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首頁
  • 興新聞
  • 【媒體報導】我科學家首度同台連署 「氣候緊急」需超前部署

【媒體報導】我科學家首度同台連署 「氣候緊急」需超前部署

更新時間:2020-04-24 10:04:24 / 張貼時間:2020-04-24 08:46:32
興新聞張貼者
單位秘書室
新聞來源中國時報
2,144

我科學家首度同台連署 「氣候緊急」需超前部署

稿源:2020-4-21/中國時報/李柏澔

適逢世界地球日第50周年,台灣科學家發起連署回應2019年11月《生物科學》期刊刊登的〈世界科學家們的氣候緊急狀態警告〉一文,這是首次台灣自然科學家一同以具名連署的方式呼籲氣候緊急狀態的事實,政府在因應對策上要「超前部署」,今(21)日召開記者會說明。

新興科技媒體中心計畫主持人、臺大國發所教授周桂田表示,台灣走的是高碳經濟,但多數政策決策者與社會菁英僅視氣候變遷為環境議題,未能警覺氣候緊急狀態對經濟、社會的重要性,一旦發生便難以回復,如應對疫情一般,政府、企業到社會要採取整體性的改變與解決方案。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副主任許晃雄指出,各樣研究指出氣候急遽暖化屬人為造成,以新冠肺炎疫情發展的三階段來說明氣候變遷,分別是忽視期、醞釀期和警覺期。

許晃雄解釋,1970年代科學家已經呼籲氣候變遷在將會造成許多自然災害,但被長期忽視,後來許多氣候倡議出來進入了醞釀期階段,例如氣候緊急的概念、年均溫增幅控制在1.5度至2度內等,否則到了警覺期災難已無法預防,就像疫情大爆發。

臺灣海洋大學副校長許泰文指出,氣候暖化造成南北極冰川融化,據統計,百年內海平面上升約在50至70公分,過去測得巨浪高度約6到8米,現在已可測得15米,幾乎是2倍高度,暴潮導致海岸線後退,緩衝能量就會喪失,海水倒灌、國土流失、衝擊生態機率上升,將威脅沿海人口密集區的經濟與民生,未來可加強情境模擬與監測,並提高海堤的高度,另外《海岸法》已通過,海岸防護區的劃設要加緊進行。

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終身特聘教授林幸助提到,海洋是碳捕捉與儲存的重要場域,因此「藍碳」近十年成為學界關注焦點,特別是只佔海洋面積不到2%,卻累積高達50%海洋儲碳量的海岸濕地,包括紅樹林、海草床及鹽沼,「溫管法」修法也要將藍碳納入其中。

與會學者紛紛表示,政府應積極回應科學家們的呼籲,翻轉台灣過去在氣候變遷較為落後的形象,猶如防疫要求「超前部署」。


全台143名科學家首連署 疾呼氣候緊急狀態迫在眉睫

稿源:2020-4-21/自由時報/羅綺

適逢世界地球日第50週年,台灣科學家首度發起連署,向社會大眾呼籲氣候緊急狀態已迫在眉睫;如同武漢肺炎疫情,氣候緊急狀態帶來的災難也具有高度不確定性、擴散迅速、會衝擊不同領域,一旦發生便難以回復。

本次連署由7名長期關心氣候變遷專家發起,回應「生物科學」期刊去年底刊登的《世界科學家們的氣候緊急狀態警告》,獲得國內82個學研單位、143名專家連署響應。

台大國發所教授周桂田表示,一向以科技發展治國的台灣,多數政策決策者與社會菁英僅視氣候變遷為環境議題,仍未能警覺氣候緊急狀態對經濟、社會的重要性;不同於武漢肺炎,氣候變遷是長期且持續的發生,對全球影響甚鉅。

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副主任許晃雄指出,自2018年起國際研究無不指出,氣候變遷是現今人類急需處理的重大威脅,尤其台灣就環境與地理位置上屬於脆弱國家,需立即反應才能應對氣候緊急狀態的急迫威脅。

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林俊全也表示,台灣海岸地帶的環境污染、土地資源使用衝突、海岸地形破壞問題嚴重,面對氣候緊急狀態引發的暴潮、海水倒灌將嚴重衝擊民生;國際學界陸續推動永續海岸管理策略,台灣應立刻跟上國際步伐。

科學家們向政府提出六點呼籲,分別是:

一、快速且大規模的改善能源效率,推動節能措施,致力減少能源部門排碳。

二、大量減少生存週期短、暖化潛勢強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三、致力保護和恢復地球生態系統,特別是可大量封存二氧化碳的動植物,落實自然氣候解決方案。

四、改變浪費食物與以肉食為主的飲食習慣。

五、應迅速減少對材料與生態系統的過度開發經濟,以維持生態永續,減少不平等取代追求GDP與財富增長的人類福祉目標。

六、加強人權,並透過行之有年的政策持續降低生育率,減少全球人口排放的溫室氣體與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周桂田指出,我國這次對武漢肺炎疫情的超前部署,應對氣候緊急狀態台灣也應快速展開行動,展現政府、企業與民間彈性、創新的韌性與做為全球公民、社會與國家的強勁量能。


布局「後疫情時代」綠色紓困 143名學者籲正視氣候變遷

稿源:2020-4-21/聯合報/吳姿賢

明天是世界地球日50周年,今天首度有143名台灣自然科學家具名連署,呼籲政府及社會正視氣候緊急狀態。學者指出,目前正值新冠肺炎疫情,第一階段紓困要救急,但歐美國家已開始思考「後疫情時代」的第二階段布局,投入減碳及產業轉型的綠色紓困。

全球氣候變遷加劇,台大國發所教授周桂田、台大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林俊全、台大農業化學系教授許正一、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副主任許晃雄、台灣海洋大學副校長許泰文等人發起連署,共有143名科學家共同呼籲政府落實能源效率改善、減少碳排放、恢復生態系統等作為。

疫情衝擊產業,政府持續加強紓困,但像是交通部提供計程車補貼油資的做法,許多學者、環團都認為無助產業轉型,反而鼓勵空車繞路攬客,導致更嚴重的空汙。周桂田說,紓困第一階段要救急,但世界銀行、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歐盟都開始思考第二階段紓困,也就是當疫情平穩後,如何執行綠色新政、綠色紓困。

周桂田說,OECD認為紓困底線是不能增加環境負擔或鬆綁環境管制,進一步透過紓困促進產業轉型。疫情可能展延一年至一年半,許多國家已開始部局「後新冠肺炎時代」,加強減碳、潔淨能源、永續交通、智慧基礎建設等。

許晃雄表示,今年氣候峰會原是巴黎協定後各國更新自我承諾的一年,台灣溫管法訂定2050年碳排降至2005年的一半,但聯合國警示,若要控制全球平均溫度上升1.5C以內,2030年須迅速減排、2050年達到零排碳,台灣應採取更積極態度。

至於氣候變遷引發的暴潮與巨浪等極端海水面災害,許泰文說,過去颱風時,海邊波浪約6至8米,現在可測出15米以上,海岸防線容易禁不起考驗,加上淹水範圍增加,將導致紅樹林、濕地等抗災害生態系消失,更使地下水鹽化,百年無法復育。全球三分之一人口住海岸邊,台灣很多重工業、石化工業、發電系統、科學園區也靠海,一旦海水倒灌將造成很大經濟衝擊。

國際近年發起「千分之四的倡議」,台大農業化學系教授許正一解釋,全球化石燃料排碳量每年約89億噸,而全球地表深度2公尺內能儲存的碳量約為2萬4000億噸,若希望由土壤吸納排放的碳,代表每年必須提高土壤碳儲量0.4%,也就是千分之四。台灣擁有極高的土壤多樣性,應規畫永續土地管理策略、積極減碳。


台灣143名科學家連署 籲重視氣候緊急狀態

稿源:2020-4-21/中央社/張雄風

來自台灣不同領域的143名科學家為氣候連署,今天向大眾呼籲氣候緊急狀態已是科學界公認的科學事實,盼政府、企業與民間應像面對疫情般超前部署,採取整體性的解決方案。

新興科技媒體中心今天舉辦「台灣科學家連署氣候緊急狀態」記者會,來自台灣82個學研單位、143名不同領域的科學家共同連署,向社會大眾呼籲氣候緊急狀態已是科學界公認的事實。

新興科技媒體中心總計畫主持人周桂田表示,這次武漢肺炎台灣防疫受到國際關注,但過去台灣氣候政策表現較弱,政府應擬定清楚的減碳路徑圖,善盡全球的責任,翻轉形象。

周桂田說,台灣第一次有科學家為氣候連署是非常重要的事,科學界已經進行非常長期的研究,希望這樣的能量能轉化國家治理的政策,也善盡國際的責任;如同面對疫情超前部署,台灣也應對氣候緊急狀態快速展開行動。

海洋大學副校長許泰文指出,暴潮與巨浪等極端海水面災害,使海水更靠近海岸防線;極端氣候也可能導致紅樹林、溼地消失,代表抗寒、抗風、抗災的生態系就會消失,甚至造成地下水鹽化,百年都無法恢復;若氣溫上升2度C,最極端的情況可能嘉南平原都會消失。

台灣大學農業化學系教授許正一表示,土壤作為地球的皮膚,好的土壤可以增加碳的儲存量,過度破壞反而會加速碳排,而喪失固碳的功能;應實施有機、有善土地的耕作,不當使用反而會有負面影響。

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林幸助指出,海洋是碳捕捉與儲存的重要場域,被稱之為「藍碳」,存在於紅樹林、海草床及鹽沼等區域,占海洋面積不到2%,卻累積高達50%海洋儲碳量,是近10年科學界研究的重點。

林幸助說,台灣本島周遭海草床達36公頃,比例算相當高,還有保育物種,台灣最大的海草床在東沙群島,達5000公頃,而台灣31處紅樹林約660公頃,但過去鮮少被重視;過度開發後固碳的能力會消失,原本約60%的漁獲可從這些地方捕捉也受到影響;建議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也應該納入藍碳生態系。

台大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林俊全表示,因為疫情造就Taiwan can help,其實氣候方面,去年越南就派官員來台學習海岸治理;如何增加綠色保護地帶的功能,也就是厚植國力的時候,未來會更有信心面對極端氣候的挑戰,同時讓政府在觀光政策上更加重經營管理,有更好的綠色、休閒空間。


台灣百餘名科學家首次聯名呼籲 促各界正視氣候緊急狀態

稿源:2020-4-21/中央廣播/蕭照平

隨國際科學家對氣候提出的警急狀態警告,來自台灣不同領域的143名科學家也首度連署同意氣候變遷的危機已經迫在眉睫。連署行動發起人周桂田今天(21日)表示,希望透過科學家的實際行動,促使政府提出更清晰的氣候政策,也提醒社會要善盡公民責任,一起降低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各項衝擊。

全球氣候變遷已經給人類生活帶來嚴峻變化,且又適逢4月22日世界地球日的第50週年,更讓全球科學家急如熱鍋上的螞蟻,而台灣科學界也高度憂心氣候變遷所帶來的一連串衝擊與影響。

為此,包含新興科技媒體中心總計畫主持人周桂田等7名國際級教授發起學界聯署,不僅有143位學者聯名支持,且這也是國內科學界第一次齊聲呼籲,希望政府能有更清晰的政策藍圖,來回應氣候緊急狀態問題。

海洋大學河海工程學系講座教授許泰文表示,海水升溫後帶來暴潮巨浪的機會就愈來愈多,不僅威脅到河岸生態鏈,海岸城市的經濟與社會生活也受到挑戰,許泰文還說,透過數據模擬,如果海水升溫到攝氏2度,嘉南平原將會通通消失。他說:『(原音)暴潮、巨浪的機會也比以往更高,舉例來說,波浪過去颱風期間測到是6到8米,現在可以測出15米以上波浪。如果這靠近我們的岸堤防線,我們的防線很容易就禁不起考驗。』

雖然有危機,但科學家認為,台灣是可以展現更積極的作為。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終身特聘教授林幸助提到,海洋其實是捕捉碳量的重要場域,特別是紅樹林、濕地、海草床等,這類型的「藍碳」研究跟保育更應透過法律加強重視。他說:『(原音)紅樹林在國外就是重要的碳費,它可以當成碳權賣給大企業,有經費後,這些藍碳就可以積極保育,所以這是雙贏策略,我呼籲溫管法應該積極一點,把這些藍碳生態系應該納入考量。』

發起人周桂田強調,這是台灣科學界第一次聯名齊聲呼籲,希望政府跟社會都一起重視氣候災難問題,他也說,台灣在防疫上已經獲得國際矚目,期待在氣候政策、減碳作為也能讓國際看見台灣的影響力。


首度逾百位科學家連署 警告重視氣候緊急狀態

稿源:2020-4-21/教育廣播/曾鈺羢

明天(22日)就是世界地球日,在新興科技媒體中心的號召下,今天(21日)全國有超過百位科學家連署,呼籲政府、企業重視氣候緊急狀態,透過修法、政策擬訂及生活方式的改變,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搶救地球。

2019年〈生物期刊〉刊登「世界科學家們的氣候緊急狀態警告」一文,在世界地球日50周年前夕,臺灣首度有143名科學家挺身而出,連署這份警告,向社會大眾呼籲,世界已經進入緊急氣候狀態,應該要有更多作為。

來自中研院、臺大、海洋大學等82個學術界的教授、科學家,從海洋、土壤、二氧化碳排放等面向,提出警告與建議,海洋大學副校長許泰文指出,隨著海平面不斷上升,暴潮與巨浪等極端海水面災害會更頻繁,也使海水靠近海岸防線,造成海水倒灌、國土流失、並衝擊生態,若政府不重視二氧化碳排放問題,可能造成更嚴重的災害,經過模擬,若氣候上升2度,臺灣的嘉南平原會被淹沒。

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系教授林俊全認為雖然臺灣有很多亟需改變的作法,但臺灣因為受到極端氣候影響,在面對天然災害的處理作為上,值得國際借鏡,這幾年東南亞國家都有派員來臺取經,充分展現出Taiwan Can Help的實力。

科學家們呼籲政府,要提出路徑清晰的藍圖,全面的檢視我國的環境政策,包括改善能源效率、推動節能措施、致力保護與恢復地球生態系統、減少過度開發及改善浪費糧食等飲食習慣,才能全面的減緩環境危機。


百位科學家串聯 籲重視氣候變遷

稿源:2020-4-21/臺灣醒報/呂翔禾

全台上百位科學家21日聯名,呼籲政府制定更嚴格的減碳法律!台大國發所教授周桂田表示,台灣今年要修《溫室氣體管理法》,但政府對於減碳並沒有提出具體規劃,因此希望藉由科學家串聯,讓政府修訂更嚴格的減碳標準。中興大學教授林幸助也說,台灣海洋資源很多,政府卻沒有拿來好好減碳,非常可惜。

翻轉高碳排形象
周桂田表示,台灣科學界第一次這麼重視氣候變遷的團結,因為暖化不會像新冠肺炎一樣是短期的影響。台灣過去在氣候、減碳政策都比較落後,但是學界的研究成果很多,因此希望透過學界影響政府,翻轉台灣在國際高碳排的形象。

他也說,科學家希望政府儘速宣布氣候緊急狀態,並在今年修定《溫管法》時積極提出行程表告訴民眾,台灣在減碳的調適政策上該怎麼做。林幸助則呼籲政府,台灣四面環海,海洋資源非常豐富,政府應該進行積極管理、調查,充分利用台灣的海洋資源減碳。

重視海洋、土壤減碳
他提到,台灣其實非常多「藍碳」(存在於海洋的碳),如紅樹林、海草床的生態系,這些生態系比以往認知的「綠碳」(森林)可以更有效減碳,也是許多生物繁殖的好棲地。光是東沙群島就有5000公頃的海草床,台灣本土的紅樹林也很多,但政府卻沒加以規畫利用,非常可惜。

海洋大學副校長許泰文也表示,全球目前均溫已經上升1度,海水體積因此膨脹 ,造成海平面上升。以台灣的衛星、潮汐站資料來看,這10年來海平面上漲的速度已經是上個10年的2倍。這會讓海岸的潮流緩衝區消失,產生更多暴潮,海岸線很容易崩潰,如果不積極應對,最終惡果只會反撲到人類。

台大農化系教授許正一分析,土壤是碳很好貯存的地方,如果有好的管理方式能增加碳存量,但是台灣高集約式土地使用,會讓土壤碳排增加,因此在農業、國土規劃上,政府要有更多管理,如休耕、廢棄土地轉型等方式,讓台灣土壤可以幫助台灣減碳。

此份連署來自全台包括台大、清大、海洋、中央、中山、東華等學校,涵蓋地理系、資管系、生科系、海生館、生態工程系、環境變遷研究所、大氣系、水產養殖系等不同單位共143名學者,希望加強台灣減碳步伐。


台科學家首度連署 籲正視氣候緊急狀態

稿源:2020-4-21/公視/林靜梅、陳昌維



地球暖化進行式 科學家連署救地球

稿源:2020-4-21/大愛/李明華

國內一群科學家,站出來呼籲各界,重視地球暖化,同時也提醒,在這一波疫情結束之後,擔心碳排放將會爆增至少1.5倍。

工廠煙囪排放廢氣,造成空氣汙染,街道車水馬龍,製造碳足跡,地球不斷發燒令人憂心,不同領域的科學家,大力疾呼;台灣就環境與地理位置,屬於脆弱國家,需立即反應氣候緊急狀態,政府從上到下以及民間、個人,應該快速展開救地球的行動。

我科學家首度同台連署 「氣候緊急」需超前部署

我科學家首度同台連署 「氣候緊急」需超前部署

【自由時報】全台143名科學家連署,疾呼政府正視氣候緊急狀態。(記者羅綺攝)

【自由時報】全台143名科學家連署,疾呼政府正視氣候緊急狀態。(記者羅綺攝)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