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稀有物種預測法 興大研究登國際期刊
更新時間:2018-08-14 08:39:48 /
張貼時間:2018-08-13 14:46:07
興新聞張貼者
單位秘書室
新聞來源中國時報
1,396
稀有物種預測法 興大研究登國際期刊
稿源:2018-8-8/中國時報/林欣儀為達到生態保育目的,國際自然保護聯盟根據物種稀有程度劃分出7個級別,但如何才能精準估算出稀有生態物種數量?國立中興大學應數系統計所教授沈宗荏與大陸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研究員陳有華合作,提出高準確度的預測方法,其成果獲國際期刊《保護生物學》刊登。
沈宗荏指出,在生態系統中,許多物種間存在著相互影響的環環相扣關係,任何物種若出現滅絕情況,都可能產生相對的蝴蝶效應,為讓有限資源能合理分配到真正需要保護的稀有物種上,開始投入預測稀有物種數量的研究。
校方說,研究概念來自於生態學家在田野採樣後,希望預測出在未經過調查的區域範圍內有多少之前未見過的稀有物種,可藉由機率理論中的貝氏定理、連結調查區域與未調查區域內的稀有物種情況,進而提出新的預測方法。
研究團隊分別利用非洲的節肢動物、墨西哥的兩棲與爬蟲類、巴西的樹種與以色列的蜘蛛種類等6種文獻調查資料進行實務驗證,結果發現新的預測方法與實務預測數據相近、可行性高,具有高度應用價值,目前已在GitHub平台提供保育學家下載使用。
中興大學教授提出稀有物種數預測方法 登國際期刊
稿源:2018-08-08/台灣好新聞/林重鎣/台中生態保育監測系統中, 稀有物種無疑是保護生物學家眼裡最脆弱的一塊。國際自然保護聯盟 (IUCN) 紅色名錄即依據物種稀有程度分成七個級別, 如何精確預測或精準估計出稀有物種數目, 自然在此議題中扮演一個非常關鍵的角色。中興大學應數系統計所沈宗荏教授與大陸中科院成都生物所陳有華研究員聯合提出一個高準確度的預測方法, 近期已經被多樣性保育類科頂尖期刊之一的 《保護生物學》( Conservation Biology) 接受刊登。
沈宗荏表示生態系統中,物種與物種間環環相扣,任何物種的滅絕都 有可能產生蝴蝶效應,進而影響其他物種的生存,當然包含人類。 雖然稀有物種是最有可能被滅絕的一群,需要保護,但保育的經費預 算經常是有限的,因此依據物種稀有程度即可合理客觀分配保育資源 。此實務議題因此催生了這個研究主題。
研究的主要概念是當生態學家在田野採樣後,想預測其他尚未調查過 的區域中,有多少之前沒見過的稀有物種。即然是之前樣本或調查中 沒記錄,因此不會有稀有物種的相關訊息。研究團隊利用機率理論中 的貝氏定理,巧妙地連結調查區域與未調查區域中的稀有物種,進而 提出一個嶄新的預測方法。
此研究分別應用六種文獻上的調查資料進行實務驗證: 非洲的節肢動物、墨西哥的兩棲與爬蟲類、巴西的樹種、 以色列的蜘蛛種類、加拿大的蜱蟎類, 以及哥斯大黎加的樹種子銀行資料。 結果一致支持此新方法在實務上的精準預測能力與可行性。
預期此突破性的研究將有高度應用價值, 因此電腦計算程式已經直接在 GitHub 平台公開給保育學家 下載使用。
GitHub平台網址:https://github.com/ ecomol/R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