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首頁
  • 興新聞
  • 【媒體報導】改善食安、蟲害 農委會力推植物醫師法列優先法案

【媒體報導】改善食安、蟲害 農委會力推植物醫師法列優先法案

更新時間:2019-10-07 14:42:11 / 張貼時間:2019-10-07 14:39:12
興新聞張貼者
單位秘書室
新聞來源聯合報
1,635
稿源:2019-10-06/聯合報/吳姿賢

為改善食安及病蟲害,農委會推動植物醫師法超過十年,前年將草案送到行政院,但遭提出「四大問」擱置至今。台灣今年首度爆發秋行軍蟲入侵,植物防疫體系忙成一團,農委會近來有意捲土重來推動植醫法,上月回文向行政院釐清疑慮,盼明年會期列入優先法案。

行政院前年對植醫法草案提出疑慮,包括「醫師」用詞是否適當、有無必要大費周章舉行國家考試、業務界定、人才從何而來。農委會防檢局植物防疫組長陳宏伯表示,上月已向行政院申覆並逐一解釋疑慮,希望盡快逐條審查,排入明年優先法案。

針對四大問,陳宏伯指出,國外也稱Plant Doctor,未造成民眾誤解;植醫複雜程度可與人醫、獸醫比擬,應舉辦國家考試建立專業性;執業空間除了診斷也包含治療,如使用農藥及防治資材;近年也已與台大、中興、嘉大、屏科大合作培育人才。

根據草案,植物醫師須通過國家考試才能執業,可對農民、企業或出口業者提出診斷及鑑定,擬定防治策略,提供具法律效力的診斷書。行政機關也可委請植物醫師代辦防疫檢疫業務,解決政府人手不足問題。

許多農民會自行到農藥行買藥,但愈噴愈糟。台大植醫學程主任蕭旭峰表示,農藥行並非植物保護專業,推薦用藥不一定精準,「心臟病可能吃成胃腸藥」;有時一棵菜被檢出五到十種農藥,就是因為一開始診斷出問題,噴多種農藥沒效就繼續「亂槍打鳥」,最後可能有一種農藥有效,但其他九種都跑到消費者肚子。

蕭旭峰指出,農藥不須汙名化,台灣管制也算嚴格,但仍要正確使用,透過植物醫師輔導避免用錯藥或多用藥,否則後果都要消費者承擔。植物醫師跟農藥行的性質如同「醫藥分業」,能透過植物醫師處方籤才可購買農藥是最好的,但現在台灣植物卻只有藥房沒有醫院。

蕭旭峰曾到土耳其考察,當地農民一定要透過農業技師才可購買農藥,台灣農民卻可隨時隨地購買;加上少數商店會自行混藥出售,因此許多農藥廠商也樂見植物醫師把關農藥。

中興大學植病系榮譽特聘教授曾德賜說,很多農民用四、五種藥劑才殺得了蟲,若透過專業諮詢,可能只須一種藥,大幅降低用藥成本。

曾德賜舉例,巴拉刈其實是安全、對環境友善的藥,不容易殘留在土壤裡,但政府為了安全決定要讓巴拉刈退場,十分可惜,若可以讓植物醫師控管巴拉刈,例如農民要噴藥除草,醫師就給適當的量,而不是像農藥行可以隨便買一大瓶,不但可以節省藥劑也可以把關安全。

曾德賜說,美國加州有農民輔導員的制度,相當於農業警察,「整天在田間轉來轉去跟農民溝通」,只要農民用錯藥劑,作物就要銷毀,還要罰錢甚至坐牢。相較台灣濫用農用幾十年,也有必要盡速建立植物醫師制度解決問題。
今年首度遭秋行軍蟲入侵。台灣圖/農委會提供

今年首度遭秋行軍蟲入侵。台灣圖/農委會提供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