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評論】用宏觀思維 救藻礁生態系
更新時間:2017-10-12 10:30:21 /
張貼時間:2017-10-12 09:44:23
興新聞張貼者
單位秘書室
新聞來源聯合報
3,280
稿源:2017-10-11/聯合報/林幸助 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陳章波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退休研究員
中油擬在位於桃園大潭藻礁的觀塘工業港興建第三天然氣接收站,引發環團抗爭,學者聲援,訴求停止開發或尋求替代方案,但藻礁真的能因此得救嗎?筆者嘗試彙整相關科學資料,再加上多年來在桃園藻礁的研究經驗,期望能提供有效保育桃園藻礁生態系的宏觀思維。
淤沙和汙水排放是影響桃園藻礁生態功能的主要因素。桃園海岸環境一直在變,不僅水質在變,沙也在動。開發區內發現保育類柴山多杯孔珊瑚的G1區,侵蝕與淤積交互出現,但多呈淤積地形。礁體因颱風侵襲,浪帶走沙而露出,後又被沙掩埋,二○一五年連續兩個颱風後,礁體再度露出。二○○一年,現今觀新藻礁保護區原為沙岸,在台電進水口堤防設置後,突堤效應阻擋了由北往南的漂沙運動,北淤南侵,突堤南側的觀新藻礁才裸露出現,可見淤沙的影響相當大。
我們也發現,導致觀音溪口及樹林溪口藻礁物種豐富度低的主因是汙水排放。觀音工業區排放口的樹林溪口調查到的物種最少,藻礁表面甚至完全沒有大型藻類覆蓋,其動物組成只有耐汙染的物種,顯示汙染情況嚴重。
在二○一二至一三年的研究中,我們共發現十二類大型藻類、一二九種動物,其中觀新藻礁保護區內北側觀音藻礁的物種豐富度最高,南側新屋藻礁次之;而大潭藻礁以北的觀音溪口及樹林溪口藻礁物種豐富度最低。若以整個桃園海岸於白天時段採樣結果來比較,觀新藻礁保護區與許厝港濕地的生物多樣性最豐富,並列為桃園海岸兩大生態熱點。
觀新藻礁雖劃為保護區,但保護區北側觀音藻礁因淤沙覆蓋,許多殼狀珊瑚藻白化,幾乎沒有活性。觀音藻礁生態功能未變好,反而衰退,可能是漂沙往復搬移作用的影響。
為有效保育桃園藻礁生態系,應該投注更多管理經費與心力於現有、已劃為「觀新藻礁生態系野生動物保護區」的生態藻礁,因為生物多樣性最豐富,殼狀珊瑚藻發育最好,且以殼狀珊瑚藻為主體具文化資產保存價值,同時也能保護柴山多杯孔珊瑚。
我們建議優先的具體作為是在已存在的藻礁保護區,減輕、移除及避免淤沙,並消除汙染物及人為干擾,強化殼狀珊瑚藻基礎研究,瞭解影響殼狀珊瑚藻生殖與發育的主要因素,配合密集的生態監測,才能讓觀新藻礁生態系野生動物保護區發揮「外溢」效果,進而發揮桃園藻礁、台灣西海岸甚至印度西太平洋海域之海洋生物種源庫效果。
後續應進一步執行桃園海岸整體汙染防治策略,將原排放至海岸的汙水截流處理,並減輕漂沙沉積影響,既有已存在於桃園海岸廿七公里長之地質藻礁之礁體才能發揮生態功能,促進許多海洋無脊椎動物幼生入添,創造庇護所給小型動物利用,進而提供食物給大型動物及鳥類使用。假以時日,生態系統經過自我組織,自我構建,回復完整藻礁生態系及其供給服務,甚至豐富西北海岸漁業資源。
中油擬在位於桃園大潭藻礁的觀塘工業港興建第三天然氣接收站,引發環團抗爭,學者聲援,訴求停止開發或尋求替代方案,但藻礁真的能因此得救嗎?筆者嘗試彙整相關科學資料,再加上多年來在桃園藻礁的研究經驗,期望能提供有效保育桃園藻礁生態系的宏觀思維。
淤沙和汙水排放是影響桃園藻礁生態功能的主要因素。桃園海岸環境一直在變,不僅水質在變,沙也在動。開發區內發現保育類柴山多杯孔珊瑚的G1區,侵蝕與淤積交互出現,但多呈淤積地形。礁體因颱風侵襲,浪帶走沙而露出,後又被沙掩埋,二○一五年連續兩個颱風後,礁體再度露出。二○○一年,現今觀新藻礁保護區原為沙岸,在台電進水口堤防設置後,突堤效應阻擋了由北往南的漂沙運動,北淤南侵,突堤南側的觀新藻礁才裸露出現,可見淤沙的影響相當大。
我們也發現,導致觀音溪口及樹林溪口藻礁物種豐富度低的主因是汙水排放。觀音工業區排放口的樹林溪口調查到的物種最少,藻礁表面甚至完全沒有大型藻類覆蓋,其動物組成只有耐汙染的物種,顯示汙染情況嚴重。
在二○一二至一三年的研究中,我們共發現十二類大型藻類、一二九種動物,其中觀新藻礁保護區內北側觀音藻礁的物種豐富度最高,南側新屋藻礁次之;而大潭藻礁以北的觀音溪口及樹林溪口藻礁物種豐富度最低。若以整個桃園海岸於白天時段採樣結果來比較,觀新藻礁保護區與許厝港濕地的生物多樣性最豐富,並列為桃園海岸兩大生態熱點。
觀新藻礁雖劃為保護區,但保護區北側觀音藻礁因淤沙覆蓋,許多殼狀珊瑚藻白化,幾乎沒有活性。觀音藻礁生態功能未變好,反而衰退,可能是漂沙往復搬移作用的影響。
為有效保育桃園藻礁生態系,應該投注更多管理經費與心力於現有、已劃為「觀新藻礁生態系野生動物保護區」的生態藻礁,因為生物多樣性最豐富,殼狀珊瑚藻發育最好,且以殼狀珊瑚藻為主體具文化資產保存價值,同時也能保護柴山多杯孔珊瑚。
我們建議優先的具體作為是在已存在的藻礁保護區,減輕、移除及避免淤沙,並消除汙染物及人為干擾,強化殼狀珊瑚藻基礎研究,瞭解影響殼狀珊瑚藻生殖與發育的主要因素,配合密集的生態監測,才能讓觀新藻礁生態系野生動物保護區發揮「外溢」效果,進而發揮桃園藻礁、台灣西海岸甚至印度西太平洋海域之海洋生物種源庫效果。
後續應進一步執行桃園海岸整體汙染防治策略,將原排放至海岸的汙水截流處理,並減輕漂沙沉積影響,既有已存在於桃園海岸廿七公里長之地質藻礁之礁體才能發揮生態功能,促進許多海洋無脊椎動物幼生入添,創造庇護所給小型動物利用,進而提供食物給大型動物及鳥類使用。假以時日,生態系統經過自我組織,自我構建,回復完整藻礁生態系及其供給服務,甚至豐富西北海岸漁業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