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中興大學、台中榮總另闢治療蹊徑
更新時間:2017-09-22 11:04:51 /
張貼時間:2017-09-21 10:49:03
興新聞張貼者
單位秘書室
新聞來源中國時報
3,878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中興大學、台中榮總另闢治療蹊徑
稿源:2017-09-20/中國時報/林欣儀研發成果大躍進!中興大學與台中榮總合作,從胃癌研究中意外發現「腫瘤促進因子(TPL2)」具誘發糖尿病視網膜眼病變的效果,並在動物實驗中使用「TPL2抑制劑」成功緩和視網膜病變,目前已投入新藥物開發,為治療該病變另闢蹊徑。
目前全台糖尿病患者多達227萬人,台中榮總視網膜科主任林耿弘指出,若為第一型糖尿病患者、高達9成會引發視網膜病變,第二型則有6成可能引發視網膜病變,總計最後導致視力喪失者也高達2至3成,且其不易治療,是目前台灣慢性病導致失明的首因。
中興大學生物醫學研究所教授許美鈴、生醫所博士賴德偉及台中榮總院長許惠恒、林耿弘組成的團隊,在研究胃癌疾病中發現,胃癌患者會出現胃部血管大量增生的情況,而視網膜病變同樣會在眼睛黃斑部出現血管大量增生,進而深入研究兩者血管增生的原因。
許美鈴表示,團隊歷經4年研究,發現導致胃癌或視網膜病變中血管大量增生的主因在於「腫瘤促進因子」,糖尿病患者因血液中血糖濃度高,導致TPL2活化、刺激血管增生且出現血漿滲漏情況,使得黃斑部出現水腫、影響視力。
許美鈴強調,該研究以大鼠、小鼠作研究,將TPL2抑制劑注射到患部,確實發現血管增生及黃斑部水腫情況明顯減緩,該研究於9月1日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循環研究」,目前已進行藥物開發,未來盼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提供另一種治療藥物,可解決目前血管增生抑制藥物的不足。
興大、中榮團隊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治療現曙光
稿源:2017-09-21/青年日報/蕭宇廷/臺中糖尿病視網膜眼病變治療新曙光!由中興大學生物醫學研究所教授許美鈴、臺中榮總院長許惠恒、中榮視網膜科主任林耿弘、興大生醫所博士賴德偉共組的團隊,首度證實腫瘤促進因子透過內質網壓力所引發的發炎反應造成糖尿病視網膜眼病變,該新發現對研發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和糖尿病性黃斑部水腫眼病變的治療,提供了新方向。
該研究成果於2017年9月1日出版刊登於國際知名期刊《循環研究》,並榮登該期的綜合生理學影像與專題特別報導。目前已將該成果投入藥物開發,可望預防發病、延緩惡化與發展具有高專一性及高敏感度的檢驗試劑,盼3年內能有初步成果。
許美鈴與榮興計畫醫療團隊多年來共同合作,投入代謝及血管生物醫學糖尿病慢性併發症,包含大血管病變與小血管病變(眼底病變、腎臟病變),積極尋找大小血管病變相關致病因子,過去已有一系列卓越收穫。這次成果,進一步探討小血管眼底病變,發現糖尿病病患體內大量堆積的糖化終產物,引起腫瘤促進因子(TPL2)/內質網壓力/基質細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 SDF-1)經一系列複雜程序後,造成血管內皮細胞功能異常,視網膜血管滲透性改變,使血視網膜屏障受損,增加小血管的滲漏,進而代償性新生血管形成,產生糖尿病視網膜眼病變,嚴重將導致失明。
興大、中榮攜手研究 糖尿病視網膜眼病變治療新曙光
稿源:2017-09-21/民眾網/楊昌林/台中糖尿病視網膜眼病變治療新曙光!由中興大學生物醫學研究所教授許美鈴、台中榮總院長許惠恒、中榮視網膜科主任林耿弘、興大生醫所博士賴德偉共組的團隊,首度證實腫瘤促進因子(Tumor Progression Locus 2; TPL2)透過內質網壓力所引發的發炎反應造成糖尿病視網膜眼病變,此新發現對研發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和糖尿病性黃斑部水腫眼病變的治療提供了新方向。
該研究成果於2017年9月1日出版刊登於國際知名期刊「循環研究」(Circulation Research),並榮登該期的綜合生理學(Integrative Physiology)影像與專題特別報導。目前已將該成果投入藥物開發,可望預防發病、延緩惡化與發展具有高專一性及高敏感度的檢驗試劑,盼3年內能有初步成果。
許美鈴教授與榮興計畫醫療團隊多年來共同合作,投入代謝及血管生物醫學糖尿病慢性併發症,包含大血管病變與小血管病變(眼底病變、腎臟病變),積極尋找大小血管病變相關致病因子,過去已有一系列卓越成果。
此次成果,進一步探討小血管眼底病變,發現糖尿病病患體內大量堆積的糖化終產物,引起腫瘤促進因子(TPL2)/內質網壓力/基質細胞衍生因子-1 (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 SDF-1)經一系列複雜程序後,造成血管內皮細胞功能異常,視網膜血管滲透性改變,使血視網膜屏障受損,增加小血管的滲漏,進而代償性新生血管形成,產生糖尿病視網膜眼病變,嚴重將導致失明。
過去針對糖尿病視網膜眼病變,科學界主要努力的方向,包括拮抗血管新生因子(anti-VEGF)進而抑制視網膜血管新生,或是雷射終止視網膜血液滲漏。而此研究發現,調控視網膜內血管滲漏的可能真正元凶是醣類代謝中間產物(N(6)-Carboxymethyllysine; CML),此醣類代謝中間產物會刺激腫瘤促進因子(TPL2)活化作用,進而影響視網膜血管新生。
目前拮抗血管生成因子的治療方式並非因作用效果差,而是糖尿病病患的醣類代謝中間產物不斷活化腫瘤促進因子(TPL2),引起內質網壓力反應,再產生下游基質細胞衍生因子-1(SDF-1)骨牌效應,導致血管內皮細胞之間屏蔽「門戶大開」。這與糖尿病病患須控制血糖才能延緩併發症的發展是一致的。
此外,從糖尿病實驗動物鼠研究試驗中證實,給予阻斷腫瘤促進因子(TPL2)的抑制劑,或中和性抗體治療減少腫瘤促進因子(TPL2)或降低基質細胞衍生因子-1(SDF-1)治療後,視網膜血管新生、小血管的滲漏、代償性新生血管、發炎反應與保護微血管最外層的周圍細胞死亡,這些造成的病理性的相關症狀皆有大幅度的改善。這個研究也提供目前部分臨床病患注射抗血管新生因子藥物治療後產生棘手的抗性問題的另一種治療策略和選擇方案。
重要的是,臨床檢體資訊也顯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病人前房液中醣類代謝中間產物(CML)、腫瘤促進因子(TPL2) 以及基質細胞衍生因子-1(SDF-1)隨著病人嚴重程度而增加,日後將很有可能成為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重要生物指標。
衛福部公布2016年最新國人十大死因與十大癌症排行,糖尿病已佔國內十大死亡第五位。許惠恒院長提醒,糖尿病因為長期血糖升高,就像身體組織器官都泡在糖水中,進而影響全身的代謝性疾病。早期也許沒有明顯症狀,但持續的代謝異常,傷害全身的大小血管,形成各種慢性併發症(視網膜病變造成失明,腎病變造成尿毒及洗腎,神經及血管病變造成心臟病、腦中風及足部病變截肢等)。因此,控制血糖、糖化血色素、血脂肪及血壓在理想範圍非常重要。
林耿弘醫師更進一步叮嚀,糖尿病視網膜眼病變不易治療,目前是國人慢性疾病導致失明的首因。糖尿病患常見引發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其中,糖尿病性黃斑部水腫影響視力甚鉅,需要長期追蹤治療,除了定期找內分泌科醫師控制血糖之外,每年需定期做眼科追蹤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千萬不可等到視力不好時才就診,要避免造成視力受損,嚴重甚至會造成無法回復的遺憾,輕忽不得。
此研究由行政院科技部、中興大學與台中榮民總醫院榮興合作計畫、台中榮民總醫院、中興大學與國軍台中總醫院興國合作計畫等共同支持。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治療 興大、台中榮總找到新曙光
稿源:2017-09-20/聯合報/喻文玟中興大學、台中榮總共組的團隊,首度證實腫瘤促進因子(TPL2)透過內質網壓力,會引發發炎反應而造成糖尿病視網膜眼病變,這項新發現對研發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糖尿病性黃斑部水腫眼病變的治療提供了新方向。
這項研究成果登在今年9月的國際知名期刊「循環研究」(Circulation Research),研究團隊包含興大生醫所教授許美鈴、台中榮總院長許惠恒、中榮視網膜科主任林耿弘、興大生醫所博士生賴德偉;目前已將該成果投入藥物開發,可望預防發病、延緩惡化與發展具有高專一性及高敏感度的檢驗試劑,盼3年內能有初步成果。
興大生醫所教授許美鈴與榮興計畫醫療團隊合作多年,投入代謝及血管生物醫學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研究,包含大血管病變、小血管病變(眼底病變、腎臟病變),積極尋找大、小血管病變相關致病因子,一直有新的研究成果。
許美鈴指出,這次是研究小血管眼底病變,發現糖尿病病患體內大量堆積的糖化終產物,引起腫瘤促進因子(TPL2)會經過一系列複雜程序,造成血管內皮細胞功能異常,視網膜血管滲透性改變,讓血視網膜屏障受損,增加小血管的滲漏,進而代償性新生血管形成,產生糖尿病視網膜眼病變,嚴重將導致失明。
台中榮總的研究團隊指出,過去針對糖尿病視網膜眼病變,科學界主要努力的方向是拮抗血管新生因子(anti-VEGF)進而抑制視網膜血管新生,或是雷射終止視網膜血液滲漏。
這次的研究發現,調控視網膜內血管滲漏的可能真正元凶,是醣類代謝中間產物(CML),它會刺激腫瘤促進因子(TPL2)活化作用,進而影響視網膜血管新生,新的發現可提供目前部分臨床病患在注射抗血管新生因子藥物後,產生棘手的抗性問題的另一種治療策略和選擇方案。
中榮視網膜科主任林耿弘叮嚀,糖尿病視網膜眼病變不易治療,目前是國人慢性疾病導致失明的首因。糖尿病患常見引發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其中,糖尿病性黃斑部水腫影響視力甚鉅,需要長期追蹤治療,除了定期找內分泌科醫師控制血糖之外,每年需定期做眼科追蹤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千萬不可等到視力不好時才就診,要避免造成視力受損,嚴重甚至會造成無法回復的遺憾,輕忽不得。
衛福部公布2016年最新國人十大死因與10大癌症排行,糖尿病已佔國內10大死亡第5名。
台中榮總院長許惠恒提醒,糖尿病因為長期血糖升高,就像身體組織器官都泡在糖水中,進而影響全身的代謝性疾病,早期也許沒有明顯症狀,但持續的代謝異常,傷害全身的大小血管,形成各種慢性併發症。
新知》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新發現 有助研發新藥物
稿源:2017-09-20/自由時報/蘇孟娟/台中中興大學與台中榮總攜手研究,發現影響腫瘤生成的腫瘤促進因子蛋白TPL2也會活化視網膜血管增生,造成糖尿病患視網膜連鎖效應病變,研究有助新治療藥物開發。
由中興大學生物醫學研究所教授許美鈴、台中榮總院長許惠恒、中榮視網膜科主任林耿弘、興大生醫所博士賴德偉共組的團隊,首度證實腫瘤促進因子(TPL2)與糖尿病視網膜眼病變的關連。研究9月1日獲國際知名期刊「循環研究」(Circulation Research)刊登。
林耿弘指出,糖尿病及相關併發症是國人的第5大死因,國內約有227萬人有糖尿病,估計其中20%~40%可能引發視網膜病變,潛在患者達45萬到90萬人。
許美鈴與榮興計畫醫療團隊,多年來共同投入代謝及血管生物醫學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研究,以往進行腫瘤研究時,觀察到腫瘤促進因子蛋白TPL2活躍時,會持續引發身體發炎反應,形成病變,團隊聯想到該蛋白是否也與視網膜病變的血管變化有關。
經過4年研究,發現糖尿病病患體內腫瘤促進因子活化下,造成視網膜血管滲透性改變,使血視網膜屏障受損,增加小血管的滲漏,進而代償性新生血管形成,產生糖尿病視網膜眼病變。
從糖尿病實驗動物鼠研究試驗中證實,給予阻斷腫瘤促進因子(TPL2)的抑制劑等治療後,包括視網膜血管新生、小血管的滲漏、代償性新生血管、發炎反應等症狀,皆有大幅度的改善。
許美鈴指出,過去治療糖尿病視網膜眼病變,多以抑制視網膜血管新生針劑,或是雷射終止視網膜血液滲漏治療為主;這項新發現,除首度證實腫瘤促進因子(TPL2)與眼球血管增生的關連外,也提供治療新藥研發新方向。
林耿弘指出,糖尿病因為長期血糖升高,就像身體組織器官都泡在糖水中,持續的代謝異常,傷害全身的大小血管,形成包括視網膜病變、腎病變等。
林耿弘指出,糖尿病視網膜眼病變不易治療,尤其糖尿病性黃斑部水腫影響視力甚鉅,提醒糖尿病患者除定期找內分泌科醫師控制血糖外,每年需定期做眼科追蹤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千萬不可等到視力不好時才就診,避免造成視力受損。
興大中榮攜手研究 證實糖尿病眼病變原因
稿源:2017-09-20/中央社/趙麗妍/台中國立中興大學、台中榮民總醫院攜手研究,證實腫瘤促進因子透過內質網壓力所引發的發炎反應造成糖尿病視網膜眼病變,對研發糖尿病性眼病變的治療提供新方向。
這項研究成果刊登於9月1日出版的國際知名期刊「循環研究」(Circulation Research),並榮登該期的綜合生理學(Integrative Physiology)影像與專題特別報導。
中興大學生物醫學研究所教授許美鈴、台中榮民總醫院院長許惠恒、中榮視網膜科主任林耿弘、興大生醫所博士生賴德偉共組榮興計畫醫療團隊,多年來投入代謝及血管生物醫學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研究。
在探討小血管眼底病變部分,發現糖尿病患體內大量堆積的糖化終產物,引起腫瘤促進因子(Tumor Progression Locus 2; TPL2)/內質網壓力/基質細胞衍生因子-1 (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 SDF-1)經一系列複雜程序後,造成血管內皮細胞功能異常,視網膜血管滲透性改變,使血視網膜屏障受損,增加小血管的滲漏,進而代償性新生血管形成,產生糖尿病視網膜眼病變,嚴重將導致失明。
許美鈴告訴中央社記者,調控視網膜內血管滲漏的可能真正元凶是醣類代謝中間產物(N(6)-Carboxymethyllysine; CML),此醣類代謝中間產物會刺激腫瘤促進因子活化作用,進而影響視網膜血管新生。
目前拮抗血管生成因子的治療方式並非因作用效果差,而是糖尿病病患的醣類代謝中間產物不斷活化腫瘤促進因子,引起內質網壓力反應,再產生下游基質細胞衍生因子-1骨牌效應,導致血管內皮細胞之間屏蔽「門戶大開」。
從實驗鼠試驗中證實,給予阻斷腫瘤促進因子的抑制劑,或中和性抗體治療減少腫瘤促進因子或降低基質細胞衍生因子治療後,視網膜血管新生、小血管的滲漏、代償性新生血管、發炎反應與保護微血管最外層的周圍細胞死亡,這些造成的病理性的相關症狀皆有大幅度的改善。
目前已將該成果投入藥物開發,可望預防發病、延緩惡化與發展具有高專一性及高敏感度的檢驗試劑,盼3年內能有初步成果。
林耿弘叮嚀,糖尿病患常見引發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其中,糖尿病性黃斑部水腫影響視力甚鉅,需要長期追蹤治療,除定期控制血糖外,每年需定期追蹤檢查,早發現早治療,千萬不可等到視力不好時才就診,嚴重甚至會造成無法回復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