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首頁
  • 興新聞
  • 【學者評論】陳志峰:走向友善、吃進在地,臺灣需要什麼樣的畜牧政策?

【學者評論】陳志峰:走向友善、吃進在地,臺灣需要什麼樣的畜牧政策?

更新時間:2018-09-06 11:05:00 / 張貼時間:2018-09-06 11:00:09
興新聞張貼者
單位秘書室
新聞來源農傳媒
1,814
稿源:2018-9-4/農傳媒/興大動物科學系教授陳志峰

位在太平洋邊上的寶島臺灣,土地多山,人口密集。在有限的耕地與居住空間之下,可以看到從過去四、五十年前的後院養豬養雞,發展到現在把動物集中在負壓廠房內飼養,畜牧場與居民比鄰而居,造成許多衝突。

政府為了解決居民的抗議,準備設置畜牧專區,看似順意民情的政策,其實將大量動物集中飼養,將帶來更高的生物安全風險。一旦爆發傳染病,立即威脅到我們的民生需求。加上地球暖化,氣候變遷、疾病的肆虐,還有進口肉品叩關等壓力,讓臺灣畜牧產業的發展更是雪上加霜。

過去,畜產品的消費量,代表著國家強盛與民眾福祉的指標,臺灣走過半世紀的脫貧歲月,進入另一個成熟期,對畜產品的消費應該脫離「重量不重質」的階段,我們應該要認真檢討臺灣畜牧產業的定位與未來方向。

若無出口優勢,更該積極發展「內需」政策
首先,要先確立我們的生產目標,是一個供應內需市場需求的產業。因為飼養動物穀物原料99%都是進口,我們沒有出口畜產品的優勢。過去豬肉曾外銷日本,農民賺取了外匯,但是我們的土地確承受了過大的負載,已有前車之鑑。因此,很清楚的就是要制訂一個屬於我們國家內需的畜牧產業。

不能否認的是,當今普遍的三品種肉豬、白肉雞與來航雞等是高效率的畜產動物,可以非常有效率的將穀物轉為動物性蛋白質,提供價廉的畜產品,滿足我們日常的需求。

聯合國的報告,已明確指出「生態農業」是人類與地球間永續發展的不二法則。在地的畜牧動物更是「生態農業」轉型扮演重要的角色,因為畜牧動物是生態農業的基礎,多樣化的動物品種可適應於不同的環境條件,有更好的能力,面對氣候變遷帶來的挑戰,禽畜糞又能回歸農地,成為維持地力的養分。

如臺灣黑豬、臺灣土雞與黃牛雜交的肉牛等,這些在地的動物品種,因為適應環境、抗病耐熱,同時產品品質佳,受到農民和消費者喜愛。

國內畜產品自給率低,可另創多元經濟模式
聯合國的報告中同時也指出,全球畜牧的生產絕大部分是滿足地區消費者的需求,僅少於15%的乳、肉、蛋是經由貿易進入國際市場。

不過,有趣的是,臺灣進口的牛肉(95%)、羊肉(92%)、乳品(66%)與白肉雞(48%)都遠高於這個數字,意即上述的畜產品自給率太低。當然,這是生產成本的考量,尤其臺灣的外食便利、價格低廉,國產品很難進入一般的消費市場。

要發展屬於寶島的畜牧策略,首先須結合「生態農業」的普世價值。政府可制訂不同進程的工作目標,讓更多消費者能夠享用高品質的國產畜產品。

而在飼養環境上也有更多的選擇,不再只是大規模集約的工廠式飼養。臺灣已經有許多農民,從傳統籠飼的產蛋雞轉型為友善飼養,雖然轉型之後的產量只剩原先在相同面積下的1/4(過去是四層格子籠),也能漸漸獲得消費者的支持,持續生產,目前友善雞蛋的市占率,已經逐年增加。

近幾年林務局推動「林下經濟」政策,經由專業評估森林的生態與可承載的經濟生產規模,把臺灣土雞放養在林間,提供部落的食物需求以及一部分的經濟收入。

2016年,在屏東科技大學陳美惠教授引薦下,中興大學保存的紅羽土雞進到屏東霧台鄉大武部落,建立友善環境的林下經濟。結合土雞種原、友善飼養、原民智慧,在兼顧生態、生產與生計的原則,這樣的「林下循環農業」模式,目前持續在台中谷關松鶴部落、南投奧萬大親愛部落、松林部落,與花蓮瑞穗等地持續展開中。

品牌生產模式結合務實考量,接軌生態農業
另一種同時結合動物種原與特定產區(AOC)的品牌生產模式,如西班牙伊比利豬、法國布烈斯雞,也是值得臺灣參考的經驗。海峽兩岸隔離30年的特殊時空背景,讓金門保留下在地的特色雞種,經中興大學保種之後,目前送返金門畜產試驗所,進行特定區域農產品品牌的生產。

金門土雞在生長期補充酒糟飼養的黑水虻,肥育期補充高梁酒糟。酒糟的蛋白質含量高,經循環再利用創造特色經濟,金門土雞有潛力成為下一項AOC的產品。

為滿足國民基本動物性蛋白質的需求,大規模工業化的畜牧生產,應持續精進,追求最有效率的生產模式,與國際產品競爭。奠基於現有的生產模式,亦需積極推動友善、在地的畜牧政策,接軌生態農業。

就政策面,應該務實考量友善飼養的需求,例如傳統市場禁宰活禽政策實施後,阻礙了小農飼養肉用雞的機會,應該積極輔導小型屠宰場設立。

此外,推動友善飼養的過程,需要有更多專業人員投入產業,輔導農民制定因地制宜的飼養管理策略,也協助農民了解政府制訂的相關法規,薦請建全畜牧技師的簽證功能,一方面提供農民必要的專業諮詢,同時協助政府監督簽證符合規範之畜牧場,初期可由中央畜產會示範,制度上路後5~10年轉由公會執行,逐步建立專業生產的典範。
隨著觀念上的轉換,越來越多農民開始捨棄傳統的籠飼方式進而轉為友善飼養。(攝影/林慧貞)

隨著觀念上的轉換,越來越多農民開始捨棄傳統的籠飼方式進而轉為友善飼養。(攝影/林慧貞)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