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首頁
  • 興新聞
  • 【媒體報導】興大教授:微生物工程可替代基因改造

【媒體報導】興大教授:微生物工程可替代基因改造

更新時間:2017-08-29 12:04:53 / 張貼時間:2017-08-29 11:39:23
興新聞張貼者
單位秘書室
新聞來源大紀元
4,319

興大教授:微生物工程可替代基因改造

稿源:2017-08-28/大紀元/黃玉燕/台中

基因改造工程在台灣引發兩派論戰,中興大學日前發布「香蕉種苗疫苗工程」,強調可以透過微生物技術進入植株體內,預防香蕉癌症「葉黃病」的侵襲,預計效果可達到7成。而此舉也為農業科技另闢蹊徑,避開基因轉殖工程帶來的疑慮。

興大植物疫苗工程由生命科學院副院長黃介辰主持,他在接受大紀元專訪時對「基改工程」也提出看法,他不認為基改會直接對人類身體有影響,真正受影響的應是「生態」。

舉最常見的蘇力菌中的抗蟲蛋白,他說,轉殖進番茄中是為了殺掉昆蟲,對人並不會有影響。但是當這個產品推出真正會有影響的卻是「生態」,因為好蟲、壞蟲去吃、全部都死光,但依照美國FDA法規,卻只有看作物與人的關係,生態卻未在驗證範圍內,他強調,「這是欠考慮的。」

微生物創造新系統 效果不輸基改技術

提到研發微生物技術的源起,黃介辰說,科學家發現所有生物都浸泡在微生物的醬缸裡面,人的一部分機能必須靠微生物來幫忙,那麼植物與微生物之間又是怎樣的關係呢?他說,因為法規上一直綁著,基改研究最後就會沒有用,「因此想到透過天然微生物的力量,就是不透過基轉,讓植物也能有一些功能。」

他舉例說,曾在實驗室培養皿中,放進有毒的物質,隨著毒性越強,植物長得越不好,這時讓微生物進去植物中,發現就可以保持得很好,也就是說微生物在植物中,可以幫忙把毒物分解掉,而這個效果,並不會比「把基因放進植物中」來得差。

他說,因此就想,只要讓微生物有效進入植物中,也許就可以創造新的系統,就不用再去基轉到植物中了。

微生物進入植株 意外誘發免疫系統

在開發香蕉疫苗過程中,黃介辰進一步發現有趣的現象,他說,就是當把菌種進香蕉約2個月後,菌種竟找不到了,但是效果還在,並且發現香蕉可長到260公分,比一般230公分高,且可提前一個月就收成。

為了進一步探究是哪些基因在表現?黃介辰說,竟發現有些植物的免疫系統也被啟動了;因此就回過頭來檢視,是否原本在「香蕉研究所」育種過程中,就擁有這些能力,只是在育種交配過程中,因不明原因失去了;他認為,「應該是當再注入微生物後,就可以把失去的能力再引發出來,這是目前他所看到的現象。」

內共生菌運用廣 汙染土壤再復育

說到微生物技術的應用,「包括土壤遭受油汙的汙染,也可以靠微生物進去分解」,黃介辰舉高雄煉油廠為例說,「最好處理方式是栽種植物,然後再讓微生物進到植物中,或是進到根圈的微生物。」

他說,「因為植物可以提供營養源,就可以把植物與他內生的微生物,以及根系微生物,三者合成一套系統,來解決這些土壤污染的問題」。他也強調,「最重要是便宜,雖然時間可能拖比較長,但是可以把土壤整治好。」

此外,也可以幫助把農藥分解掉,就可以避免施用農藥後,有農藥殘留裡面,也就是可以運用環境復育,把「內共生菌」培養出來,運用到這上面來。

為產業需求量身打造專屬疫苗

至於未來的研發工程,黃介辰透露,應該會朝高美濕地特有植物「雲林莞草」進行開發,他說,因為他長在溼地上,從中可篩選到可以「對抗鹽分」的微生物,也就是「抗旱」,他也進一步解釋說,「譬如蘭花運送到美國坐船要3個月怎麼辦?這運輸過程就是個乾旱的過程,就是貨物到後,重新澆水復活的過程。」

他說,若以基改方式,就是拿掉其中一個自由基,但若運用微生物就可以幫忙清除一些自由基,因為植物會枯萎,是因為水分往外跑,若讓他水分可以鎖住,就是讓裡外的水的濃度平衡。

他強調,未來疫苗製作,將是為適應各種產業需求而製作,並不僅僅是解決農業鹽化或施肥過多等問題。」

闖國際市場 台灣農技需大企業格局

對於台灣發展農業科技的前景,黃介辰認為,「就是要有大企業、甚至是跨國的企業。」他指出,台灣的農業科技在國際上有很高地位,被引用的學術論文非常多,但技術與產業之間出現大的落差。他也強調資金之外,更需要有「專業經理人」,譬如學校的技轉中心,目前在推廣部分,都是由主持計畫的老師承擔,反觀美國,卻是交給專業經理人。

「一株菌就創造這麼大的產業」,對於農技市場應有的格局,他舉養樂多公司做比較說,後來又有亞當、夏娃等,但都沒有辦法超越養樂多的規模。

「希望目前微生物技術也能發展成大的趨勢」,他說,也就是內共生菌是有機會的,雖然他很容易被偷,但若能儘快成為一個品牌形象,其他要再介入,就只能是小眾市場。

「農業生技是台灣強項,這次也納入國家前瞻計畫中」,黃介辰看好東南亞的市場,他認為,馬來西亞連颱風都沒有,越南也是很大一塊,而台灣是熱帶、亞熱帶到溫帶都有,生物具多樣性,因此,台灣有必要發展出跨國的農企業,他建議政府應把「青果社」建立起來。

對於興大學生成立蕉苗公司,黃介辰認為,蕉苗不似生技製藥,可以賣到高價位,一株蕉苗單價僅10多元,因為農民多半不願意一開始的成本就高,因此學生有企圖成立公司,就需要有完整的行銷管理與市場訓練;而這一部分,他們也得到許多EMBA校友的協助,並順利拿到第一桶金。


消費者意識抬頭 美基改馬鈴薯再叩關

稿源:2017-08-28/大紀元/黃玉燕/臺中

美國進口的「基改馬鈴薯」,明年有希望叩關成功,「基改食品安全嗎?」再掀話題。消費者意識抬頭,包括麥當勞等大型的連鎖業,在第一時間表態,不會使用基改馬鈴薯作為原料,那麼一般小市民,在價格考量下,究竟買還是不買?

面對國際消除貿易障礙的壓力下,下一波基改食品的開放時間,估計也不會太遠,而主管單位食藥署則強調,會做好上中下有的把關,若有「基改蘋果」申請進口,也會放在歐美都開放之後,不會讓民眾成為白老鼠。

近期發表「微生物工程」不比基改效果差、現任中興大學生命科學院副院長認為,政府現在該做的就是把法規做好,把管制標準及標籤做好,讓消費者去選擇,譬如有機要100元、基改30元,就讓市場機制去運作;他說,「就像美國車可以進去日本,但民眾不買。」

台灣基改運動 推動「標示」強制入法

台灣進口基改食材行之有年,2000年前後,美國進口的黃豆、玉米,就有一半是基改品系,而美國進口量又屬大宗,因此台灣吃基改食品已有十多年,但一般民眾多數並未聽過所謂「基改」這個詞。

直到2011年底,台灣無基改推動聯盟揭露「台灣餐桌上的黃豆,有 90%是美國豬隻吃的基改豆」,指出台灣人吃的黃豆大多是基改飼料級的,進一步揭發進口黃豆的內幕;至此,消費者基改意識逐漸抬頭,民團發起「我是人 我拒吃飼料級基改黃豆製品」連署行動,社會醞釀一股反基改食品的氛圍。

在這樣的氛圍下,經田秋堇等多位立委的推動,將基改食品於2014年2月正式納入《食品衛生管理法》規範中,明文要求基改食品不論包裝或散裝,皆需強制標示;也就是透過立法,要求政府不能隨同美國的「實質等同」原則,認為只要審查通過就與傳統食物一樣安全,而是必須採用與歐盟、日本相同的「預警原則」機制。

學者論戰:基因改造是否等同傳統育種

基因工程技術引發產官學界論戰與大眾疑慮,台大化工系教授林基興認為,「傳統育種就是基因大改造,若質疑近代基改,更需質疑傳統作物與食品。」,因為「台灣水果作物享譽全球是來自擁有優良的雜交(interbreeding)技術」。

長期致力反基改的學者、台大農藝系名譽教授郭華仁則認為,傳統育種雖也是人為的干擾,不過其基因組合的改變,都是透過自然的交配方式得到的,若發生突變,也是農作物自己的基因在突變;反觀,基改技術就不是透過自然力量可以得到的,都需要把細菌或病毒的基因轉到農作物上,這是基改食物可能不安全的根本原因,因為傳統育種不可能做到這樣的改變。

此外,根據2014年修訂的《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三條對基因改造的定義中,並不包括傳統育種、同科物種之細胞及原生質體融合、雜交、誘變、體外受精、體細胞變異及染色體倍增等技術;郭華仁指出,這也說明了,基因改造與傳統育種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

研究基改作物10多年,中興大學植物病理系教授葉錫東指出,只要將基改的所有規範,一樣樣建立起來,就相對安全;但台灣研發的基改作物,面臨著嚴厲管制,目前尚未核准種植任何基改作物在台灣推廣種植,實驗室研發十多年的基改木瓜,只能尋求其他國家。對於台灣不能發展基改技術,卻允許基改食品進口,另有學者認為,這無異是放棄國際大好商機。

基改大豆農藥殘留率高 比照稻米標準呼聲起

台灣進口黃豆的農藥殘留允許值為10ppm,相較稻米僅0.1ppm、毛豆0.2ppm,對此,郭華仁提出合理懷疑,認為這樣的標準是「方便讓業者進口」,因為從食藥署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抽驗100批進口黃豆中,有一半除草劑嘉磷塞含量在0.3ppm到6ppm間。

郭華仁指出,美歐基改黃豆嘉磷賽殘留標準為20ppm,但飲食習慣東西方大不同,歐美人士不會把飼料黃豆拿來吃。日本一年進口300萬公噸黃豆,其中做豆腐、豆漿、味增、醬油的食用黃豆,必須是非基改黃豆。台灣和日本習慣一樣,衛福部應該重新檢視進口基改黃豆農藥的殘留容許量。

台灣每年進口黃豆超過270萬公噸,其中近98%都是基改黃豆,主婦聯盟則要求進口的食用黃豆,嘉磷賽殘留量應要降到和稻米、或毛豆一樣。

對抗基改食品 催生台灣黃豆復興運動

睽違50年的本土黃豆,在一片食安聲浪中,看見復甦的契機。但是台灣地狹人稠,氣候濕熱,不時傳出農民種植的黃豆因為一場大雨全軍覆沒,加上長期依賴進口,相關的機器設備還沒完全到位,生產成本居高不下,本土黃豆價格高出進口黃豆1倍;有豆農就反應,大廠用國外基改大豆行情衡量收購價,若扣掉政府補助,開出的價格比種植成本還要低,影響農民種植意願。

基於以上原因,台中市府為鼓勵農民勇於轉作非基改大豆,採契作方式,加上加碼補助每公頃一萬元,明確保障農民的收益。海線農民在第二期稻作後,轉種非基改大豆,還發現農藥的施用減少了,多方衡量下,加入契作大豆的農民越來越多,日前經農會安排,多款豆製品已成功打進全聯通路,在地品牌品知名度逐漸打開。

在市面上一片叫好「非基改豆腐」的呼聲下,現在連傳統市場也開始販售。消費者意識抬頭, 在價格與品質上,越來越多民眾願意選擇安全大豆。因此,未來在台灣以主打「非基改、新鮮,走食品等級」的小包裝原豆,搶攻家庭豆漿市場,被視為較有機會的活路。

創投新標的 台灣農業科技大軍悄然成形

儘管「基因改造工程」被消費者嚴格檢視,但近年來台灣創投資金在生技部分,逐漸從醫藥轉向農業,政府及民間籌組「農業科技基金」湧現,2015 年5 月有6 家農企登上興櫃,占生技醫療( 含農業科技) 類股22 家的27.3%,IPO 市場上,一支農業科技大軍悄然成形。

2016年由王品集團前副董王國雄號召,38位中興大學EMBA校友成立的創投公司,首件投資案即是擁有農業生技技術、由興大生命科學系學生創立的帝霖公司。投資案在今年6月中旬舉行發布會,王國雄說,萌芽中心是來發掘明日之星,公司技術獨步全球 在幼苗時就投資她,希望可以長成大樹幹,未來可以成為台灣又一大的生技公司,他並當場宣布投資帝霖公司500萬元。

興大生科所研究生、蒂霖公司執行長楊佳慈說,黃葉病已被世界稱為「香蕉癌症」,公司特色在於利用學校老師所開發的香蕉種苗,透過和香蕉研究所的合作,前進菲律賓進行試種,期待這項技術在其他地方也能被發揚;而香蕉在政府《5+2》產業計畫中也是新農業項目,被列為重要的農業發展,目前已在白河簽下200公頃的契作,讓有農業科技技術的青年可以進駐。

興大生命科學院副院長黃介辰對「基改工程」提出看法,他不認為基改會直接對人類身體有影響,真正受影響的是「生態」。(黃玉燕/大紀元)

興大生命科學院副院長黃介辰對「基改工程」提出看法,他不認為基改會直接對人類身體有影響,真正受影響的是「生態」。(黃玉燕/大紀元)

2016年38位中興大學EMBA校友成立的創投公司,首件投資案即是擁有農業生技技術、由興大生命科學系學生創立的公司。(黃玉燕/大紀元)

2016年38位中興大學EMBA校友成立的創投公司,首件投資案即是擁有農業生技技術、由興大生命科學系學生創立的公司。(黃玉燕/大紀元)

在消除國際貿易壓力下,基改食品恐陸續進入一般傳統市集。(黃玉燕/大紀元)

在消除國際貿易壓力下,基改食品恐陸續進入一般傳統市集。(黃玉燕/大紀元)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