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首頁
  • 興新聞
  • 【學者評論】新加坡、冰島、馬其頓…小國走出自己的路

【學者評論】新加坡、冰島、馬其頓…小國走出自己的路

更新時間:2018-06-19 10:50:12 / 張貼時間:2018-06-19 10:48:32
興新聞張貼者
單位秘書室
新聞來源聯合報
1,248
稿源:2018-06-19/聯合報/楊三億/中興大學國際政治所教授暨全球和平與戰略研究中心主任

近期國際間有多個在強權環伺下的小國努力求生的故事,無論表現如何,他們的經驗很值得台灣多加思考。

第一個努力在夾縫中求生存的小國案例是新加坡。新加坡六月十二日主辦了川金會,這可能是冷戰結束以來亞洲最重要的高峰會之一,因為朝鮮半島長期以來被視為亞洲可能爆發戰爭的熱點之一,而新加坡人口僅約五百多萬、面積不過七百多平方公里,常備軍人數也約五萬人左右,卻是美國和北韓共同信任的國家,美朝雙方都願意在這個地方留下歷史痕跡。

第二個努力在夾縫中求生存的小國案例是冰島。人口約卅五萬、面積比台灣大二倍有餘的冰島,曾經在二○○八年遭遇全球金融危機的嚴峻打擊,然自二○一二年起冰島已走出危機,二○一五至一六年冰島經濟成長甚至有井噴式的表現,人均GDP逐年上升至五萬多美元,位居全球前十名。日昨世界杯足球賽冰島逼和阿根廷,剛好提供一個讓世人留意到冰島表現的絕佳時機。

第三個努力在夾縫中求生存的小國案例是馬其頓。這個國家人口略低於五百萬,面積約六點七萬平方公里。馬其頓能夠獨立乃是得利於前南斯拉夫聯邦的瓦解,不過受到鄰國希臘影響而暫以「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為國名。近期馬其頓為徹底解決與希臘的國名爭議,總理薩耶夫提議以「北馬其頓共和國」作為和解方案,雖然結果尚未可知,不過馬其頓勇於排除國內反對力量的挑戰以突破僵持現狀,是相當令人敬佩的。

上述三國在艱鉅環境下,各自開啟看似迥異卻又相似的國家發展路徑:新加坡在美中朝三方扮演可被信賴者的角色,靈活又高度連結的開放社會,讓新加坡能在極短的時間內籌辦出幾近完美的國際高峰會,對新加坡未來開展和相關國家的政治、經濟和其他各式交流,埋下無限可能。

冰島雖在金融危機時一度考慮加入歐盟、後又決定退出,但歐盟始終是冰島最大的貿易夥伴,冰島也時時留意與其他世界各國的經濟連結,特別是與俄國和中國的雙邊經貿交往。

馬其頓國名更改的倡議來自於其旺盛的企圖心:馬其頓希望加入歐盟、北約與其他國際組織,這個企圖心和其嚴苛的生存環境有關。冷戰時期馬其頓長期被隔絕在鐵幕內,所以回歸歐洲是最重要的目標。馬其頓無論是加入歐盟以取得廣大的經貿市場、加入北約以獲得軍事安全保證、與希臘友好以取得港口出海,如馬—希兩國關係不睦,這些願望也就難以實現。在理性選擇的計算下,馬其頓的國名更改倡議就顯得有意義許多。

台灣和新加坡、冰島、馬其頓等國相比,人口與土地面積互有勝負,各自面臨的環境挑戰相同又不同:台灣與新加坡同地處東亞,但強權對台灣的擠壓卻較新加坡有過之而無不及;台灣與冰島同為海島,港口貿易皆為兩國重要的生命線;台灣與馬其頓相同,國名與國族認同經常困擾著雙方國家發展路線,經常有著國族認同至上還是民族認同優先的爭議。

雖然台灣與上述各國稟賦不同、國情各異,但新、冰、馬等國都有一個重要的外交特色:彈性、靈活、不拘泥的意識形態。這種能夠很快與環境情勢調和、順應局勢變化的特性,是所有中小型國家應牢記在心的。
【聯合報】希臘總理齊普拉斯與馬其頓總理薩耶夫17日在兩國邊境關口,簽署馬其頓更改國名協議。

【聯合報】希臘總理齊普拉斯與馬其頓總理薩耶夫17日在兩國邊境關口,簽署馬其頓更改國名協議。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