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十二夜後,黎明在何方?興大獸醫系到偏鄉幫「浪浪」義診絕育
更新時間:2019-03-04 10:04:28 /
張貼時間:2019-03-04 09:57:52
興新聞張貼者
單位秘書室
新聞來源天下雜誌
2,382
稿源:2019-2-26/CSR@天下/王穎芝
終結流浪動物悲歌,認養之外仍需從源頭減量。中興大學獸醫學院的大學社會責任(USR)計劃,走入偏鄉推廣「寵物絕育」,期望悲劇在這一代畫下休止符。
小小的里民活動中心內,10多隻剛結紮完的貓狗排排躺在地上,學生助手仔細照看動物迷濛雙眼,確認清醒後才安心。
看似克難的手術環境,是中興大學獸醫學院履行社會責任(USR)、增進動物福祉的方式。獸醫系副教授林荀龍帶領學生深入台中偏鄉,在缺乏獸醫資源的區域義診逾12年,至少為上萬犬貓施打疫苗和絕育,預防悲慘的流浪命運代代延續。
2007年以來,幾乎每隔一週週末,林荀龍就帶著獸醫系學生和器械前往台中偏鄉,為當地犬貓提供「絕育、施打疫苗、植入晶片」三合一義診。擁有獸醫執照的醫師與研究生志工就在簡單佈置的村里活動中心,對著檯燈動起手術。
「早期人手少,一天頂多替20隻狗結紮。近年志工較多,每天結紮7、80隻不是問題,」林荀龍說。
光是2018年,興大團隊就出動13場次,共替1154隻犬貓絕育。其中每隻犬貓都要經歷綁定、麻醉、剃毛、消毒等關卡,結紮手術後還要施打疫苗與晶片。大學部學生擔任的助手則需仔細觀察生命徵象,確保「患者」安全醒來,偶爾還需以吹風機替動物維持體溫,同時需向「飼主」告知術後注意事項,人人都相當忙碌。
你也是「廣義飼主」嗎?
對象既是流浪動物,為什麼會有「飼主」?其實在非都市地區,「放養」情形相當常見,有人讓寵物在屋外生活,有人則是好心餵食流浪犬貓,總之不一定帶回家飼養。這些人被稱為「廣義飼主」,包含私人收容所在內,正是興大團隊服務的對象。
貓狗有人餵養又能自由活動,正是流浪動物難以減少的主因之一。沒有絕育的動物在外交配,生下的寶寶就成為人們口中的「浪浪」。絕育觀念不普及,加上棄養等多重因素,台灣的流浪動物一直不曾明顯減少,不僅與人類發生衝突,為求生存也會攻擊野生動物,包括保育類的石虎、山羌等,造成巨大生態衝擊。
「後安樂死時代」的方案
儘管《動物保護法》規定流浪動物應由收容所收容,然而礙於環境條件,公告12天後仍無人認養的犬貓只能「安樂死」。據農委會資料統計,自1999年至2016年末,全台收容所安樂死的貓狗超過101萬隻,最高峰時每年處死逾9萬隻,還不包括因傷病而死的數量。
「同樣的事每年上演,無疑是資源浪費,對同仁也是沉重心理負擔,」台中市動物保護與防疫處秘書姜淑芳說,「畢竟,沒有獸醫師會立志做安樂死。」
直到2013年紀錄片《十二夜》上映,大眾終於得以正視收容所慘狀,最終促成「零安樂死」政策於2017年上路,僅限病重難治癒的動物才能安樂死。不過,政府的動保資源難以增加,又失去「終極方案」,流浪動物減量更是刻不容緩,認養與絕育因此晉升主流解決方案。
「每一個生命都有他的尊嚴,」林荀龍說。溫和的他提到安樂死,眼神閃爍出不捨。他是知名獸醫師林雅哲的學弟,林雅哲推廣流浪動物絕育逾30年,林荀龍也衷心認同學長理念,「多管齊下才能達到實質減量,上游包含業者管控和飼主教育,下游就是絕育和提倡認養。」
私人狗場的感動與震撼
自1992年起就在興大獸醫教學醫院看診的林荀龍,認識很多經常救助狗貓的愛心爸媽,發現他們常為了動物傾家蕩產,「台灣有非常多極具熱忱的動保志工,他們具備專業訓練跟器材,甚至可以鑽進下水道救狗。」
林荀龍也思考,獸醫教育著重於醫療學理和技術,包含他自己求學時都不曾思考流浪動物議題,若能連結經濟困窘的私人志工與沒有太多機會接觸動物的學生,雙方與動物豈不都能受益?他因此在20年前開始帶學生前往私人收容所義診。
甫獲得獸醫碩士學位的畢業生許凱婷回憶,至今難忘頭一次去私人狗場義診的經歷。「一進去我就深深倒抽一口氣!」她說,那裡有上百隻狗,她們小心在排泄物間穿梭,趁志工壓制狗狗時迅速施打疫苗,回家後手臂痠到抬不起來,卻也深受流浪動物處境震撼。
「儘管飼養者很用心照顧,那仍是醫療的沙漠地帶,」許凱婷說。
克難下鄉義診,招來多方排斥
私人收容所的震撼,促使林荀龍投入更積極的行動。但正規的醫院訓練中,手術只能在無菌環境進行,起初他完全想不出如何把大量流浪犬貓帶回醫院。直到2007年,長期關懷動物的作家朱天文號召「巡迴絕育」,就在某國中教室並排的桌子上進行結紮,打破林荀龍對手術的想像,才決心在中部複製。
同一年,他開始帶著已有獸醫執照的研究生「下鄉絕育」,據點包括台中大坑等山區,「手術室」是廢棄修車廠或陽春的帳篷,藥材、器械則由動保團體協助募款。動保志工會以吹箭捕捉犬貓,再趕緊送回帳篷補打麻醉,雖然很熟練,每個人仍難逃咬傷、抓傷。林荀龍也笑稱,可愛的貓咪其實比狗更危險,因為貓爪非常尖利,「貓咪有5張嘴,狗狗只有1張!」
義診行動獲得媒體報導支持之後,孰料也招來不少反對。有些居民認為,報導會引來更多人棄養寵物。獸醫師公會也有人批評,義診行動被描述成「野戰醫院」,會讓大眾低估醫療衛生的重要性,連帶貶低獸醫形象,一度還有人提案吊銷林荀龍的獸醫師資格。
林荀龍也坦承,興大醫院以醫療手術為大宗,但有些私人醫院的主要營業項目其實包含絕育,他後來才知道,義診也曾因「擋人財路」而受排斥。現在他謹守原則,只去沒有獸醫資源的偏鄉服務,嘗試在公益和經濟效益間取得平衡。
USR產官學合作,從「野戰」到「天堂」
隨著認養和絕育觀念慢慢普及,過去站在「保護」與「撲殺」兩端拉扯的動保團體和政府也開始合流。林荀龍2010年始與台中市動防處合作,義診目標轉向廣義飼主。有公部門支援和補助,場地器械也比較豐富,興大只負責出動獸醫人力,部分活動中心還有冷氣。林荀龍玩笑說,「現在簡直是天堂啊。」
現在,義診團每次出診都大排長龍,也常有人詢問「什麼時候再來?」而由於每隻犬貓從麻醉到甦醒需要數個小時,等候民眾難免無聊,團隊也決定藉機推廣飼主責任教育。林荀龍團隊2017年獲得教育部USR計劃B類補助,隨即找來雲林科技大學創意生活設計系負責包裝與行銷,並請高雄應用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系拍攝宣導影片,期望多管齊下達到源頭減量,緩解「零安樂死時代」的流浪動物問題。。
林荀龍和創設系副教授彭立勛,兩人也是因流浪犬結緣。彭立勛在幾年前收養流浪犬小白,小白因病治療期間才認識林荀龍,恰好創設系也長期投入社會公益,以設計力協助南投等地的原民部落發展,雙方一拍即合。創設系學生加入團隊後,親自訪談獸醫系師生與動保團體等,再把專業資訊化成平易近人的文字,搭配可愛圖像做成文宣和義賣商品。興大USR也重視智財權,會從計劃經費支出授權金,買下學生作品的使用和修改權,「看到作品實際應用,學生都非常有成就感,」彭立勛說。
動保處也很認同此計劃能提升大眾動保意識,對學生和政府都有很大幫助。也曾是林荀龍學生的姜淑芳表示,過去還有安樂死時,她與林荀龍站在對立立場,林荀龍卻不曾指著政府罵,「他只是提出其他方法,然後帶領學生去接觸。這是我很尊敬他的原因。」
零安樂死之後,流浪動物醫療需求增
推動偏鄉絕育10多年,雖難以正確估計流浪動物數量,林荀龍卻發現,以往被帶來的犬貓各個年齡層都有,現在則以高齡犬貓和幼齡為主,顯示繁殖的速度確實有減緩。
不過,他也因此看到下一階段挑戰。絕育奏效加上零安樂死,代表公私立收容所的動物會漸漸變老,產生更多醫療需求。興大獸醫學院已和防檢局申請,運用USR經費在教學醫院興建「流浪動物後送醫療平台」,專門收容重病的流浪動物,寵物食品大廠柏希菲克和希爾斯也承諾贊助醫療級飼料,企業和大學一起發揮社會責任,照顧重病收容動物。
「我們想藉由行動告訴社會,絕育是解決流浪動物的一種方法,」林荀龍說,他並未期待教會學生多少技術,因為獸醫系學生畢業後也不一定成為獸醫,但是無論哪個行業都能為流浪動物盡一份心,「只能在學生心中種下一顆小種子,期待他們未來繼續關注。」
終結流浪動物悲歌,認養之外仍需從源頭減量。中興大學獸醫學院的大學社會責任(USR)計劃,走入偏鄉推廣「寵物絕育」,期望悲劇在這一代畫下休止符。
小小的里民活動中心內,10多隻剛結紮完的貓狗排排躺在地上,學生助手仔細照看動物迷濛雙眼,確認清醒後才安心。
看似克難的手術環境,是中興大學獸醫學院履行社會責任(USR)、增進動物福祉的方式。獸醫系副教授林荀龍帶領學生深入台中偏鄉,在缺乏獸醫資源的區域義診逾12年,至少為上萬犬貓施打疫苗和絕育,預防悲慘的流浪命運代代延續。
2007年以來,幾乎每隔一週週末,林荀龍就帶著獸醫系學生和器械前往台中偏鄉,為當地犬貓提供「絕育、施打疫苗、植入晶片」三合一義診。擁有獸醫執照的醫師與研究生志工就在簡單佈置的村里活動中心,對著檯燈動起手術。
「早期人手少,一天頂多替20隻狗結紮。近年志工較多,每天結紮7、80隻不是問題,」林荀龍說。
光是2018年,興大團隊就出動13場次,共替1154隻犬貓絕育。其中每隻犬貓都要經歷綁定、麻醉、剃毛、消毒等關卡,結紮手術後還要施打疫苗與晶片。大學部學生擔任的助手則需仔細觀察生命徵象,確保「患者」安全醒來,偶爾還需以吹風機替動物維持體溫,同時需向「飼主」告知術後注意事項,人人都相當忙碌。
你也是「廣義飼主」嗎?
對象既是流浪動物,為什麼會有「飼主」?其實在非都市地區,「放養」情形相當常見,有人讓寵物在屋外生活,有人則是好心餵食流浪犬貓,總之不一定帶回家飼養。這些人被稱為「廣義飼主」,包含私人收容所在內,正是興大團隊服務的對象。
貓狗有人餵養又能自由活動,正是流浪動物難以減少的主因之一。沒有絕育的動物在外交配,生下的寶寶就成為人們口中的「浪浪」。絕育觀念不普及,加上棄養等多重因素,台灣的流浪動物一直不曾明顯減少,不僅與人類發生衝突,為求生存也會攻擊野生動物,包括保育類的石虎、山羌等,造成巨大生態衝擊。
「後安樂死時代」的方案
儘管《動物保護法》規定流浪動物應由收容所收容,然而礙於環境條件,公告12天後仍無人認養的犬貓只能「安樂死」。據農委會資料統計,自1999年至2016年末,全台收容所安樂死的貓狗超過101萬隻,最高峰時每年處死逾9萬隻,還不包括因傷病而死的數量。
「同樣的事每年上演,無疑是資源浪費,對同仁也是沉重心理負擔,」台中市動物保護與防疫處秘書姜淑芳說,「畢竟,沒有獸醫師會立志做安樂死。」
直到2013年紀錄片《十二夜》上映,大眾終於得以正視收容所慘狀,最終促成「零安樂死」政策於2017年上路,僅限病重難治癒的動物才能安樂死。不過,政府的動保資源難以增加,又失去「終極方案」,流浪動物減量更是刻不容緩,認養與絕育因此晉升主流解決方案。
「每一個生命都有他的尊嚴,」林荀龍說。溫和的他提到安樂死,眼神閃爍出不捨。他是知名獸醫師林雅哲的學弟,林雅哲推廣流浪動物絕育逾30年,林荀龍也衷心認同學長理念,「多管齊下才能達到實質減量,上游包含業者管控和飼主教育,下游就是絕育和提倡認養。」
私人狗場的感動與震撼
自1992年起就在興大獸醫教學醫院看診的林荀龍,認識很多經常救助狗貓的愛心爸媽,發現他們常為了動物傾家蕩產,「台灣有非常多極具熱忱的動保志工,他們具備專業訓練跟器材,甚至可以鑽進下水道救狗。」
林荀龍也思考,獸醫教育著重於醫療學理和技術,包含他自己求學時都不曾思考流浪動物議題,若能連結經濟困窘的私人志工與沒有太多機會接觸動物的學生,雙方與動物豈不都能受益?他因此在20年前開始帶學生前往私人收容所義診。
甫獲得獸醫碩士學位的畢業生許凱婷回憶,至今難忘頭一次去私人狗場義診的經歷。「一進去我就深深倒抽一口氣!」她說,那裡有上百隻狗,她們小心在排泄物間穿梭,趁志工壓制狗狗時迅速施打疫苗,回家後手臂痠到抬不起來,卻也深受流浪動物處境震撼。
「儘管飼養者很用心照顧,那仍是醫療的沙漠地帶,」許凱婷說。
克難下鄉義診,招來多方排斥
私人收容所的震撼,促使林荀龍投入更積極的行動。但正規的醫院訓練中,手術只能在無菌環境進行,起初他完全想不出如何把大量流浪犬貓帶回醫院。直到2007年,長期關懷動物的作家朱天文號召「巡迴絕育」,就在某國中教室並排的桌子上進行結紮,打破林荀龍對手術的想像,才決心在中部複製。
同一年,他開始帶著已有獸醫執照的研究生「下鄉絕育」,據點包括台中大坑等山區,「手術室」是廢棄修車廠或陽春的帳篷,藥材、器械則由動保團體協助募款。動保志工會以吹箭捕捉犬貓,再趕緊送回帳篷補打麻醉,雖然很熟練,每個人仍難逃咬傷、抓傷。林荀龍也笑稱,可愛的貓咪其實比狗更危險,因為貓爪非常尖利,「貓咪有5張嘴,狗狗只有1張!」
義診行動獲得媒體報導支持之後,孰料也招來不少反對。有些居民認為,報導會引來更多人棄養寵物。獸醫師公會也有人批評,義診行動被描述成「野戰醫院」,會讓大眾低估醫療衛生的重要性,連帶貶低獸醫形象,一度還有人提案吊銷林荀龍的獸醫師資格。
林荀龍也坦承,興大醫院以醫療手術為大宗,但有些私人醫院的主要營業項目其實包含絕育,他後來才知道,義診也曾因「擋人財路」而受排斥。現在他謹守原則,只去沒有獸醫資源的偏鄉服務,嘗試在公益和經濟效益間取得平衡。
USR產官學合作,從「野戰」到「天堂」
隨著認養和絕育觀念慢慢普及,過去站在「保護」與「撲殺」兩端拉扯的動保團體和政府也開始合流。林荀龍2010年始與台中市動防處合作,義診目標轉向廣義飼主。有公部門支援和補助,場地器械也比較豐富,興大只負責出動獸醫人力,部分活動中心還有冷氣。林荀龍玩笑說,「現在簡直是天堂啊。」
現在,義診團每次出診都大排長龍,也常有人詢問「什麼時候再來?」而由於每隻犬貓從麻醉到甦醒需要數個小時,等候民眾難免無聊,團隊也決定藉機推廣飼主責任教育。林荀龍團隊2017年獲得教育部USR計劃B類補助,隨即找來雲林科技大學創意生活設計系負責包裝與行銷,並請高雄應用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系拍攝宣導影片,期望多管齊下達到源頭減量,緩解「零安樂死時代」的流浪動物問題。。
林荀龍和創設系副教授彭立勛,兩人也是因流浪犬結緣。彭立勛在幾年前收養流浪犬小白,小白因病治療期間才認識林荀龍,恰好創設系也長期投入社會公益,以設計力協助南投等地的原民部落發展,雙方一拍即合。創設系學生加入團隊後,親自訪談獸醫系師生與動保團體等,再把專業資訊化成平易近人的文字,搭配可愛圖像做成文宣和義賣商品。興大USR也重視智財權,會從計劃經費支出授權金,買下學生作品的使用和修改權,「看到作品實際應用,學生都非常有成就感,」彭立勛說。
動保處也很認同此計劃能提升大眾動保意識,對學生和政府都有很大幫助。也曾是林荀龍學生的姜淑芳表示,過去還有安樂死時,她與林荀龍站在對立立場,林荀龍卻不曾指著政府罵,「他只是提出其他方法,然後帶領學生去接觸。這是我很尊敬他的原因。」
零安樂死之後,流浪動物醫療需求增
推動偏鄉絕育10多年,雖難以正確估計流浪動物數量,林荀龍卻發現,以往被帶來的犬貓各個年齡層都有,現在則以高齡犬貓和幼齡為主,顯示繁殖的速度確實有減緩。
不過,他也因此看到下一階段挑戰。絕育奏效加上零安樂死,代表公私立收容所的動物會漸漸變老,產生更多醫療需求。興大獸醫學院已和防檢局申請,運用USR經費在教學醫院興建「流浪動物後送醫療平台」,專門收容重病的流浪動物,寵物食品大廠柏希菲克和希爾斯也承諾贊助醫療級飼料,企業和大學一起發揮社會責任,照顧重病收容動物。
「我們想藉由行動告訴社會,絕育是解決流浪動物的一種方法,」林荀龍說,他並未期待教會學生多少技術,因為獸醫系學生畢業後也不一定成為獸醫,但是無論哪個行業都能為流浪動物盡一份心,「只能在學生心中種下一顆小種子,期待他們未來繼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