國就必須具體承諾,例如只要朝鮮棄核、部署韓國的薩德系統也撤除,而不是只給一些漂亮的場面話,一旦中國不配合,就翻臉施壓,威脅開啟貿易戰。特朗普政府外交政策的粗糙,在朝核問題上一覽無遺。

張凱銘對中評社提到,特朗普政府在外交上沒有一貫的戰略綱領,過度強調務實性跟交易性,反而讓許多過去仰賴美國保障安全的中小型國家無所適從,難以掌握美國的外交與安全政策走向。因此,即使美國國務卿跟“國防部長”反覆向亞太國家強調美國的安全承諾不變,許多國家仍然相當質疑美國的戰略可信度。

張凱銘強調,譬如東協國家在南海議題上,已經不願再挑戰中國,反而選擇跟中方站在一起,這種順從的姿態便顯示許多中小型國家因為對美國的信任下降,轉而向中國靠攏來獲得安全的保障,結果是以美國為核心的國際安全合作體系出現鬆動。

張凱銘評估,特朗普政府的施壓動作,很難成功迫使中國在朝核議題上低頭配合。從經貿制裁來看,中國鋼鐵在美國市場的佔有率不到2%,管制鋼鐵製品,其實衝擊到的是加拿大與歐洲地區的美國“友邦”,反會引發貿易上的多邊危機。在科技智慧財產權方面,美國雖不滿中國的許多政策,但從國際貿易規則來看,中國的作為並非全然不合理。

張凱銘提到,如果將美國最近在南海與兩岸政策,也視作是對中國的施壓,效果同樣也很有限。例如美對台軍售內容基本都是前政府提出的內容,而南海爭端情勢比朝鮮議題更複雜,以特朗普政府在朝核議題上展現的外交手腕,很難期望美方能在南海爭端中得到好處。

張凱銘指出,中國在南海經過填海造島與前進部署後,實力今非昔比,而美國在南海周邊又失去菲律賓的合作,美中在南海的實力已是此消彼長。從八月初中國在處理美國海軍南海搜索失蹤官兵時的態度與行動,便可感受到中方的自信與從容。

張凱銘對中評社指出,如果美方此時在貿易制裁下重手,北京很可能採取有限度的報復措施,近日已有消息傳出,諸如大豆、汽車跟稀土等商品,都是中國可報復美國貿易制裁的工具,而蘋果和星巴克等高度依賴中國市場的美國企業也可能被牽涉其中。

張凱銘解釋,從這一連串動作來觀察特朗普政府的美中政策,可發現其過度強調利益交換,缺乏穩健且具一致性的國際戰略指導,很可能導致美中關係在未來數年間再次出現類似此次的起伏震盪,但應不至於出現嚴重失控。

張凱銘認為,美中在朝核問題上的矛盾,或有助於使特朗普認識到北京的政策立場與能力局限,雙方後續的協調合作可望更趨合理務實。而從國際政治的軌跡來看,美國跟中國的長期互動已經形成高度穩定的競合結構,特朗普政府此刻雖然有意強調雙方的競爭摩擦,但美中之間的利益互賴會在其中發揮緩和作用,確保雙邊關係發展維持在基本軌道之上。
台中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中興大學全球和平與戰略中心副研究員張凱銘。(中評社 林谷隆攝)

台中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中興大學全球和平與戰略中心副研究員張凱銘。(中評社 林谷隆攝)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