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首頁
  • 興新聞
  • 【媒體報導】「低醣」莫走極端 飯太少短命四年

【媒體報導】「低醣」莫走極端 飯太少短命四年

更新時間:2020-03-13 08:44:10 / 張貼時間:2020-03-12 09:19:42
興新聞張貼者
單位秘書室
新聞來源信報月刊
1,474
稿源:2020-03-10/信報月刊

澱粉是人體最主要的能量來源,飲食若過度缺乏醣類,會連帶影響正常的脂肪代謝及導致酮酸中毒等問題,實在不必將所有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妖魔化。日常飲食應維持營養均衡、適量和多樣化,避免過於極端,無論過多或過少都不健康。––台灣興大食品暨應用生物科技學系教授周志輝

低醣飲食(low carbohydrate diet)顧名思義是飲食中限制碳水化合物(如:澱粉、糖)的攝取量,但到底要多低少才算是低醣,科學上並無明確共識,更沒有統一標準。坊間流傳的低醣飲食模式有很多,由一般低醣(<26%)到極低醣(<10%)都有,前者每天攝取少於130克的碳水化合物,後者則嚴格限制每天只有20-50克的份量,生酮飲食就屬於極低醣飲食,每天將碳水化合物嚴格限制在20克以下。

網絡上經常看到低醣飲食支持者細數戒吃醣類的好處,藉由嚴格控制醣類的攝取,米飯、麵食和麵包等澱粉類食物一概少吃,藉此幫助減輕體重、控制二型糖尿病或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等。其概念不外乎是蛋白質能讓人較有飽足感,低醣又可減少因胰島素分泌所產生的飢餓感及促進脂肪形成的效果。

低醣增心血管疾病風險

雖然如此,不少研究都提醒一味戒吃碳水化合物未必對健康有利。2018年科學期刊《歐洲營養學雜誌》(European Journal of Nutrition)刊登了一項有關低醣飲食的研究,提到飲食中若將醣類的比例降低,油脂及蛋白質的攝取比例就勢必會上升,該現象在臨床營養學上稱為拉鋸效應(seesaw effect)。這種飲食無意間將增加了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在掀起熱潮的同時也引發不少爭議。

2018年知名的醫學雜誌—柳葉刀公共衞生(Lancet Public Health)刊登了一項美國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相當全面的研究,該研究針對美國共15428名年齡介於45-64歲的成年人在1987-1989年期間所完成的飲食調查問卷,並經過廿餘年的追蹤分析,發現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佔總熱量的比例)與總死亡率(all-cause mortality)之間有密切關聯,該研究更結合了七個大型的跨國調查,其中包括總數超過43萬人的飲食和死亡數據,進一步發現攝取過多(>70%)、過少(<40%)的碳水化合物都有損健康,研究也同時提醒低醣飲食若能配合植物性食物,對健康的負面影響將可以減低。

該研究得出一個結論,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若控制在每日總熱量的50-55%左右,相較於其他比例會有較低的死亡風險,參與者的平均壽命約為83.1歲。攝取較高比例的碳水化合物(佔總熱量70%以上)會使平均壽命減少1.1年,若把攝取比例限定在40%以下的話,平均壽命更足足少了4年。
低醣飲食就是提倡減少碳水化合物攝取,並多吃脂肪和蛋白質來補充營養。(網上圖片)

低醣飲食就是提倡減少碳水化合物攝取,並多吃脂肪和蛋白質來補充營養。(網上圖片)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