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評論】大考作文超八股?別再污名化八股文了
更新時間:2017-12-13 16:10:11 /
張貼時間:2017-12-13 09:27:32
興新聞張貼者
單位秘書室
新聞來源聯合報
7,433
稿源:2017-12-11/聯合新聞網/祁立峰/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我們現在有個常用的詞叫「八股文」,例句「你這篇文章很八股耶」,大抵指的是一篇文章詞藻華麗、內容空洞,缺乏真實情感和現實關懷。尤其以前的聯考作文,後來的學測引導寫作,再到來年即將改制、簡稱「國寫」的國語文能力寫作測驗,貌似都與「八股」這形容詞脫不了干係。
但「八股文」這個文類,按照維基百科的定義,指的是「是明清科舉特殊的考試文體,又稱為股賦或時文」,一般對於八股文的印象偏於負面,這是來自於它作為科舉考試的文體,箝制了士人的思想。
我們姑且不論到底大考作文形式是否僵化、單一化,或那不過是補教機構想像出的一套公式好了。這篇文章單純想跟大家談談「八股」這樣一個專門設計用來考試、卻長年被污名化的文體。
就我所知清代八股之所以得其名,在於中間四段必須是長句排偶,此稱為「股對」,於是有了「股賦」這樣的名稱。雖然維基百科認為八股文起源於宋代,但我認為這樣以偶對與八段架構的文體,應該可以追溯到唐代的律賦。
科舉制度起源於隋朝,到了唐高宗後科舉科別逐漸穩定下來,而「律賦」這麼一個獨特的文體也就因應考試而生。律賦的「律」指的是格律,因此它必須嚴格遵守押韻規定。最標準的律賦押八個韻,而這八個韻部一般隨著考試題目一起公佈。由於科舉用於官方選才,因此試賦的「題目」和「題韻」往往和歌頌功德有關。譬如曾有一年科舉題目是「日五色賦」,以「日麗九華,聖符土德」為韻,意思是這篇賦必須轉韻七次,分別用到「日」、「麗」、「九」……等八個韻部,這當然是集權時代的遺毒,但這樣的規範一方面增進寫作的難度,一方面又方便閱卷時的客觀指標的建立。清代賦論家王芑孫在《讀賦卮言》書中,提到考試的限韻有以下這些好處:
官韻之設,所以注題目之解,示程式之意,杜勦襲之門,非以困人而束縛之。(王芑孫《讀賦卮言》)
除了註解題目、確立架構,題韻最重要的意義就在於「杜勦襲之門」,也就是防止考生抄襲的可能性。即便考生經過多次模擬與練習,但當題韻限定之下,若不能依據韻部來選用語料素材,則淪為「出格」之作,這也有利閱卷者有更客觀的依據來評斷考生文章之優劣。
前面提到八股文的另一個特色即是「長聯偶對」,這同樣是律賦開始的一種獨特修辭技術,基本上駢文的對偶以四六為主,最多10字為極限,但長聯偶對指的是超過10字的對句。實際上如何操作,此處舉白居易〈賦賦〉來說明,這篇律賦以「賦者古詩之流」為韻,我舉中間一段:
觀夫義類錯綜,詞采舒布(押「古」韻)。文諧宮律,言中章句。華而不豔,美而有度(押「古」韻)。雅音瀏亮,必先體物以成章;逸思飄颻,不獨登高而能賦。其工者,究筆精,窮旨趣,何慚《兩京》於班固(押「古」韻);其妙者,抽秘思,騁妍詞,豈謝《三都》於左思(押「詩」韻)。掩黃絹之麗藻,吐白鳳之奇姿(押「詩」韻)。振金聲於寰海,增紙價於京師(押「詩」韻)。
其中「其工者,究筆精,窮旨趣,何慚〈兩京〉於班固;其妙者,抽秘思,騁妍詞,豈謝〈三都〉於左思」這兩句長句,每句16字,構成超長的對偶,且跨轉了兩個韻部,即所謂的「長聯偶對」。根據我的指導老師簡宗梧先生研究,多數律賦都具備「長聯偶對」的特徵,而此技術就成了日後八股文的核心,再加上每個韻部字數有限,也讓試賦在篇幅上多半不超過五百字。正因這種種的高度限制性,讓「八股」成了非常適合考試與評分的文體。
各位或許會覺得這樣技術不過是文字遊戲,但精熟此規則即能獲得高分,也就確保制度的公正性。於是「八股」成為一個相對公平、客觀且科學的體類,且有效將抄襲與模擬的可能降低。
只不過當寫作成為入學考試的測驗題,它難免就招致批評。君不見每年大考結束寫作題目一公佈,鄉民網友各種批評從來沒少過。接下來「國寫」即將上路,我的同溫層出現各種討論聲量。姑且不論有些奇淫巧技的教材教法,或補教業配的寫作公式,我對新制不再偏重抒情美文而朝向理性客觀的改革,大抵抱持樂觀的看法。當然,一旦牽扯到升學與錙銖分數,那可能就是語文教師、考生與家長不能承受之重。若研讀歷代士人的傳記,那些才華洋溢,卻浮沈於舉業規則裡,鬱鬱不得志的文人實在太多了。
據說明朝滅亡後,北京大明門外貼了一張紅紙,寫著「奉送大明江山一座」,底下落款「八股朋友同具」。但輕易將一朝一代之興亡,或將一島一國之衰蔽,歸結於一種文體,一個制度或一門學科,都有點太化約太一廂情願了。如果台灣社會面臨的困境之多元且多重的,只推給國語文教育就能搞定嗎?反正我是不信。
我們現在有個常用的詞叫「八股文」,例句「你這篇文章很八股耶」,大抵指的是一篇文章詞藻華麗、內容空洞,缺乏真實情感和現實關懷。尤其以前的聯考作文,後來的學測引導寫作,再到來年即將改制、簡稱「國寫」的國語文能力寫作測驗,貌似都與「八股」這形容詞脫不了干係。
但「八股文」這個文類,按照維基百科的定義,指的是「是明清科舉特殊的考試文體,又稱為股賦或時文」,一般對於八股文的印象偏於負面,這是來自於它作為科舉考試的文體,箝制了士人的思想。
我們姑且不論到底大考作文形式是否僵化、單一化,或那不過是補教機構想像出的一套公式好了。這篇文章單純想跟大家談談「八股」這樣一個專門設計用來考試、卻長年被污名化的文體。
就我所知清代八股之所以得其名,在於中間四段必須是長句排偶,此稱為「股對」,於是有了「股賦」這樣的名稱。雖然維基百科認為八股文起源於宋代,但我認為這樣以偶對與八段架構的文體,應該可以追溯到唐代的律賦。
科舉制度起源於隋朝,到了唐高宗後科舉科別逐漸穩定下來,而「律賦」這麼一個獨特的文體也就因應考試而生。律賦的「律」指的是格律,因此它必須嚴格遵守押韻規定。最標準的律賦押八個韻,而這八個韻部一般隨著考試題目一起公佈。由於科舉用於官方選才,因此試賦的「題目」和「題韻」往往和歌頌功德有關。譬如曾有一年科舉題目是「日五色賦」,以「日麗九華,聖符土德」為韻,意思是這篇賦必須轉韻七次,分別用到「日」、「麗」、「九」……等八個韻部,這當然是集權時代的遺毒,但這樣的規範一方面增進寫作的難度,一方面又方便閱卷時的客觀指標的建立。清代賦論家王芑孫在《讀賦卮言》書中,提到考試的限韻有以下這些好處:
官韻之設,所以注題目之解,示程式之意,杜勦襲之門,非以困人而束縛之。(王芑孫《讀賦卮言》)
除了註解題目、確立架構,題韻最重要的意義就在於「杜勦襲之門」,也就是防止考生抄襲的可能性。即便考生經過多次模擬與練習,但當題韻限定之下,若不能依據韻部來選用語料素材,則淪為「出格」之作,這也有利閱卷者有更客觀的依據來評斷考生文章之優劣。
前面提到八股文的另一個特色即是「長聯偶對」,這同樣是律賦開始的一種獨特修辭技術,基本上駢文的對偶以四六為主,最多10字為極限,但長聯偶對指的是超過10字的對句。實際上如何操作,此處舉白居易〈賦賦〉來說明,這篇律賦以「賦者古詩之流」為韻,我舉中間一段:
觀夫義類錯綜,詞采舒布(押「古」韻)。文諧宮律,言中章句。華而不豔,美而有度(押「古」韻)。雅音瀏亮,必先體物以成章;逸思飄颻,不獨登高而能賦。其工者,究筆精,窮旨趣,何慚《兩京》於班固(押「古」韻);其妙者,抽秘思,騁妍詞,豈謝《三都》於左思(押「詩」韻)。掩黃絹之麗藻,吐白鳳之奇姿(押「詩」韻)。振金聲於寰海,增紙價於京師(押「詩」韻)。
其中「其工者,究筆精,窮旨趣,何慚〈兩京〉於班固;其妙者,抽秘思,騁妍詞,豈謝〈三都〉於左思」這兩句長句,每句16字,構成超長的對偶,且跨轉了兩個韻部,即所謂的「長聯偶對」。根據我的指導老師簡宗梧先生研究,多數律賦都具備「長聯偶對」的特徵,而此技術就成了日後八股文的核心,再加上每個韻部字數有限,也讓試賦在篇幅上多半不超過五百字。正因這種種的高度限制性,讓「八股」成了非常適合考試與評分的文體。
各位或許會覺得這樣技術不過是文字遊戲,但精熟此規則即能獲得高分,也就確保制度的公正性。於是「八股」成為一個相對公平、客觀且科學的體類,且有效將抄襲與模擬的可能降低。
只不過當寫作成為入學考試的測驗題,它難免就招致批評。君不見每年大考結束寫作題目一公佈,鄉民網友各種批評從來沒少過。接下來「國寫」即將上路,我的同溫層出現各種討論聲量。姑且不論有些奇淫巧技的教材教法,或補教業配的寫作公式,我對新制不再偏重抒情美文而朝向理性客觀的改革,大抵抱持樂觀的看法。當然,一旦牽扯到升學與錙銖分數,那可能就是語文教師、考生與家長不能承受之重。若研讀歷代士人的傳記,那些才華洋溢,卻浮沈於舉業規則裡,鬱鬱不得志的文人實在太多了。
據說明朝滅亡後,北京大明門外貼了一張紅紙,寫著「奉送大明江山一座」,底下落款「八股朋友同具」。但輕易將一朝一代之興亡,或將一島一國之衰蔽,歸結於一種文體,一個制度或一門學科,都有點太化約太一廂情願了。如果台灣社會面臨的困境之多元且多重的,只推給國語文教育就能搞定嗎?反正我是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