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產學合作六大特色/強調產業影響力 深化企業連結
更新時間:2019-07-03 08:57:26 /
張貼時間:2019-07-03 08:53:00
興新聞張貼者
單位秘書室
新聞來源聯合報
1,217
稿源:2019-07-01/聯合新聞網/張彥文
商管學院產學合作的方式,不管是客製化服務、與熱門趨勢同步、跨域整合、地方共生、創新創業、強調產業影響力,都是往「消弭學用落差」的方向,向前跨了一大步。
商管學院做為與企業密切連結的教育機構,不論在人才供應、理論教育、人員培訓等面向,總是不斷想方設法,為企業提供更好的服務。一方面,這本來就是商管學院成立的目的和職責,再加上國內外的競爭者眾,國家教育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更成為台灣商管學院無法輕視的任務。
《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繼去年以量化方式,分析商管學院的動能與隱憂之後,今年則以個案方式,呈現多家商管學院的產學合作特色。當中有量身訂做的服務,也有跨域整合,以至於串連在地產業等方式,目的就是希望做出口碑、打響品牌。畢竟,商管學院也希望追求永續經營。
特色1:客製化的企業服務
台大管理學院及政大商學院,具有國內商管學院的指標地位,他們採取的做法,除了依據企業需求量身打造外,更希望展現與眾不同。
台大於七年前引進哈佛大學高階主管培訓中心的做法,設立了「高階管理教育發展中心」,提供高端企業人才培訓的專屬課程,甚至讓美國惠普公司將台大定為亞太區的人才培訓中心。
至於政大商學院,則是捨棄過往被動等企業挑人的模式,改採「保證班」的做法,提供有品質認證的人力資源服務,直接幫企業從學校中篩選出精英;即使企業的會計部門想找一個理工背景的人,政大都可以做到。
特色2:針對趨勢創造特色
這個特色的代表學校是中央大學和中山大學。
中央大學在二十多年前,甚至還沒有「大數據」這個名詞之前,就已經開始發展企業內部的資訊管理系統,成立了「企業資源規劃暨大數據分析中心」,迄今仍然是國內在ERP領域的頂尖研究機構。而且強調實作,讓企業到學校裡來合作推動工作坊。
位於高雄西子灣的中山大學,則以「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及「行銷傳播管理研究所」這兩個特色研究所領先全國。前者成立於1992年,在國內尚未出現企業社會責任(CSR)的概念前,就已經強調企業在股東之外的社會責任及相關利益。後者則是結合新媒體的行銷工具,成為中山最熱門的研究所。
特色3:跨域整合的產學合作
元智大學管理學院是全台第一,至今也是唯一打破系所分類,採取國外商學院以「學程」授課的商管學院。元智這項創舉的目的,是要讓學校保持課程的彈性,隨企業和學生需求創造各種不同的學習模組;而且除了因應管理需求的專業學程外,還提供包括零售、觀光、醫療等領域的產業學程,強調實務的養成教育。
交通大學則是「跨地域」,為了因應中美貿易戰和中國大陸內部變化造成的台商遷徙,成立「台商全球化研究中心」,協助台商進行產業生態的轉移。在國內則是跨出科學園區的舒適圈,在桃園設立「教育研發暨醫療園區」,發展智慧科技、智慧生醫。
特色4:地方共生,與在地企業串連
台中的中興大學和台南的成功大學,都展現了協助地方企業成長共榮的特色。
中興大學以結合「產、官、學」三者為一體的「磐石產學研究中心」為發展核心,該中心最大的支持力量是中台灣最大企業家聯誼會「磐石會」,強調以全供應鏈打團體戰。而中興大學則扮演其中的樞紐及橋樑角色。
成大則是找出最適合南部業界發展的特色項目,結合產業共同深化。像是在FinTech領域協助南部金融業發展「供應鏈金融」;蝴蝶蘭的成功培育,推升蘭花產業成為高值化的精緻農業,更是台南人的驕傲。
特色5:創新創業向下扎根
創新創業這個概念並不新,幾乎各校也都在做,但清大的特色是培養校園的創新氛圍。其中「載物書院」成立的目的,就是要集合不同科系的學生,在共同生活和交流的情況下,凝聚出創新創業的火花。也希望在科技為主的清大校園中,催生出以使用者需求為核心的創新動能。
特色6:強調產業影響力的合作模式
台科大是此次商管學院中唯一的技職體系代表,許多學生都是完成技職教育後再去進修,本身就有很強的產業連結;因為學生來自業界,所以老師的技術能力也不能弱。台科大的課程設計會交由業界的諮議委員審查,不符業界需求的課程就要調整。
商管學院願意針對企業的需求、在地的特色、發展的目標做出差異化,就是希望提升教育的品質,增加與產業的密合度;這雖然不能立刻消弭所謂的「學用落差」,但至少是一個進步的指標。
商管學院產學合作的方式,不管是客製化服務、與熱門趨勢同步、跨域整合、地方共生、創新創業、強調產業影響力,都是往「消弭學用落差」的方向,向前跨了一大步。
商管學院做為與企業密切連結的教育機構,不論在人才供應、理論教育、人員培訓等面向,總是不斷想方設法,為企業提供更好的服務。一方面,這本來就是商管學院成立的目的和職責,再加上國內外的競爭者眾,國家教育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更成為台灣商管學院無法輕視的任務。
《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繼去年以量化方式,分析商管學院的動能與隱憂之後,今年則以個案方式,呈現多家商管學院的產學合作特色。當中有量身訂做的服務,也有跨域整合,以至於串連在地產業等方式,目的就是希望做出口碑、打響品牌。畢竟,商管學院也希望追求永續經營。
特色1:客製化的企業服務
台大管理學院及政大商學院,具有國內商管學院的指標地位,他們採取的做法,除了依據企業需求量身打造外,更希望展現與眾不同。
台大於七年前引進哈佛大學高階主管培訓中心的做法,設立了「高階管理教育發展中心」,提供高端企業人才培訓的專屬課程,甚至讓美國惠普公司將台大定為亞太區的人才培訓中心。
至於政大商學院,則是捨棄過往被動等企業挑人的模式,改採「保證班」的做法,提供有品質認證的人力資源服務,直接幫企業從學校中篩選出精英;即使企業的會計部門想找一個理工背景的人,政大都可以做到。
特色2:針對趨勢創造特色
這個特色的代表學校是中央大學和中山大學。
中央大學在二十多年前,甚至還沒有「大數據」這個名詞之前,就已經開始發展企業內部的資訊管理系統,成立了「企業資源規劃暨大數據分析中心」,迄今仍然是國內在ERP領域的頂尖研究機構。而且強調實作,讓企業到學校裡來合作推動工作坊。
位於高雄西子灣的中山大學,則以「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及「行銷傳播管理研究所」這兩個特色研究所領先全國。前者成立於1992年,在國內尚未出現企業社會責任(CSR)的概念前,就已經強調企業在股東之外的社會責任及相關利益。後者則是結合新媒體的行銷工具,成為中山最熱門的研究所。
特色3:跨域整合的產學合作
元智大學管理學院是全台第一,至今也是唯一打破系所分類,採取國外商學院以「學程」授課的商管學院。元智這項創舉的目的,是要讓學校保持課程的彈性,隨企業和學生需求創造各種不同的學習模組;而且除了因應管理需求的專業學程外,還提供包括零售、觀光、醫療等領域的產業學程,強調實務的養成教育。
交通大學則是「跨地域」,為了因應中美貿易戰和中國大陸內部變化造成的台商遷徙,成立「台商全球化研究中心」,協助台商進行產業生態的轉移。在國內則是跨出科學園區的舒適圈,在桃園設立「教育研發暨醫療園區」,發展智慧科技、智慧生醫。
特色4:地方共生,與在地企業串連
台中的中興大學和台南的成功大學,都展現了協助地方企業成長共榮的特色。
中興大學以結合「產、官、學」三者為一體的「磐石產學研究中心」為發展核心,該中心最大的支持力量是中台灣最大企業家聯誼會「磐石會」,強調以全供應鏈打團體戰。而中興大學則扮演其中的樞紐及橋樑角色。
成大則是找出最適合南部業界發展的特色項目,結合產業共同深化。像是在FinTech領域協助南部金融業發展「供應鏈金融」;蝴蝶蘭的成功培育,推升蘭花產業成為高值化的精緻農業,更是台南人的驕傲。
特色5:創新創業向下扎根
創新創業這個概念並不新,幾乎各校也都在做,但清大的特色是培養校園的創新氛圍。其中「載物書院」成立的目的,就是要集合不同科系的學生,在共同生活和交流的情況下,凝聚出創新創業的火花。也希望在科技為主的清大校園中,催生出以使用者需求為核心的創新動能。
特色6:強調產業影響力的合作模式
台科大是此次商管學院中唯一的技職體系代表,許多學生都是完成技職教育後再去進修,本身就有很強的產業連結;因為學生來自業界,所以老師的技術能力也不能弱。台科大的課程設計會交由業界的諮議委員審查,不符業界需求的課程就要調整。
商管學院願意針對企業的需求、在地的特色、發展的目標做出差異化,就是希望提升教育的品質,增加與產業的密合度;這雖然不能立刻消弭所謂的「學用落差」,但至少是一個進步的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