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首頁
  • 興新聞
  • 【媒體報導】公糧爆倉每年收購耗資百億 學者籲檢討

【媒體報導】公糧爆倉每年收購耗資百億 學者籲檢討

更新時間:2019-04-25 10:24:05 / 張貼時間:2019-04-25 10:21:53
興新聞張貼者
單位秘書室
新聞來源聯合報
1,747
稿源:2019-04-24/聯合晚報/彭宣雅/台北

政府每年耗資約百億元收購公糧,去年收購量價更達到過去十年新高。除了氣候平順,學者說,綠色對地環境給付(稻作直接給付)政策須調整,沒有限制領取資格,且稻農可隨意改變稻米要自售或繳公糧,制度設計讓農民「卯起來種稻」,導致公糧倉庫爆倉,政策必須全盤檢討調整。

根據農委會農糧署統計,到3月底,今年一期稻作申報直接給付或公糧收購的有11萬9558公頃,比去年的11萬6974公頃增加2584公頃,其中稻作直接給付申報達54%;但實際種稻面積高達16萬9000多公頃,與去年同期差不多。

中興大學特聘教授柳婉郁在去年為農委會執行「農業多功能效益評估與政策應用」計畫時,就建議對地綠色環境給付政策有必要調整。這政策原始實施目的,是要提升高品質稻米的種植誘因、降低公糧收購量,最終取消稻穀保價收購,改以直接給付方式進行,但實際執行後,公糧似乎愈收愈多。

柳婉郁表示,這政策出現兩大缺失,一是沒有規定未實施稻作直接給付前繳交公糧者才能參加,很多稻米專區種稻卻沒有繳交公糧者,多領了一筆政府補貼;其次是稻農登記領取直接給付後,可隨時反悔改選擇繳交公糧。

柳婉郁說,國內有些稻米產區原本就生產高品質的米,比如花東好米名氣響亮,這些地區稻米原本價格就很高,不愁沒人買,也從未繳公糧,因為政策還能額外領一筆政府補助。現行雙軌制度,農民不繳公糧就可領稻作直接給付,還能隨意選擇對自己較有利方案,價格好就自己賣,生產爆量價格低時就繳交公糧,農民種稻誘因大,也增添爆倉風險。

她建議,政府可限制過去參加公糧收購的農民才能參加直接給付,或是登記選擇直接給付後,就不能反悔做公糧選擇,才能降低政府公糧庫存的壓力。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