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媒體報導】文白之爭發酵 變文學派叫陣

更新時間:2017-09-14 09:34:07 / 張貼時間:2017-09-14 09:32:00
興新聞張貼者
單位秘書室
新聞來源中國時報
1,953
稿源:2017-09-14/中國時報/李怡芸/台北

高中國文課綱文言、白話之爭,隨著教育部課審會決議維持原文言比例,看似告一段落,但這段時間的「攻防」已演變為中國文學派與台灣文學派的拉鋸。對於日前部分作家連署支持調降文言文,「強化台灣文學教材,與世界接軌」,議題持續發酵引起一線教學者的不平。

對於135名作家參與《文學台灣》雜誌社發起聲明連署,強調強化台灣文學教材可以世界接軌。相關言論令國文科、中文系教學者無法認同。高商國文科教師曾家麒就舉例指出,《論語》:「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講普世價值;《禮記.曲禮》:「入竟(境)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也可說明各國風俗不同;〈桃花源記〉亦可談及不同的政治理想、〈原君〉可談民主制度、〈諫逐客書〉談國際人才流動等,並非無法與世界接軌。

中興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祁立峰以《世說新語》:「王丞相拜揚州,賓客數百人并加霑接……因過胡人前彈指云:『蘭闍,蘭闍。』群胡同笑,四坐并懽。」為例,丞相王導在胡人前說的「蘭闍」應是胡語音譯,陳寅恪曾分析這是對外族的籠絡手法!

祁立峰指出,古文裡或許不反應當前國際局勢,但國與國、強勢與弱勢文化的對峙並不少見,另有高中國文科老師也指出如〈燭之武退秦師〉,討論到國際談判技巧,說文言文無法接軌國際而遺棄,無疑是自廢武功。
課綱文白爭議看似落幕,中國文學派與台灣文學派的拉鋸預計仍會持續上演。圖為高中國文課本(前)與歷史課本。(本報系資料照片)

課綱文白爭議看似落幕,中國文學派與台灣文學派的拉鋸預計仍會持續上演。圖為高中國文課本(前)與歷史課本。(本報系資料照片)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