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投稿】驛動軌迹:臺中火車站的古往今來
更新時間:2017-12-04 14:12:23 /
張貼時間:2017-12-04 11:46:18
興新聞張貼者
單位秘書室
新聞來源聯合報
3,974
稿源:2017-12-01/聯合新聞網/國立中興大學朱書漢、宋德熹
交通的便利決定了人們的旅程可以去得多遠,火車站的誕生,也成為歷史路途的里程碑之一。臺中火車站帶動了周邊的發展,而當時攝政的日本皇太子裕仁,應臺灣總督田健治郎之邀來臺視察。從基隆上岸後,便一路搭乘火車南下,抵達臺中。皇族的來臨與大量的人潮有相當的關係,亦可見臺中火車站的載負能力。
滿城的奉迎歡慶 皇太子行啟到中部臺灣共進會
大正12年(1923年)臺中火車站值得一提的大事紀,乃是時為皇太子攝政的裕仁(即昭和天皇)應當時臺灣總督田健治郎之邀來臺行啟視察。皇太子裕仁從基隆上岸後便一路搭乘火車南下,至同年4月19日抵達臺中。
皇太子裕仁是在4月12日自日本搭乘戰列巡洋艦的金剛號來臺,4月16日抵達基隆港,展開為期12天的巡臺行程,4月19日下午轉至臺中。彼時連皇太子裕仁經過的道路都被重新整修美化,道路兩旁也都裝設了鈴蘭花造型的路燈。
到達臺中火車站接受官員與民眾的列隊歡迎後,裕仁隨即前往位於今干城里的臺中分屯大隊校閱部隊,隨後前往臺中水源地與水塔,最後下榻於今三民路與民權路交叉口附近的臺中御泊所(後來作為臺中州知事官邸),4月20日離開臺中前往臺南。臺中州知事官邸後來改為臺中俱樂部,1972年拆除改建為臺中市議會大樓,在西屯區七期重劃區的議會議政大樓建設完成,市議會遷入後,現則為交通局使用。
皇太子裕仁離臺以後,各地就開始進行行啟紀念館的建設。臺中的行啟紀念館完工後,臺中市役所便於大正15年(1926年)舉辦「中部臺灣共進會」與相關活動,目的是為了慶祝臺中行啟紀念館落成以及宣傳臺中市各項產業、建設、教育、衛生等相關發展與建設成果。當時活動之盛大,人力與物力花費頗多,連《臺灣日日新報》都在同年3月28日以全版報導。
中部臺灣共進會總共有五個會場,臺中行啟紀念館便是第一會場。據《臺灣日日新報》於同年4月9日的報導指出,從3月28日到4月6日每日入場參觀的人數就逾五萬,十日內總入場人數更超過57萬,可見規模之大。而從湧入臺中看展的巨量旅客數字,也足見當時臺中火車站所具備的承載能力。另外,昭和天皇(時為皇太子裕仁)的弟弟高松宮宣仁親王也都前來參觀,由此可見活動受關注的程度,臺中也就在這些熱鬧喧騰的活動中打開了知名度。
陰霾 臺中大地震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昭和10年(1935年)臺中火車站面臨一次大地震的挑戰,那是一起發生於4月21日清晨6時2分16秒新竹-臺中的地震,芮氏規模為7.1,震央位於臺灣臺中市北北東30公里處的大安溪中游 。
雖然臺中舊火車站也受地震波及,不過結構上並無太大損害,但這場地震造成舊山線受損慘重,其中沿線有七座隧道及三座橋梁嚴重毀損,倒坍達25處,更造成勝興車站到后里的舊鐵路無法再使用,不過也保存了不少鐵道遺產,如魚藤坪斷橋(又稱龍騰斷橋)便是在此次的地震中受損,更使當時中部地區的鐵路交通大打結。山線鐵路相關的修復工作一直要到昭和13年(1938年)7月15日才終告完成。
昭和12年(1937年)7月7日發生盧溝橋事變,中華民國與日本的戰爭全面爆發,雖然當時戰火遠離臺中,但臺中也遭受到戰爭所帶來的後遺症,如物價上漲等問題。除了原本對於在臺日本人的定期徵兵,在皇民化運動以及昭和16年(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後,戰事由初期的順利到後來陷入膠著,日本也就開始對臺灣人徵兵。
昭和17年(1942年)1月16日臺灣總督府發布《陸軍志願兵訓練所生徒募集綱要》正式接受臺灣人志願從軍的申請,彼時臺中地區也有臺灣人申請當兵,《臺灣日日新報》也不斷報導相關的徵兵消息。三年之後,正式實施全島徵兵。
這段戰爭期間的文學作品也有不少書寫車站送別的場景,如收錄於《詩報》中的〈偕內子於臺中驛送金追內弟從軍〉一詩,可約略窺見當時在臺中火車站送行的情景:
大地熱如鑪,人登聖戰途;車中同內子,驛裏送軍夫。
已分三緘口,也隨萬歲呼;勳名空有念,文弱愧為儒。
—摘錄《詩報》第208號頁3
其時不少傷員紛紛從臺中火車站返回臺中,這對前來送行的人們而言,道一聲再見與隨後的萬歲聲,相形沉重。
後來隨著日本的敗退,戰火也燒進了臺灣,在大規模的轟炸下,臺中也受到了波及,連帶引起中華民國媒體的關注,如昭和20年(1945年)2月16日的《中央日報》便報導了美國陸軍戰鬥機P-47、P-38從菲律賓轟炸臺中的消息。
當時臺中的大型公共建築都成了美軍首要攻打的目標,美軍繪製的地圖甚至標示出臺中的軍營、車站以及工業設施。在這波襲擊中,臺中火車站無可避免地也遭受到了攻擊,所幸損傷並不大。此外,如糖廠、酒廠也都受到毀損,但相較於臺北以及高雄岡山的轟炸,臺中實屬輕微,不過若說當時臺中遭受轟炸最為嚴重的地方,當屬現在的清泉崗機場。
隨著太平洋戰爭的結束與日本戰敗,臺灣改由國民政府統治,臺中火車站原屬管轄的「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也改制為鐵路管理委員會,並在1948年3月1日由臺灣省政府正式宣布改制為「臺灣鐵路管理局」,自此臺中火車站這棟屹立百年的建築便邁入了下一段嶄新的里程。
●本文摘自臺中市政府文化局出版《驛動軌迹:臺中火車站的古往今來》
作者簡介
朱書漢
時為國立中興大學歷史所碩士生,因有感於臺中中區的沒落,以及中區在文化與城市行銷上的弱勢,因此積極記錄與行銷臺中市中區的故事,也撰寫與編排如《大墩報》、《手繪小京都》等地方刊物。此外開設名為「寫作中區」的粉絲專頁,定期報導臺中及臺灣中部地區人文歷史,歡迎關注的朋友按讚追蹤。
宋德熹
本名宋德喜,臺東縣成功鎮人,臺大歷史學博士,現任中興大學歷史系教授、教授會理事主席,曾任中國唐代學會理事長、興大總務長、創產學院代理院長、歷史系主任。專長為歷史文創、經營謀略、詩文創作、社區營造。曾獲興大服務傑出獎、建教合作績優獎、特別貢獻獎、兩次國科會大專生專題計畫指導有方獎,並以《檔案中的校園變遷》榮獲第四屆國家機關檔案管理「金檔獎」成果。
交通的便利決定了人們的旅程可以去得多遠,火車站的誕生,也成為歷史路途的里程碑之一。臺中火車站帶動了周邊的發展,而當時攝政的日本皇太子裕仁,應臺灣總督田健治郎之邀來臺視察。從基隆上岸後,便一路搭乘火車南下,抵達臺中。皇族的來臨與大量的人潮有相當的關係,亦可見臺中火車站的載負能力。
滿城的奉迎歡慶 皇太子行啟到中部臺灣共進會
大正12年(1923年)臺中火車站值得一提的大事紀,乃是時為皇太子攝政的裕仁(即昭和天皇)應當時臺灣總督田健治郎之邀來臺行啟視察。皇太子裕仁從基隆上岸後便一路搭乘火車南下,至同年4月19日抵達臺中。
皇太子裕仁是在4月12日自日本搭乘戰列巡洋艦的金剛號來臺,4月16日抵達基隆港,展開為期12天的巡臺行程,4月19日下午轉至臺中。彼時連皇太子裕仁經過的道路都被重新整修美化,道路兩旁也都裝設了鈴蘭花造型的路燈。
到達臺中火車站接受官員與民眾的列隊歡迎後,裕仁隨即前往位於今干城里的臺中分屯大隊校閱部隊,隨後前往臺中水源地與水塔,最後下榻於今三民路與民權路交叉口附近的臺中御泊所(後來作為臺中州知事官邸),4月20日離開臺中前往臺南。臺中州知事官邸後來改為臺中俱樂部,1972年拆除改建為臺中市議會大樓,在西屯區七期重劃區的議會議政大樓建設完成,市議會遷入後,現則為交通局使用。
皇太子裕仁離臺以後,各地就開始進行行啟紀念館的建設。臺中的行啟紀念館完工後,臺中市役所便於大正15年(1926年)舉辦「中部臺灣共進會」與相關活動,目的是為了慶祝臺中行啟紀念館落成以及宣傳臺中市各項產業、建設、教育、衛生等相關發展與建設成果。當時活動之盛大,人力與物力花費頗多,連《臺灣日日新報》都在同年3月28日以全版報導。
中部臺灣共進會總共有五個會場,臺中行啟紀念館便是第一會場。據《臺灣日日新報》於同年4月9日的報導指出,從3月28日到4月6日每日入場參觀的人數就逾五萬,十日內總入場人數更超過57萬,可見規模之大。而從湧入臺中看展的巨量旅客數字,也足見當時臺中火車站所具備的承載能力。另外,昭和天皇(時為皇太子裕仁)的弟弟高松宮宣仁親王也都前來參觀,由此可見活動受關注的程度,臺中也就在這些熱鬧喧騰的活動中打開了知名度。
陰霾 臺中大地震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昭和10年(1935年)臺中火車站面臨一次大地震的挑戰,那是一起發生於4月21日清晨6時2分16秒新竹-臺中的地震,芮氏規模為7.1,震央位於臺灣臺中市北北東30公里處的大安溪中游 。
雖然臺中舊火車站也受地震波及,不過結構上並無太大損害,但這場地震造成舊山線受損慘重,其中沿線有七座隧道及三座橋梁嚴重毀損,倒坍達25處,更造成勝興車站到后里的舊鐵路無法再使用,不過也保存了不少鐵道遺產,如魚藤坪斷橋(又稱龍騰斷橋)便是在此次的地震中受損,更使當時中部地區的鐵路交通大打結。山線鐵路相關的修復工作一直要到昭和13年(1938年)7月15日才終告完成。
昭和12年(1937年)7月7日發生盧溝橋事變,中華民國與日本的戰爭全面爆發,雖然當時戰火遠離臺中,但臺中也遭受到戰爭所帶來的後遺症,如物價上漲等問題。除了原本對於在臺日本人的定期徵兵,在皇民化運動以及昭和16年(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後,戰事由初期的順利到後來陷入膠著,日本也就開始對臺灣人徵兵。
昭和17年(1942年)1月16日臺灣總督府發布《陸軍志願兵訓練所生徒募集綱要》正式接受臺灣人志願從軍的申請,彼時臺中地區也有臺灣人申請當兵,《臺灣日日新報》也不斷報導相關的徵兵消息。三年之後,正式實施全島徵兵。
這段戰爭期間的文學作品也有不少書寫車站送別的場景,如收錄於《詩報》中的〈偕內子於臺中驛送金追內弟從軍〉一詩,可約略窺見當時在臺中火車站送行的情景:
大地熱如鑪,人登聖戰途;車中同內子,驛裏送軍夫。
已分三緘口,也隨萬歲呼;勳名空有念,文弱愧為儒。
—摘錄《詩報》第208號頁3
其時不少傷員紛紛從臺中火車站返回臺中,這對前來送行的人們而言,道一聲再見與隨後的萬歲聲,相形沉重。
後來隨著日本的敗退,戰火也燒進了臺灣,在大規模的轟炸下,臺中也受到了波及,連帶引起中華民國媒體的關注,如昭和20年(1945年)2月16日的《中央日報》便報導了美國陸軍戰鬥機P-47、P-38從菲律賓轟炸臺中的消息。
當時臺中的大型公共建築都成了美軍首要攻打的目標,美軍繪製的地圖甚至標示出臺中的軍營、車站以及工業設施。在這波襲擊中,臺中火車站無可避免地也遭受到了攻擊,所幸損傷並不大。此外,如糖廠、酒廠也都受到毀損,但相較於臺北以及高雄岡山的轟炸,臺中實屬輕微,不過若說當時臺中遭受轟炸最為嚴重的地方,當屬現在的清泉崗機場。
隨著太平洋戰爭的結束與日本戰敗,臺灣改由國民政府統治,臺中火車站原屬管轄的「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也改制為鐵路管理委員會,並在1948年3月1日由臺灣省政府正式宣布改制為「臺灣鐵路管理局」,自此臺中火車站這棟屹立百年的建築便邁入了下一段嶄新的里程。
●本文摘自臺中市政府文化局出版《驛動軌迹:臺中火車站的古往今來》
作者簡介
朱書漢
時為國立中興大學歷史所碩士生,因有感於臺中中區的沒落,以及中區在文化與城市行銷上的弱勢,因此積極記錄與行銷臺中市中區的故事,也撰寫與編排如《大墩報》、《手繪小京都》等地方刊物。此外開設名為「寫作中區」的粉絲專頁,定期報導臺中及臺灣中部地區人文歷史,歡迎關注的朋友按讚追蹤。
宋德熹
本名宋德喜,臺東縣成功鎮人,臺大歷史學博士,現任中興大學歷史系教授、教授會理事主席,曾任中國唐代學會理事長、興大總務長、創產學院代理院長、歷史系主任。專長為歷史文創、經營謀略、詩文創作、社區營造。曾獲興大服務傑出獎、建教合作績優獎、特別貢獻獎、兩次國科會大專生專題計畫指導有方獎,並以《檔案中的校園變遷》榮獲第四屆國家機關檔案管理「金檔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