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關組】國內首創 興大研發生物炭量產商業化設備
更新時間:2018-10-09 11:50:26 /
張貼時間:2018-10-09 11:48:59
興新聞張貼者
單位秘書室
新聞來源秘書室媒體公關組
4,103
生物炭可幫好菌蓋房子,具有固碳、土壤改良與作物增產之效,被視為是「農業黑金」。中興大學森林學系副教授吳耿東經6年時間,研發全台首座生物炭量產商業化設備,以農林剩餘資材,如稻桿、果樹及行道樹修剪枝條等為原料,每小時可進料100公斤,製成20公斤生物炭,產品可穩定標準化生產,將有助於國內生物炭產業的發展。
興大在10月9日舉辦成果發表會,由興大校長薛富盛主持,正式向外界介紹這項設備,吳耿東並在會中特別感謝林業試驗所,以及科技部與林務局的支持,才有今日的研發成果。
吳耿東指出,目前國內並未開發專門生產生物炭的商業化設備,而現階段國外的生物炭來源大都由生質物的熱電轉換設備取得,但這些設備在不同操作程序,及不同的反應溫度及時間下,所獲得的生物炭品質不一;國內有些地區以簡易的爐具自行燒製生物炭,也因溫度控制不易,品質差異大,且在污染防治上亦較不完善。
此套由興大開發的商用大型設備,建置成本約5百萬元,專供生產土壤添加用之生物炭,並設有污染防治系統,可去除懸浮粒子及酸性物質逸散之污染物,符合國內外環保法規標準。以農業生產之剩餘木質資材,如果樹修剪枝條等為原料,除可生產生物炭為主產品外,液體副產品「酢液」則可經由精煉,作為防除雜草、防蟲液或植物生長促進劑,所產出的氣體副產物也可回收作為能源使用。
吳耿東表示,未來希望推廣至農會或產銷班,初步營運模式建議可由農會代為將農業生產的剩餘資材燒製成生物炭及酢液產品,由農民取回部分產品,其餘由農會銷售,以支付製作成本;亦可再將產品加值化,結合生物炭與肥料,提高其附加價值。目前已有中東地區國家的農業部表示有興趣購買此套設備,來改善中東地區的農業生產。
生物炭具有多孔洞的特性,就像是幫好菌蓋房子,肥料或好菌可躲在生物炭的孔洞內,遇颳風下雨不容易被沖刷走,且可增加土壤的保水力及通氣性。而生物炭為微鹼性,可中和酸性土壤,達到改良土壤之效,吳耿東的這項研發不僅可加速生物炭本土化技術之開發能力,同時可協助業者加速發展生物炭產業,並推廣利用,達到農業循環經濟的永續發展目標。
興大在10月9日舉辦成果發表會,由興大校長薛富盛主持,正式向外界介紹這項設備,吳耿東並在會中特別感謝林業試驗所,以及科技部與林務局的支持,才有今日的研發成果。
吳耿東指出,目前國內並未開發專門生產生物炭的商業化設備,而現階段國外的生物炭來源大都由生質物的熱電轉換設備取得,但這些設備在不同操作程序,及不同的反應溫度及時間下,所獲得的生物炭品質不一;國內有些地區以簡易的爐具自行燒製生物炭,也因溫度控制不易,品質差異大,且在污染防治上亦較不完善。
此套由興大開發的商用大型設備,建置成本約5百萬元,專供生產土壤添加用之生物炭,並設有污染防治系統,可去除懸浮粒子及酸性物質逸散之污染物,符合國內外環保法規標準。以農業生產之剩餘木質資材,如果樹修剪枝條等為原料,除可生產生物炭為主產品外,液體副產品「酢液」則可經由精煉,作為防除雜草、防蟲液或植物生長促進劑,所產出的氣體副產物也可回收作為能源使用。
吳耿東表示,未來希望推廣至農會或產銷班,初步營運模式建議可由農會代為將農業生產的剩餘資材燒製成生物炭及酢液產品,由農民取回部分產品,其餘由農會銷售,以支付製作成本;亦可再將產品加值化,結合生物炭與肥料,提高其附加價值。目前已有中東地區國家的農業部表示有興趣購買此套設備,來改善中東地區的農業生產。
生物炭具有多孔洞的特性,就像是幫好菌蓋房子,肥料或好菌可躲在生物炭的孔洞內,遇颳風下雨不容易被沖刷走,且可增加土壤的保水力及通氣性。而生物炭為微鹼性,可中和酸性土壤,達到改良土壤之效,吳耿東的這項研發不僅可加速生物炭本土化技術之開發能力,同時可協助業者加速發展生物炭產業,並推廣利用,達到農業循環經濟的永續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