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首頁
  • 興新聞
  • 【遠見雜誌】興大首批玉山學者 杜武青旅美回國 捐贈80%薪為高教育才

【遠見雜誌】興大首批玉山學者 杜武青旅美回國 捐贈80%薪為高教育才

更新時間:2018-10-01 15:00:21 / 張貼時間:2018-10-01 09:29:24
興新聞張貼者
單位秘書室
新聞來源遠見
15,522
奉獻家鄉〉玉山學者、中興大學電機工程系教授

杜武青旅美半世紀回國 捐八成薪為高教育才



稿源:2018-09-28/遠見/謝明彧

美國耶魯大學工程應用科學博士、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Jacobs工程學院電機電腦工程系卓越教授杜武青,旅美超過50年。他另一個身分是台灣第一位醫學博士、高雄醫學院創辦人杜聰明的孫子。

從小隨父母前往美國的杜武青,一輩子的研究與教學都給了美國,今年66歲的他,充滿濃濃歸鄉情,希望把生涯最後一站回饋給台灣。他看到了台灣什麼機會呢?

今年,是我在美國取得博士40週年、在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任教30週年,我覺得在這個人生里程碑的時點,是時候做一些不一樣的事情了。

我的爺爺是台灣第一位醫學博士、高雄醫學院創辦人與台大醫學院前院長杜聰明,三年前,我接任杜聰明博士獎學基金會董事長,那時開始常常回到台灣,不只辦理各種基金會事務與活動,還因此接觸許多台灣年輕學子。

在過程中讓我開始思考,在人生走到這個快要退休的年紀,我還能做些什麼?尤其我在美國的多年經驗,到底又可以對台灣帶來什麼?

最後我發現,我最能做的,不是我鑽研了40年的電子電機專業,而是「影響力」(Impact)。

我做過4年電機系系主任、12年工學院副院長,進行過非常多美國當地產學合作,更全程參與了Jacobs工學院怎麼從原本二線晉升為一線;還長期擔任電子電機領域最大學會IEEE(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顧問,看著這個業界最重要的學會,怎麼從草創到如今地位,認識非常多學界與業界人脈。

這個伴隨一所學院、一個學會由弱到強的經驗,是我最大的資產,也是我自信還能對台灣做出貢獻的地方。

捐八成薪水 與學校成立千萬創新科研基金

所以當我知道中興大學幫我報了玉山學者計畫,我可以獲得一年250萬的年薪時,我告訴薛富盛校長:「我要捐出其中的200萬,但希望學校能每年加碼800萬,一起成立一個一年1000萬的基金,贊助學生做跨領域創新研究專案。」這是我的回台條件,非常感謝薛校長一口就答應了。

做科研一定需要經費,雖說政府有各種計畫案可以申請,但如果研究本身成果還不明顯,常常是看得到卻拿不到;尤其跨領域研究,往往是全新嘗試,很難一開始就有成果、甚至連方向對不對都不知道。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沒有資源支持,創新研究案很容易夭折。

所以我構思,如果能提供一年150萬給看起來有潛力的研究案,1000萬等於一年可以支持6個專案,三年下來,就扶植了18~20個研究。

一旦這些創新專案有機會先在校內做出初步成果,接下來申請政府科研計畫時,就站在更有利位置;就算結果不如預期,也等於確認這條路不通,可以換其他目標,依然有收穫。

這就是我美國經驗的轉換:與其期待一位大師或一大筆錢,把學校科研地位拉起來,不如把資源精準分散,先試著把許多種子種下去,然後看哪些有機會長成樹,一旦樹木成林,整個學院、學校甚至國家的科研實力,也就提升起來。

台灣農業與精密機械 能與世界一搏

很多人問我,中興並不是一所理工名校,你回台為什麼不是去台成清交?

因為我知道,科技的未來一定是跨領域。單看電子相關科系,中興確實不在最前面,但如果從其他領域看,就不一樣了。

以農業來說,中興大學不只是全台第一,更是世界頂尖;中台灣更是精密機械產業重要聚落。

老實說,資訊科技與工程或醫療的跨領域研究,不管是在加州大學還是台成清交,都已經有很多人在做了,我繼續投入,可能只是錦上添花;但與農業相關的跨領域,目前做的人還很少,與精密機械的結合,也正方興未艾,從這邊切入,才有機會做出不一樣的東西。

這正是我回到台灣的理由。台灣雖小,卻絕對不弱,只要用對策略與方法,一定可以在獨特領域做到世界級,幫自己與台灣開出不一樣的第二春。
杜武青旅美半世紀回國 捐八成薪為高教育才

杜武青旅美半世紀回國 捐八成薪為高教育才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