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首頁
  • 興新聞
  • 【媒體報導】台新螃蟹研究合作25年 發表台灣螃蟹名錄800種

【媒體報導】台新螃蟹研究合作25年 發表台灣螃蟹名錄800種

更新時間:2018-01-02 09:09:50 / 張貼時間:2018-01-02 08:54:23
興新聞張貼者
單位秘書室
新聞來源環境資訊中心
2,129
稿源:2017-12-29/環境資訊中心/廖靜蕙

四面環海的台灣,不管是泥灘、沙灘、珊瑚礁、藻礁等海岸,甚至是溪流、農田裡等,都可見螃蟹的蹤跡,螃蟹的多樣性令人驚豔。根據這個月台灣博物館出版的台灣螃蟹名錄,台灣已知螃蟹的種數高達800多種,約占全球已記錄螃蟹物種的1/10。

新版台灣螃蟹名錄是繼2001年、台博館首次發布的台灣螃蟹名錄,再度由新加坡學者黃(示冀)麟(Dr. Peter Ng)、中興大學生命科學所教授施習德、台灣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學系副教授何平合和螃蟹研究專家王嘉祥,共同出版發表;特別的是,16日發表現場,聚集11位台灣、新加坡螃蟹研究學者,歡慶25年(1992~2017)來因螃蟹促成的合作關係,也為未來台灣螃蟹的研究擘劃藍圖和願景。

歷經千辛萬苦 終建立台灣螃蟹名錄
發表於台博館學術刊物「專題論著第11輯」的第一版台灣螃蟹名錄,共發表560種,目前被引用次數已高達235次,深具學術價值,也說明其重要性。

「台灣螃蟹名錄」的建立,不僅要追溯所有台灣螃蟹相關文獻,更要謹慎地檢視內容的正確性,再運用最新分類系統,每個環節都非常艱鉅。提到台新螃蟹合作情緣,須從台灣螃蟹研究元老之一台博館退休的研究人員王嘉祥。

1979年,畢業於師大生物系的王嘉祥,初到台博館報到,一開始安排於植物學組,但館長分派的第一份工作,卻是有關螃蟹的研究計畫,並且半年內就得結案。

為了完成這項計畫,他「土法煉鋼、看圖識字的方式,一件一件比對,摸索前進」,只是沒想到經過半年的接觸,他對螃蟹有不同的看法,除了研究上的進展,更使他從此視此為終生研究領域。3年後,他如願調職到動物學組,全心全意進行螃蟹研究。

當時台灣螃蟹的相關文獻很少,當他一個人茫茫然摸索之際,獲得新加坡學者黃(示冀)麟支持,1984年展開漫長的通信,請他寄相關文獻,之後一直保持聯絡。第一次和黃碰面,則是8年後。

1992年,王嘉祥得知黃(示冀)麟將到日本琉球大學訪問,隨即安排趕赴琉球與黃碰面。隔年1993年,黃(示冀)麟首度前來台灣,王嘉祥帶他認識時為海大教授的游祥平,之後黃年年來台灣,游實驗室的學生遇到問題,就來找黃。而黃每來台灣,首站通常都是台博館!

這樣的情誼至今維繫25年,為了紀念這份情緣,16日趁螃蟹名錄發表之際,同時邀請了25年來共同合作螃蟹研究、國內重要學者,這也是第一次大團圓。「這是學術界很難得的合作,黃(示冀)麟很感激台灣提供的研究機會。」王嘉祥表示。

黃(示冀)麟是目前全球最重要的螃蟹研究專家,同時也是新加坡大學生物科學系教授、熱帶海洋研究所所長、李光前自然史博物館館長,台灣很多螃蟹都是由他與國內學者合作發表。

蟹類是台灣生物多樣性極高的類群。王嘉祥表示,能得知台灣螃蟹多樣性的面貌,是累積多年厚實的研究;研究人員多、透過國際合作,才能獲得突破性的成果。

螃蟹分類學家要經歷採集標本、測量數據、記錄周遭環境相關資料、不同季節及持續性的採集,接著進行鑑定、描述、分類,並建立棲地和地理環境分布資料等科學數據的歷程。

台博館指出,「台灣螃蟹名錄」有如「為台灣螃蟹建立戶口名簿」,名錄的建立,不僅要追溯所有有關台灣螃蟹的文獻,更要謹慎的檢視內容的正確性,運用最新分類系統,是一項非常艱鉅但對於基礎科學相當重要的工程。其終極目標是要探索物種間的關係,和作為探討有關演化的種種問題。

目前螃蟹研究最完整屬紅樹林生態系
提到螃蟹的重要性,王嘉祥舉紅樹林沼澤區為例,分布於熱帶、亞熱帶的紅樹林,屬海岸濕地,特徵就是每天都有海水漲退,乾溼、水分鹽度不斷變化,而且層層泥沙覆蓋,泥底極度缺氧,屬於惡劣的環境。

紅樹林植物能克服這種環境,每當枯枝敗葉落下、分解為小碎塊,都是生物的營養源,供養魚蝦蟹貝,又稱為魚蝦蟹貝的育嬰房,生產量非常高。

因為紅樹林提供高營養源,螃蟹在此有源源不絕的食物來源。螃蟹將泥巴放進嘴巴,把有機碎屑篩下,成為身體養分;再將泥吐一團一團的吐出,形成「擬糞」。

王嘉祥形容螃蟹吃東西有如犁田,整片土地都經過翻攪;另外,螃蟹要能抵擋漲退乾濕溫度、鹽分等變化,挖洞建造安全的庇護所,相形重要。而無論是吃或挖洞棲息,都把氣體注入土壤,讓有機物混到泥土,扮演生態工程師的角色。

王嘉祥:盼補足基礎資料
歡慶臺新合作螃蟹研究情誼之際,他期待政府多支持學者進行基礎調查,不要讓希臘船隻「阿瑪斯號」油汙外海,因為缺乏基礎資料,無法證明受損程度,打國際訴訟還慘賠訴訟費的事件重演。他認為,基礎研究是政府的責任,而野外調查的費用相較其他科學研究的花費,實在是九牛一毛。

台博館也將於明(2018)年1月7日、2月11日、3月4日,推出台灣蟹類講座,從螃蟹多樣性、生態保育等議題,討論海岸線的美麗與哀愁,活動詳情請至台博館官網查詢。
台灣與新加坡螃蟹學者合作25週年紀念留影。前排右起:王嘉祥、游祥平、 新加坡學者黃(示冀)麟(Peter Ng) 。圖片來源:台灣博物館

台灣與新加坡螃蟹學者合作25週年紀念留影。前排右起:王嘉祥、游祥平、 新加坡學者黃(示冀)麟(Peter Ng) 。圖片來源:台灣博物館

台博館2001年及2017年發表的台灣螃蟹名錄。圖片來源:台灣博館物

台博館2001年及2017年發表的台灣螃蟹名錄。圖片來源:台灣博館物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