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關組】創校百年 興大與臺大合辦校史檔案聯展
更新時間:2019-04-18 17:26:25 /
張貼時間:2019-04-18 16:03:36
興新聞張貼者
單位秘書室
新聞來源秘書室媒體公關組
3,127
中興大學今年創校百週年,特地選在創校日4月18日舉辦「中興百年追本溯源-興大與臺大校史檔案聯展」,透過人事時地物等五大主題展覽,展示檔案文件、照片、制服與典藏文物等,呈現興大創校百年的歷史足跡,展期至4月30日,地點在興大圖書館一樓大廳。
1919年4月18日中興大學的前身「臺灣總督府農林專門學校」成立,校址位於臺北城西門街的舊總督府廳舍(現址為臺北中山堂),1928年臺北帝國大學成立,興大併入改制為「臺北帝國大學附屬農林專門部」,校址即在現今的臺灣大學。1928至1943年間興大與臺大原為一家,具有相當深的歷史淵源。直至1943年,附屬農林專門部從臺北帝國大學分出,改制為「臺灣總督府臺中高等農林學校」並遷址至臺中現今校址,興大才正式與臺大分家。
此次興大與臺大共同舉辦校史檔案聯展,兩校各自展現不同的校史特色,興大展期為4月17日至30日,臺大場為4月25日至6月30日,展出內容以同樣溯源1919年創立的臺灣總督府高等商業學校為主。
興大展場包含人事時地物五項主題,人物部分介紹蓬萊米之父磯永吉教授、留任興大最久的日籍教員岡彥一教授、日籍師生眷屬的跨海尋根;事件部分介紹興大創校遷校及併校歷程、參與國內首屆大學聯招及歷任校長;時部分由校史鯨來呈現大事紀;地主題則介紹特色建物之歷史變遷;物部分展出制服、鋼印機等特色文物。
實體展示包含日治時期之官報、日治時期學生手寫之論文「卒業報文」、校史專書《國立中興大學前身:農專高農時期發展沿革》與《共話當年》,以及8冊學校繪製的漫畫校史。其中最受人矚目的是1928年第一屆台北高農林學科畢業紀念冊複刻本,興大在日治時期留下的畢冊僅有三本,內含建物與學生活動照片等珍貴史料。除展覽活動外,也結合檔案應用推動,在4月26日舉辦兩場DIY活動,分別為草頭寶寶盆栽與手工書製作,開放民眾報名體驗。
開幕式,由興大校長薛富盛、副校長楊長賢、主秘林金賢、圖書館館長林偉、農資學院副院長尤瓊琦、臺大副總務長徐炳義、《國立中興大學前身:農專高農時期發展沿革》主編林景淵、中市教育局督學藍淑美等人,與活動吉祥物「紀鹿」共同啟動為展覽熱鬧揭幕。
興大校長薛富盛在開幕式中表示,今天是一個非常特別的日子,在一世紀前的今天,中興大學創校,百年來,興大見證臺灣高等教育的發展,從日治時期的農林專門學校到國立大學,從臺北遷校至臺中,期盼透過此展覽,讓大家更了解興大與臺大的歷史發展軌跡。展望下個世紀,兩校能攜手邁進,肩負起更大的社會責任,為臺灣作育英才、為人類創造更大的福祉。
活動相簿
1919年4月18日中興大學的前身「臺灣總督府農林專門學校」成立,校址位於臺北城西門街的舊總督府廳舍(現址為臺北中山堂),1928年臺北帝國大學成立,興大併入改制為「臺北帝國大學附屬農林專門部」,校址即在現今的臺灣大學。1928至1943年間興大與臺大原為一家,具有相當深的歷史淵源。直至1943年,附屬農林專門部從臺北帝國大學分出,改制為「臺灣總督府臺中高等農林學校」並遷址至臺中現今校址,興大才正式與臺大分家。
此次興大與臺大共同舉辦校史檔案聯展,兩校各自展現不同的校史特色,興大展期為4月17日至30日,臺大場為4月25日至6月30日,展出內容以同樣溯源1919年創立的臺灣總督府高等商業學校為主。
興大展場包含人事時地物五項主題,人物部分介紹蓬萊米之父磯永吉教授、留任興大最久的日籍教員岡彥一教授、日籍師生眷屬的跨海尋根;事件部分介紹興大創校遷校及併校歷程、參與國內首屆大學聯招及歷任校長;時部分由校史鯨來呈現大事紀;地主題則介紹特色建物之歷史變遷;物部分展出制服、鋼印機等特色文物。
實體展示包含日治時期之官報、日治時期學生手寫之論文「卒業報文」、校史專書《國立中興大學前身:農專高農時期發展沿革》與《共話當年》,以及8冊學校繪製的漫畫校史。其中最受人矚目的是1928年第一屆台北高農林學科畢業紀念冊複刻本,興大在日治時期留下的畢冊僅有三本,內含建物與學生活動照片等珍貴史料。除展覽活動外,也結合檔案應用推動,在4月26日舉辦兩場DIY活動,分別為草頭寶寶盆栽與手工書製作,開放民眾報名體驗。
開幕式,由興大校長薛富盛、副校長楊長賢、主秘林金賢、圖書館館長林偉、農資學院副院長尤瓊琦、臺大副總務長徐炳義、《國立中興大學前身:農專高農時期發展沿革》主編林景淵、中市教育局督學藍淑美等人,與活動吉祥物「紀鹿」共同啟動為展覽熱鬧揭幕。
興大校長薛富盛在開幕式中表示,今天是一個非常特別的日子,在一世紀前的今天,中興大學創校,百年來,興大見證臺灣高等教育的發展,從日治時期的農林專門學校到國立大學,從臺北遷校至臺中,期盼透過此展覽,讓大家更了解興大與臺大的歷史發展軌跡。展望下個世紀,兩校能攜手邁進,肩負起更大的社會責任,為臺灣作育英才、為人類創造更大的福祉。
活動相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