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媒體報導】家禽流感病毒的防疫

更新時間:2020-05-15 08:47:56 / 張貼時間:2020-05-14 09:09:32
興新聞張貼者
單位秘書室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1,378
稿源:2020-05-13/工商時報

文 趙黛瑜 中興大學微生物暨公衛所教授、 黃美椋 中興大學微生物暨公衛所博士後研究員

台灣禽場密集,若未注意生物安全,極易發生禽流感疫情,影響產業發展。根據行政院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禽流感資訊專區》資料顯示,2020年截至4月13日止,台灣共累積34例高病原性禽流感案例,分別為21例H5N2亞型案例、11例H5N5亞型案例,以及2場合併感染案例,總計撲殺348,067隻禽類。

自2020年初以來,高病原性禽流感在世界各國,包括台灣,皆陸續發生不同亞型病毒在禽場間傳播。台灣自2015年至今,是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rld Organisation for Animal Health, 簡稱OIE)會員國中通報確診禽場最多的國家。所有會員國中,即使台灣流行的型別及嚴重度並非最多或最高的,且在不施打疫苗的情況下,遵循著「OIE禽流感病毒監測與防治準則進行篩檢、撲殺,以阻斷禽流感病毒傳播」的政策,卻仍無法有效阻斷病毒在禽場間的傳播。

進一步分析環境因素,野鳥是禽流感病毒的天然宿主,而候鳥在遷徙過程中,會將禽流感病毒傳播至全球各地。由於台灣位於東亞候鳥遷徙路徑上,擁有多樣化棲息地,一年四季都有不同候鳥造訪或停留,因此台灣候鳥種類與數量相當豐富。

在分析台灣高病原性禽流感病毒確診禽場的熱區環境因子後,發現台灣禽流感的疫情與4個環境因子有關,分別為:未登記的水禽場密度、總禽場密度、水陸禽場異質性指數,以及非水稻田耕作面積覆蓋率。

未登記水禽場密度高以及非水稻田耕作面積覆蓋率高,顯示熱區中的家禽,尤其是水禽與野鳥的接觸機會高;當水陸禽場異質性指數高時,表示單位面積內水禽場及陸禽場飼養比例接近,因此藉由水禽傳播病毒至陸禽的機率高;而高禽場密度則代表一旦病毒進入禽場,周邊半徑3-5公里範圍內禽場間的傳播機會高。

針對已發現禽流感的禽場採檢,OIE交由會員國自行訂定範圍,在歐盟國家一律主動採檢3公里範圍內的所有禽場,而台灣因為禽場密度過高,因此採取的是1公里範圍的禽場主動採檢,若為陽性則一律全場撲殺。

在防疫與經濟的兩難中,若希望能根除禽場間的高病原性禽流感病毒,臺灣需要具有科技思維的防疫策略來面對高病原性禽流感,以下為幾點建議:首先,政府應公布即時禽流感病毒的全基因定序,並利用演化地理傳播動態模型瞭解禽流感病毒在禽場間或與野鳥間的傳播動態,找出病毒可能的傳播路線。

其次,結合血清抗體的篩檢,找出並公布禽流感病毒流行的冷區或是非流行區,再根據 OIE「場域化」標準,徹底執行生物安全措施。即在特定地區內,實施共同生物安全管理計畫,包括進出車輛的追蹤、禽舍圍網與消毒等,使特定動物族群具有明確的健康狀態,以此建立「清淨場域」(free compartment)。

最後,根據行政院農委會農業試驗所2016-2017年的衛星掃描調查,全台的禽場數為18,711場,但其中9,411家為未登記禽場,顯示未登記禽舍在台灣仍相當普遍,因此應結合人工智慧科技即時判讀衛星影像,找出未登記禽舍並加以輔導、管理,做到智慧農業2.0。
台灣禽場密集,若未注意生物安全,極易發生禽流感疫情。圖/本報資料照片

台灣禽場密集,若未注意生物安全,極易發生禽流感疫情。圖/本報資料照片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