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首頁
  • 興新聞
  • 【媒體報導】土雞保種的30年漫漫長路,創造臺灣的基因寶庫

【媒體報導】土雞保種的30年漫漫長路,創造臺灣的基因寶庫

更新時間:2018-06-22 11:54:21 / 張貼時間:2018-06-22 11:32:17
興新聞張貼者
單位秘書室
新聞來源農傳媒
3,996
稿源:2018-6-22/農傳媒/陳寧撰文、王竹君攝音/轉載自自台北畜產通訊《土雞傳奇》試刊號,原文標題為〈三十年的長跑,中興大學的土雞保種之路〉

吃雞「起家」,辦桌、入厝、祭祖、圍爐,都不能缺了這一味。土雞和台灣人飲食文化息息相關,但台灣土雞有著什麼樣的特殊身世?在美味的肉品背後,其實有著一群為台灣畜產發展默默付出的人們。

土雞保種30年,李淵百堅持做好一件事
時間回到1981年,李淵百剛從美國學成歸國,於中興大學畜牧系任教,雖然他在美國學的是蛋雞育種,返台之後他一直思考,要如何將所學貢獻台灣。他回憶,當時主管家禽業務的農發會(農委會前身)技正黃暉煌告訴他,台灣土雞有很大的市場,卻缺乏本土研究資料。

黃暉煌的一番提議,讓李淵百走上台灣土雞保種的這條路。他先走訪台灣各地,發現每個地方的農家,飼養的土雞品種有很高的多樣性,例如花東有小型黑色鬥雞,苗栗新竹一帶的客家庄,養的則是大型鬥雞。但隨著時間過去,李淵百驚覺這些特色雞種正在快速消失,當他想要回頭再到某些地方抓雞來作研究時,卻發現有些品種已經找不到了。

1980年代,正值台灣本土畜牧業開始從農家業餘飼養,轉型進入專業化、大規模商業飼養的年代。為了追求更高的飼養效率,民間自行將國外引入的雞種,和土雞雜交配種,希望能在更短的時間內,養出體型更大、肉量更充分的雞,即是市面上俗稱的「仿土雞」,這種土洋混血的產物,平均只要3個月就能上市。

隨著美式速食文化進入台灣,飼養效率更高,35天就能上市的白肉雞,漸漸成為市場的主流,自由貿易的腳步,大幅改變了台灣畜產發展的面貌。

成立土雞保種中心,留下基因庫
相較之下,地方特色土雞品種,雖然肉質風味佳,卻長得慢、體型小,飼養時間長達6個月,逐漸因為效率太差,被農民捨棄。李淵百只能加速保種的速度,帶著學生深入南投山區、花東、竹苗、金門等地收集種原,在校內成立保種中心,至今,中興大學仍保存了17種地方特色土雞品種。

這些保種雞就像是一個基因寶庫。由於民間自行配種的仿土雞,一直有著品種表現不穩定的缺點,使得農民在飼養管理上,必須承受更高的風險,也造成不少損失,如何從這些血緣純淨的保種雞中,選育出新品種來提供給農民,成為一項重要工作。

除了育種之外,李淵百認為,過去可能不見得了解這些雞種有什麼樣的特性,但至少先保留下來,往後若能持續研究,或許還會有很多的可能性。不過,家禽的保種,不像哺乳類動物,精卵可以冷凍保存,必須要採用活體保存的方式,也就是要一直飼養一定數量的雞群。保種和育種卻不是短時間內能夠看見成果的工作,興大保種中心一度陷入連飼料錢都付不出來的窘境。

保種雞,成為跨領域科學研究素材
經常和世界各地的保種單位交流,李淵百感慨,不管在哪個國家,保種都是吃力不討好的工作,而最好的保種方式,還是讓這些特色雞種,能夠重新回到農民的家中,只要越多人願意飼養,越多消費者能夠重新認識這些雞的價值,土雞就不會消失。

幾十年來的堅持,總算慢慢開花結果。2009年,在中研院院士鍾正明的穿針引線下,這些保種雞,肩負起不一樣的新使命,牠們不再只是經濟動物,也可以成為協助解開科學謎題的推手。

鳥類的羽毛為什麼擁有美麗多變的花色和圖案,一直是科學家致力想探索的奧秘。2013年,台大皮膚科主治醫師林頌然和鍾正明組成跨領域研究團隊,利用興大保種中心中的黑羽土雞作為研究素材,成功找到羽毛底部的黑色素幹細胞,也就是使羽毛能夠產生顏色的機制,這份研究成果,更登上國際級研究期刊《Science》。

期待,城鄉共好的發動「雞」
隨著社會價值觀變遷,當年被農民與市場捨棄的地方特色雞種,雖然生長效率慢,抗病力和對環境的適應力,卻比商雞種來得強,當越來越多消費者,希望購買高品質、友善飼養的畜產品,這些適合放養在山林間的特色土雞,牠們的價值也漸漸被重新發掘。

2013年,興大保種的金門土雞,和金門畜試所合作,回送小批種雞到金門,開放民眾登記飼養,曾經在金門幾乎消失的金門土雞,已經開始慢慢重回金門人的餐桌上。2016年,在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教授陳美惠的引介下,興大保存的紅羽土雞也進到屏東縣霧台鄉的大武部落,協助曾受莫拉克風災襲擊的魯凱族人,建立友善環境的林下經濟。在花東縱谷一群基督徒因為意識到鄉村人口老化、產業困頓,從柚子樹認養,到發展林下養雞增加農家收入,2016年也引進興大的紅羽土雞,並深受農家喜愛。

曾經在台灣各地的山林間,自在生長的各種特色土雞,在自由貿易與全球化的衝擊下,雖然一度幾乎消失,在興大保種團隊的呵護和堅持下,如今總算盼來重新開枝散葉的契機。這場持續30年的土雞保種長跑,如今有更多農民部落加入土雞中興進行式。
土雞保種的30年漫漫長路,創造臺灣的基因寶庫

土雞保種的30年漫漫長路,創造臺灣的基因寶庫

在李淵百老師(左二)帶領之下,興大動科系團隊已吹起土雞中興的號角。

在李淵百老師(左二)帶領之下,興大動科系團隊已吹起土雞中興的號角。

土雞保種最前線,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研究生扮演關鍵角色。

土雞保種最前線,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研究生扮演關鍵角色。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