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首頁
  • 興新聞
  • 【學者評論】譚偉恩:若「邦交」不得 當鑑往知來

【學者評論】譚偉恩:若「邦交」不得 當鑑往知來

更新時間:2018-08-22 11:00:52 / 張貼時間:2018-08-22 10:59:24
興新聞張貼者
單位秘書室
新聞來源蘋果日報
1,173
稿源:2018-08-22/蘋果日報/譚偉恩/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副教授

以台灣的邦交國地理版圖來說,拉丁美洲暨加勒比海(拉加)是相對數目較多的區域,儘管昨日我們又少了一個邦交國(薩爾瓦多),但我國現有17個邦交國中拉加地區仍佔9個。在面對連續斷交事件的衝擊之際,有必要想想為何台灣可以在拉加維持較多邦交國?而現在此區域邦交國數目快速下滑,是否意謂著什麼重要的訊息?

儘管官方總否認金錢/金援外交,但交朋友哪有不花錢的道理?台灣民眾對斷交事件的憤怒與失落主要是因為花了錢卻沒有效果,而「沒有效果」又可分為兩個層面:一是目前這些邦交國能給予台灣「實質」幫助的非常有限,所以我們的外交是「物未超所值」;一是這些邦交國給不了實質幫助就算了,有些還過河拆橋,拿到好處就琵琶別抱,這讓我們的外交變成「血本無歸」。

十分有趣的是,拉加區域邦交國數目相對較多的原因「的確」並非是仰賴金錢/金援,因為台灣對非洲國家也是如此,但陸續斷交後現在只殘存一個非民主政體的君王體制邦交國(史瓦帝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台灣可以在拉加區域維持比較多的邦交關係呢?

「貿易」並不是答案,因為早在2008~2015年這段期間,中國在拉加區域與我們的邦交國貿易量就已經大幅超前。以甫斷交的薩爾瓦多為例,2008-2015年,薩國對台出口貿易額是845.89百萬美元,而對中國的出口貿易額卻是3788.15百萬美元。如果貿易真的在邦交維繫上扮演關鍵角色,台灣早該失去與薩國的邦交。

那外交援助是不是維持在拉加區域邦交關係的原因呢?當然也不是,根據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的統計,截至2017年台灣在拉加資助的61個雙邊計劃中,薩國就拿了14個,是單一國家最多的(尼加拉瓜、宏都拉斯也是),但現在卻決定要和中國建立關係。

本文認為,中美洲經濟整合銀行(Central American Bank for Economic Integration, CABEI)的參與可能是一個關鍵原因。台灣在1992年以區域外國家的身份加入並成為正式會員,當時貢獻了1.5億美元作為發展基金。區域組織的參與是多邊外交,和與特定國家的雙邊邦交不同,組織對於會員的資格及彼此間義務有明確並可預期的一套原則、規範、規則與決策程序,就算兩國沒有邦交,只要都是組織的成員,彼此間的互動就不可避免。這也就是說,在CABEI的組織章程沒有修訂或開放讓中國加入以前,擁有這個區域組織的會員身分確實為台灣在拉加區域的邦交維繫帶來一些正向裨益。

綜上所述,有幾個問題值得我們反思。第一,台灣追求(或避免)的外交是邦交國數字上的增減嗎?二,政府為什麼不能接受一個國家同時和中國與台灣都有邦交關係呢?還是說,因為怕薩國先宣布與我國斷交會沒面子,所以21日早上搶先一步先斷交呢?三,全面停止與薩國的雙邊合作及援助計劃,這樣對嗎?事實上台灣跟不少無邦交國家都有合作,也樂於提供援助。既然如此,邦交關係的有無和這些合作或援助就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

倘若台灣慣性使用金錢上的合作或援助來綁住與發展中國家的邦交,一旦關係告吹,就要把合作或援助終止。這樣的做法只會讓台灣更欠缺外交上的吸引力,也同時破壞我們在CABEI的信譽,更不利與拉加地區邦交國關係之延續。
我國現有17個邦交國中,拉丁美洲暨加勒比海地區佔9個,為何會有此現象?而如今此區域邦交國數目快速下滑,背後又隱藏何重要訊息?翻攝畫面

我國現有17個邦交國中,拉丁美洲暨加勒比海地區佔9個,為何會有此現象?而如今此區域邦交國數目快速下滑,背後又隱藏何重要訊息?翻攝畫面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