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首頁
  • 興新聞
  • 【媒體報導】興大與水利署設計魚骨型魚道 登國際期刊

【媒體報導】興大與水利署設計魚骨型魚道 登國際期刊

更新時間:2017-10-25 08:11:17 / 張貼時間:2017-10-25 08:09:34
興新聞張貼者
單位秘書室
新聞來源中央廣播電台
2,131
稿源:2017-10-23/中央廣播電台/陳國維

人類透過興建防砂壩、水庫保障生活安全,卻阻斷魚類洄游與生存的空間,為了給魚蝦一條安全回家的路,國立中興大學與經濟部水利署歷經17年的合作研究,設計出具有高排砂效能的魚骨型魚道,讓台灣多樣化的小型魚蝦能在湍急的水流中逆流而上,提高上溯率,這項研究成果已刊登在國際期刊「生態工程」(Ecological Engineering)。

這項魚骨型魚道研究是由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特聘教授陳樹群、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博士王順昌及中興大學助理研究員席克懷共同完成。陳樹群表示,興建魚道跨越堰壩以維護水域生態是世界先進國家共同的課題,但目前歐美各國的魚道大多針對單一大型魚種,且多設在含砂量極低的攔河堰,不適用於台灣小型魚蝦類或兩棲動物。

陳樹群提到,研究團隊與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從2000年起針對台灣堰壩的魚道缺失進行調查,分析台灣特有種魚蝦類的生態行為,進而設計出這款新型魚道,魚道分為魚骨區、休息區與水道區等3種流速空間,提供魚類加速往上游或短暫休憩。陳樹群:『(原音)因應不同的流量,像低流量的時候,像游泳性的魚類、吸盤性的魚類都可以使用;高流量的時候,像鰻魚這一類的東西也都可以使用,所以它就不同的流量就適用不同的魚類。在整個台灣的裡面,它流量變化是很劇烈的,我們因著有這樣的設計,就可以讓魚類選擇牠在不同的時候,牠自己選擇牠大概要什麼樣的時候來上溯。』

陳樹群表示,魚骨區因造型順流特性,底部具有減緩流速功能,更能強化排砂效果,且配置在防砂壩時,隨著流量增加,排砂效能更佳,一般排砂率可超過95%,也就是魚道內的泥沙將不超過5%,可防止魚道淤積,維持魚道功能。

這款魚道目前建置在嘉義八掌溪、宜蘭仁澤防砂壩、新竹頭前溪,有效兼顧生態保育與防砂、防災。研究團隊表示,原尺寸的魚骨型魚道設於水利規劃試驗所,不僅持續進行學術研發,也是環境生態教育場域,每年接待無數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及民眾參訪魚類上溯實驗,引導更多人重視台灣的河川生態保育。
國立中興大學與經濟部水利署歷經17年的合作研究,設計出具有高排砂效能的魚骨型魚道。(中興大學提供)

國立中興大學與經濟部水利署歷經17年的合作研究,設計出具有高排砂效能的魚骨型魚道。(中興大學提供)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