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評論】蔡東杰》兩韓終戰大逆轉 兩岸呢
更新時間:2018-04-20 10:45:27 /
張貼時間:2018-04-20 09:34:57
興新聞張貼者
單位秘書室
新聞來源中國時報
1,234
稿源:2018-04-20/中國時報/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蔡東杰教授
自2011年底接替金正日上台執政以來,迄今短短6年半時間,金正恩一共指導進行了4次核試與84次飛彈試射,儘管在此同時也面對了總計8次、且一次比一次更嚴厲的聯合國制裁案,北韓仍「無比勇敢地」在東北亞上空持續散布濃不見底的安全陰霾。
直到2017年底,非但平壤看來沒有收手跡象,尤其白宮方面亦從沒停過文攻武嚇,不過,正印證了英國的一句俗諺,國家「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一切以當下利益為依歸。」情勢在2018年初急轉直下,先是南北韓在2月藉平昌冬奧破冰,3月底金正恩閃電訪問北京,至於川普在拋出美朝高峰會議題的同時,準國務卿蓬佩奧早已秘密去過平壤。最新的發展則是青瓦台證實,在4月27日南北韓高峰會中,雙方可望通過「終戰宣言」,並以此共同朝向半島無核化的目標邁進。
看著這一連串速度堪比川劇變臉的大逆轉,想必許多人不禁瞠目結舌,「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這是真的還是假的?」問題是:面對如此引人注目的議題,尤其牽扯如此多重要大國,無論背景理由為何,想必各方絕非兒戲,一定經過相當程度的深思熟慮。
就半島議題本身來說,我們也未必看得太樂觀,畢竟雙方並非第一次舉辦高峰會(2000年和2007年各有一次),而北韓既不是第一次拋出橄欖枝(例如1991年和南韓簽署以「和解、非核、互不侵犯」為原則的基本協議;2007年接受六方會談以最終棄核為目標的《213共同文件》),過去更曾經數度翻臉撕毀協議(例如2009年片面退出六方會談並再度啟動核試;2013年宣布《停戰協定》與《兩韓基本協議》同時作廢),如今突然發動微笑攻勢,就算不是居心叵測,未來亦勢必「什麼事都可能發生」。
但又反過來說,即便從歷史經驗看來,南北韓關係就像跳探戈一般,時進時退,誰都保不準下階段發展為何,畢竟只要前進就有機會,不是嗎?總比長期僵持或一昧倒退來得好吧。
再以近期美中關係為例,面對雙邊貿易戰不斷升溫加壓,雖然部分人傾向從所謂「新冷戰」角度來預測其發展,實則兩方仍大體維持「競合」互動,也就是競爭與合作並存,遠不到無法溝通或可能撕破臉的地步。相對地,兩岸關係現狀反而更接近「新冷戰」的定義。因為所謂冷戰,本即暗示著雙方對彼此互動採取了意識形態立場,完全缺乏共識。
且不論國家「小事大以智」,就算處理日常瑣事,隨時維持彈性原則並尋求突破的機會,難道不是主事者應有的常識?死抱著某些概念想法不放,自覺只要稍稍讓步就非吃虧不可,難道真是一種理性思考?放棄對過去歷史的某些執念,一起邁向充滿各種可能性的未來,難道不是「民之所欲」?仔細思考如何帶領國家和年輕人衝破逆境,難道不是台灣執政者的當務之急?
相對南北韓「守得雲開見月明」,甚至「柳暗花明又一村」,兩岸呢?
自2011年底接替金正日上台執政以來,迄今短短6年半時間,金正恩一共指導進行了4次核試與84次飛彈試射,儘管在此同時也面對了總計8次、且一次比一次更嚴厲的聯合國制裁案,北韓仍「無比勇敢地」在東北亞上空持續散布濃不見底的安全陰霾。
直到2017年底,非但平壤看來沒有收手跡象,尤其白宮方面亦從沒停過文攻武嚇,不過,正印證了英國的一句俗諺,國家「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一切以當下利益為依歸。」情勢在2018年初急轉直下,先是南北韓在2月藉平昌冬奧破冰,3月底金正恩閃電訪問北京,至於川普在拋出美朝高峰會議題的同時,準國務卿蓬佩奧早已秘密去過平壤。最新的發展則是青瓦台證實,在4月27日南北韓高峰會中,雙方可望通過「終戰宣言」,並以此共同朝向半島無核化的目標邁進。
看著這一連串速度堪比川劇變臉的大逆轉,想必許多人不禁瞠目結舌,「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這是真的還是假的?」問題是:面對如此引人注目的議題,尤其牽扯如此多重要大國,無論背景理由為何,想必各方絕非兒戲,一定經過相當程度的深思熟慮。
就半島議題本身來說,我們也未必看得太樂觀,畢竟雙方並非第一次舉辦高峰會(2000年和2007年各有一次),而北韓既不是第一次拋出橄欖枝(例如1991年和南韓簽署以「和解、非核、互不侵犯」為原則的基本協議;2007年接受六方會談以最終棄核為目標的《213共同文件》),過去更曾經數度翻臉撕毀協議(例如2009年片面退出六方會談並再度啟動核試;2013年宣布《停戰協定》與《兩韓基本協議》同時作廢),如今突然發動微笑攻勢,就算不是居心叵測,未來亦勢必「什麼事都可能發生」。
但又反過來說,即便從歷史經驗看來,南北韓關係就像跳探戈一般,時進時退,誰都保不準下階段發展為何,畢竟只要前進就有機會,不是嗎?總比長期僵持或一昧倒退來得好吧。
再以近期美中關係為例,面對雙邊貿易戰不斷升溫加壓,雖然部分人傾向從所謂「新冷戰」角度來預測其發展,實則兩方仍大體維持「競合」互動,也就是競爭與合作並存,遠不到無法溝通或可能撕破臉的地步。相對地,兩岸關係現狀反而更接近「新冷戰」的定義。因為所謂冷戰,本即暗示著雙方對彼此互動採取了意識形態立場,完全缺乏共識。
且不論國家「小事大以智」,就算處理日常瑣事,隨時維持彈性原則並尋求突破的機會,難道不是主事者應有的常識?死抱著某些概念想法不放,自覺只要稍稍讓步就非吃虧不可,難道真是一種理性思考?放棄對過去歷史的某些執念,一起邁向充滿各種可能性的未來,難道不是「民之所欲」?仔細思考如何帶領國家和年輕人衝破逆境,難道不是台灣執政者的當務之急?
相對南北韓「守得雲開見月明」,甚至「柳暗花明又一村」,兩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