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評論】美中貿易戰:蔡東杰》全球戰國時代迫近
更新時間:2019-07-02 14:51:40 /
張貼時間:2019-07-02 14:48:57
興新聞張貼者
單位秘書室
新聞來源中國時報
1,239
稿源:2019-06-30/中國時報/蔡東杰/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
儘管僅占世界上國家總數1/10,成立於1999年,擁有全球2/3人口與85%國內生產總值的G20組織,不啻是當前最具影響力之跨國對話盛會。至於源自回應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衝擊之G20領袖峰會,迄今亦已邁向第11個年頭。從最初目的在設法共同控制危機蔓延,並作為G8擴大代表性和正當性之新平台,隨著歐洲債務危機、美國在川普領導下掀起一股新保護主義浪潮,加上2018年以來美中貿易對抗升溫,一度存在的團結場景已不復見,取而代之的是愈趨空洞化之共同願景,主要國家領導人在會中爾虞我詐與唇槍舌戰,同時見證新一階段的全球格局洗牌。
中國大陸在2010年底成為全球第2大經濟體與美國公債最大持有國,2013年首度成為全球貿易額最大國家,「中國崛起」對美國霸權的挑戰非但已為既成事實,也是美國在全球布局中最主要威脅的戰略負擔。美、中透過貿易戰開出第一槍,既有跡可循,邏輯上難以避免,也是身為霸權的美國和川普政府自2017年上台以來必須面對的當急要務。
可以這麼說,G20雖象徵著國際格局之某種「分散」趨勢,全球權力分配依舊存在著的「集中」現象仍不能否認。例如,無論是經濟總量與軍備開支,美、中不僅均占前兩名,比例總計也占全球4成以上,可說絕對動見觀瞻且舉足輕重。甚至自2005年以來,從G2概念與視角來觀察國際情勢走向,早已蔚為主流。相較冷戰時期眾所矚目之美蘇峰會,如今不論單獨會面,抑或在國際場合中闢室另見,其談話內容都是媒體關注的焦點,在這次大阪的G20峰會中也不例外。
尤其在超過4000億美元貿易逆差,以及綜合國力領先幅度日益縮小的沉重壓力下,正所謂「料敵從寬」且「攻擊乃最佳防禦」,主動發起貿易大戰無疑是暫時仍居領先地位之美國的理性選擇,短期看來,藉由深化「競爭」來維持,乃至設法拉開差距,或將是美國對中政策之主旋律,也是多數觀察家無法樂觀預期貿易戰可容易獲致結論的原因。
更甚者,貿易戰不過是美中衝突的「引子」,對雙方而言,新階段的國際「格局」內涵才是決勝關鍵。對此,兩者未來作為的可能差別在於:相較華府將更堅定地「走自己的路」,也就是貫徹「美國優先」原則來保障自身實力,北京方面則或將在敵退我進之態勢下,接收美國退出後的多邊舞台,並依此作為對美政策之戰略依托。自2017年以來,中國持續強調支持聯合國,甚至隱然取代美國長期扮演的「自由主義代言人」角色,便是明顯的例證。
儘管如此,若單單將焦點放在美、中權力轉移的身上,或也不無誤導之嫌,畢竟在這個新時代中,中國雖實力雄厚且影響力提升勢必無可迴避,一度傾頹的俄羅斯正重新崛起,歐洲目前步履蹣跚,但未來不可小覷,日本與印度雖各有內部問題但潛力可觀,由此可見,迫近我們眼前的其實是個變數紛呈之「戰國時代」,後續發展必須審慎追蹤觀察。
儘管僅占世界上國家總數1/10,成立於1999年,擁有全球2/3人口與85%國內生產總值的G20組織,不啻是當前最具影響力之跨國對話盛會。至於源自回應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衝擊之G20領袖峰會,迄今亦已邁向第11個年頭。從最初目的在設法共同控制危機蔓延,並作為G8擴大代表性和正當性之新平台,隨著歐洲債務危機、美國在川普領導下掀起一股新保護主義浪潮,加上2018年以來美中貿易對抗升溫,一度存在的團結場景已不復見,取而代之的是愈趨空洞化之共同願景,主要國家領導人在會中爾虞我詐與唇槍舌戰,同時見證新一階段的全球格局洗牌。
中國大陸在2010年底成為全球第2大經濟體與美國公債最大持有國,2013年首度成為全球貿易額最大國家,「中國崛起」對美國霸權的挑戰非但已為既成事實,也是美國在全球布局中最主要威脅的戰略負擔。美、中透過貿易戰開出第一槍,既有跡可循,邏輯上難以避免,也是身為霸權的美國和川普政府自2017年上台以來必須面對的當急要務。
可以這麼說,G20雖象徵著國際格局之某種「分散」趨勢,全球權力分配依舊存在著的「集中」現象仍不能否認。例如,無論是經濟總量與軍備開支,美、中不僅均占前兩名,比例總計也占全球4成以上,可說絕對動見觀瞻且舉足輕重。甚至自2005年以來,從G2概念與視角來觀察國際情勢走向,早已蔚為主流。相較冷戰時期眾所矚目之美蘇峰會,如今不論單獨會面,抑或在國際場合中闢室另見,其談話內容都是媒體關注的焦點,在這次大阪的G20峰會中也不例外。
尤其在超過4000億美元貿易逆差,以及綜合國力領先幅度日益縮小的沉重壓力下,正所謂「料敵從寬」且「攻擊乃最佳防禦」,主動發起貿易大戰無疑是暫時仍居領先地位之美國的理性選擇,短期看來,藉由深化「競爭」來維持,乃至設法拉開差距,或將是美國對中政策之主旋律,也是多數觀察家無法樂觀預期貿易戰可容易獲致結論的原因。
更甚者,貿易戰不過是美中衝突的「引子」,對雙方而言,新階段的國際「格局」內涵才是決勝關鍵。對此,兩者未來作為的可能差別在於:相較華府將更堅定地「走自己的路」,也就是貫徹「美國優先」原則來保障自身實力,北京方面則或將在敵退我進之態勢下,接收美國退出後的多邊舞台,並依此作為對美政策之戰略依托。自2017年以來,中國持續強調支持聯合國,甚至隱然取代美國長期扮演的「自由主義代言人」角色,便是明顯的例證。
儘管如此,若單單將焦點放在美、中權力轉移的身上,或也不無誤導之嫌,畢竟在這個新時代中,中國雖實力雄厚且影響力提升勢必無可迴避,一度傾頹的俄羅斯正重新崛起,歐洲目前步履蹣跚,但未來不可小覷,日本與印度雖各有內部問題但潛力可觀,由此可見,迫近我們眼前的其實是個變數紛呈之「戰國時代」,後續發展必須審慎追蹤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