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首頁
  • 興新聞
  • 【公關組】放牛小孩變土壤專家 興大紀錄楊秋忠院士奮鬥歷程

【公關組】放牛小孩變土壤專家 興大紀錄楊秋忠院士奮鬥歷程

更新時間:2020-07-01 08:36:36 / 張貼時間:2020-06-30 08:47:51
興新聞張貼者
單位秘書室
新聞來源秘書室媒體公關組
3,383
興大人物誌第三集:土壤專家 楊秋忠院士
秘書室/監製 蔡永興/拍攝剪輯



今年是中央研究院院士、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講座教授楊秋忠返臺任教的40年,6月由中興大學拍攝發行的「興大人物誌」,以楊秋忠院士為主角,介紹這位出生南投國姓的農家子弟,在貧苦中辛勤奮鬥,一生深耕土壤領域,投入微生物肥料研發與管理法規推動、發明快速堆肥技術、募資3億創辦「地天泰農業生技股份公司」等,堅持理想、挑戰不可能的歷程。

看見土壤問題 投入微生物肥料研發
1980年楊秋忠院士結束在美國夏威夷大學的博士後研究,返臺進入母校中興大學任教。當時正是臺灣農業使用化學肥料的興盛時期,他預見大量使用化肥將造成土壤退化,衍生蟲害、病害、生態問題,因而萌生研發微生物肥料的想法。

他嘗試利用自然界既有的固氮菌和溶磷菌做成肥料,一方面借重固氮微生物來替代化肥中的氮肥,並搭配具溶磷作用的微生物,將長年化肥的「沉澱物」溶解出來,重新釋放回土地、供作物吸收,一收一放間讓農民擺脫對化肥的依賴,藉此降低化肥用量。起初沒人看好且認為不可行的微生物肥料,在楊院士20多年的執著下,用田間試驗證明微生物肥料的效果,用科學數據說服學界與農友,如今微生物肥料已訂有管理法規,成為新興的產業。

TTT技術 創造科研成果商業化的里程碑
楊院士的研究生涯有兩大戰役,一個是微生物肥料的發展,另一個則是快速堆肥技術的發明。過去農人自行堆肥,除了耗時占空間外,常常還伴隨惡臭的問題。十幾年來,楊院士每天便當的飯菜留下一口拿來實驗,研究該怎麼加速有機肥的製成。他透過選用優質微生物產生的酵素,來加速堆肥的完成。相關成果於2007年發表在Nature雜誌,十餘年來,楊院士進一步將快速處理技術實踐在興大校園的枯枝落葉,推出了「大勇肥」,「大勇」是為了紀念過去恩師潘傑克老師的勉勵,同時,將此技術申請命名為TTT技術。

2018年起TTT技術開始產業化,楊院士獲得科技部價創計畫補助,領軍成立「地天泰農業生技股份公司」,2019年核心酵素工廠落成,科技部價創計畫第一個成功募資出場案例,首輪募資即獲國內鑽石生技投資、香港商生利國際投資、富邦創投及台新金控等投資人共計3億元資金,目前已接獲蘭克公司、泓橋環保等許多公司訂單,革新了科研成果商業化的里程碑。

放牛小孩 遇見生命中的貴人
楊院士畢生投入改善土地,源自自己對土地懷抱感恩之心。「我家種田,經濟上不是很好,當時每次註冊的時候,我爸爸都會特別帶我到一個地方去借錢。讓我能夠交學費,早期家裡要養一個小孩子到大學畢業,真的是很辛苦,這過程中,我很感謝家人願意付出。」從小到大的奮鬥歷程中,楊院士不曾感到困苦,他也勉勵大家:「人不怕出身低,只要你奮鬥,就會有成果」。

楊院士生命中有兩個重要的貴人,一個是退伍軍人潘傑克老師,一個則是陪伴他一路成長、奮鬥的妻子。楊院士說:「國小升六年級時,潘傑克老師每禮拜天就到我家教英文,英文是用毛筆寫的,在大的白報紙上面寫abcd。老師不只教教我英文,同時教我做人、做事。第一個月我媽媽就拿錢給他,就被他罵,『我不是要錢,我是要教你小孩子』,就又被退回。第二個月我媽覺得不好意思,改送他襯衫,他還是不要,他就是義務要教我。」

楊院士要出國唸書時,潘傑克老師還特別買皮鞋送他,告訴他要腳踏實地、實實在在。40多年來,楊院士一直把潘老師的話銘記在心,即便有了卓越成就,他卻從未自滿,這一切或許很早就蘊藏在他的心裡,小時候恩師的一席話也呼應了他畢生的努力,做事情要實實在在,這其實就是「土壤精神」。

持續奮鬥 退而不休
107年8月楊院士從興大退休,現任兼任講座教授,還是時常進實驗室、開班授課,楊院士說:「在我的心裡是沒有退休的時間點,我認為人活到老,學到老做到老。盡我們最大的力量為人類解決問題,為人類服務,這是我的信念,所以這只是一個形式的退休,我還是繼續努力奮鬥。」



放牛小孩變土壤專家 中興大學紀錄楊秋忠院士奮鬥歷程

稿源:2020-06-30/台灣好新聞 /林重鎣

今年是中央研究院院士、 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講座教授楊秋忠返臺任教的40年,6月由 中興大學拍攝發行的「興大人物誌」,以楊秋忠院士為主角, 介紹這位出生南投國姓的農家子弟,在貧苦中辛勤奮鬥, 一生深耕土壤領域,投入微生物肥料研發與管理法規推動、 發明快速堆肥技術、募資3億創辦「地天泰農業生技股份公司」等, 堅持理想、挑戰不可能的歷程。

1980年楊秋忠院士結束在美國夏威夷大學的博 士後研究,返臺進入母校中興大學任教。 當時正是臺灣農業使用化學肥料的興盛時期, 他預見大量使用化肥將造成土壤退化,衍生蟲害、病害、生態問題, 因而萌生研發微生物肥料的想法。

他嘗試利用自然界既有的固氮菌和溶磷菌做成肥料, 一方面借重固氮微生物來替代化肥中的氮肥, 並搭配具溶磷作用的微生物,將長年化肥的「沉澱物」溶解出來, 重新釋放回土地、供作物吸收, 一收一放間讓農民擺脫對化肥的依賴,藉此降低化肥用量。 起初沒人看好且認為不可行的微生物肥料,在楊院士20多年的執著 下,用田間試驗證明微生物肥料的效果, 用科學數據說服學界與農友,如今微生物肥料已訂有管理法規, 成為新興的產業。

楊院士的研究生涯有兩大戰役,一個是微生物肥料的發展, 另一個則是快速堆肥技術的發明。過去農人自行堆肥, 除了耗時占空間外,常常還伴隨惡臭的問題。十幾年來, 楊院士每天便當的飯菜留下一口拿來實驗, 研究該怎麼加速有機肥的製成。他透過選用優質微生物產生的酵素, 來加速堆肥的完成。相關成果於2007年發表在Nature雜誌 ,十餘年來, 楊院士進一步將快速處理技術實踐在興大校園的枯枝落葉,推出了「 大勇肥」,「大勇」是為了紀念過去恩師潘傑克老師的勉勵,同時, 將此技術申請命名為TTT技術。

2018年起TTT技術開始產業化, 楊院士獲得科技部價創計畫補助,領軍成立「 地天泰農業生技股份公司」,2019年核心酵素工廠落成, 科技部價創計畫第一個成功募資出場案例, 首輪募資即獲國內鑽石生技投資、香港商生利國際投資、 富邦創投及台新金控等投資人共計3億元資金, 目前已接獲蘭克公司、泓橋環保等許多公司訂單, 革新了科研成果商業化的里程碑。

楊院士畢生投入改善土地,源自自己對土地懷抱感恩之心。「我家種 田,經濟上不是很好,當時每次註冊的時候,我爸爸都會特別帶我到 一個地方去借錢。讓我能夠交學費,早期家裡要養一個小孩子到大學 畢業,真的是很辛苦,這過程中,我很感謝家人願意付出。」 從小到大的奮鬥歷程中,楊院士不曾感到困苦,他也勉勵大家:「人不怕出身低,只要你奮鬥,就會有成果」。

楊院士生命中有兩個重要的貴人,一個是退伍軍人潘傑克老師, 一個則是陪伴他一路成長、奮鬥的妻子。楊院士說:「 國小升六年級時,潘傑克老師每禮拜天就到我家教英文, 英文是用毛筆寫的,在大的白報紙上面寫abcd。 老師不只教教我英文,同時教我做人、做事。 第一個月我媽媽就拿錢給他,就被他罵,『我不是要錢, 我是要教你小孩子』,就又被退回。第二個月我媽覺得不好意思, 改送他襯衫,他還是不要,他就是義務要教我。」

楊院士要出國唸書時,潘傑克老師還特別買皮鞋送他, 告訴他要腳踏實地、實實在在。40多年來, 楊院士一直把潘老師的話銘記在心,即便有了卓越成就, 他卻從未自滿,這一切或許很早就蘊藏在他的心裡, 小時候恩師的一席話也呼應了他畢生的努力,做事情要實實在在, 這其實就是「土壤精神」。

107年8月楊院士從興大退休, 現任兼任講座教授,還是時常進實驗室、開班授課,楊院士說:「 在我的心裡是沒有退休的時間點,我認為人活到老,學到老做到老。 盡我們最大的力量為人類解決問題,為人類服務,這是我的信念, 所以這只是一個形式的退休,我還是繼續努力奮鬥。」

興大人物誌第三集楊秋忠院士:https://video. nchu.edu.tw/media/2220



放牛小孩變土壤專家 興大紀錄楊秋忠院士奮鬥歷程

稿源:2020-06-30/勁報/張亞痕

今年是中央研究院院士、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講座教授楊秋忠返臺任教的40年,6月由中興大學拍攝發行的「興大人物誌」,以楊秋忠院士為主角,介紹這位出生南投國姓的農家子弟,在貧苦中辛勤奮鬥,一生深耕土壤領域,投入微生物肥料研發與管理法規推動、發明快速堆肥技術、募資3億創辦「地天泰農業生技股份公司」等,堅持理想、挑戰不可能的歷程。

1980年楊秋忠院士結束在美國夏威夷大學的博士後研究,返臺進入母校中興大學任教。當時正是臺灣農業使用化學肥料的興盛時期,他預見大量使用化肥將造成土壤退化,衍生蟲害、病害、生態問題,因而萌生研發微生物肥料的想法。

他嘗試利用自然界既有的固氮菌和溶磷菌做成肥料,一方面借重固氮微生物來替代化肥中的氮肥,並搭配具溶磷作用的微生物,將長年化肥的「沉澱物」溶解出來,重新釋放回土地、供作物吸收,一收一放間讓農民擺脫對化肥的依賴,藉此降低化肥用量。起初沒人看好且認為不可行的微生物肥料,在楊院士20多年的執著下,用田間試驗證明微生物肥料的效果,用科學數據說服學界與農友,如今微生物肥料已訂有管理法規,成為新興的產業。

楊院士的研究生涯有兩大戰役,一個是微生物肥料的發展,另一個則是快速堆肥技術的發明。過去農人自行堆肥,除了耗時占空間外,常常還伴隨惡臭的問題。十幾年來,楊院士每天便當的飯菜留下一口拿來實驗,研究該怎麼加速有機肥的製成。他透過選用優質微生物產生的酵素,來加速堆肥的完成。相關成果於2007年發表在Nature雜誌,十餘年來,楊院士進一步將快速處理技術實踐在興大校園的枯枝落葉,推出了「大勇肥」,「大勇」是為了紀念過去恩師潘傑克老師的勉勵,同時,將此技術申請命名為TTT技術。

2018年起TTT技術開始產業化,楊院士獲得科技部價創計畫補助,領軍成立「地天泰農業生技股份公司」,2019年核心酵素工廠落成,科技部價創計畫第一個成功募資出場案例,首輪募資即獲國內鑽石生技投資、香港商生利國際投資、富邦創投及台新金控等投資人共計3億元資金,目前已接獲蘭克公司、泓橋環保等許多公司訂單,革新了科研成果商業化的里程碑。

楊院士畢生投入改善土地,源自自己對土地懷抱感恩之心。「我家種田,經濟上不是很好,當時每次註冊的時候,我爸爸都會特別帶我到一個地方去借錢。讓我能夠交學費,早期家裡要養一個小孩子到大學畢業,真的是很辛苦,這過程中,我很感謝家人願意付出。」從小到大的奮鬥歷程中,楊院士不曾感到困苦,他也勉勵大家:「人不怕出身低,只要你奮鬥,就會有成果」。

楊院士生命中有兩個重要的貴人,一個是退伍軍人潘傑克老師,一個則是陪伴他一路成長、奮鬥的妻子。楊院士說:「國小升六年級時,潘傑克老師每禮拜天就到我家教英文,英文是用毛筆寫的,在大的白報紙上面寫abcd。老師不只教教我英文,同時教我做人、做事。第一個月我媽媽就拿錢給他,就被他罵,『我不是要錢,我是要教你小孩子』,就又被退回。第二個月我媽覺得不好意思,改送他襯衫,他還是不要,他就是義務要教我。」

楊院士要出國唸書時,潘傑克老師還特別買皮鞋送他,告訴他要腳踏實地、實實在在。40多年來,楊院士一直把潘老師的話銘記在心,即便有了卓越成就,他卻從未自滿,這一切或許很早就蘊藏在他的心裡,小時候恩師的一席話也呼應了他畢生的努力,做事情要實實在在,這其實就是「土壤精神」。

107年8月楊院士從興大退休,現任兼任講座教授,還是時常進實驗室、開班授課,楊院士說:「在我的心裡是沒有退休的時間點,我認為人活到老,學到老做到老。盡我們最大的力量為人類解決問題,為人類服務,這是我的信念,所以這只是一個形式的退休,我還是繼續努力奮鬥。」



放牛小孩變土壤專家 興大記錄楊秋忠院士奮鬥歷程

稿源:2020-07-01/大成報/蕭宇廷

今年是中央研究院院士、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講座教授楊秋忠返臺任教的第40年,6月由興大拍攝發行的「興大人物誌」,即以楊秋忠為主角,介紹這位出生南投國姓的農家子弟,在貧苦中辛勤奮鬥,一生深耕土壤領域,投入微生物肥料研發與管理法規推動,並發明快速堆肥技術、募資3億創辦「地天泰農業生技」等,堅持理想、挑戰不可能的歷程。

興大指出, 1980年,楊秋忠結束在美國夏威夷大學的博士後研究,返臺進入母校興大任教。當時正是臺灣農業使用化學肥料的興盛時期,他預見大量使用化肥將造成土壤退化,衍生蟲害、病害、生態問題,因而萌生研發微生物肥料的想法。

他嘗試利用自然界既有的固氮菌和溶磷菌做成肥料,一方面借重固氮微生物來替代化肥中的氮肥,並搭配具溶磷作用的微生物、把長年化肥的「沉澱物」溶解出來,重新釋放回土地、供作物吸收;一收一放間讓農民擺脫對化肥的依賴,藉此降低化肥用量。

起初沒人看好且認為不可行的微生物肥料,在楊秋忠20多年的執著下,以田間試驗證明微生物肥料的效果,用科學數據說服學界與農友;如今微生物肥料已訂有管理法規、成為新興的產業。

而楊秋忠的研究生涯有兩大戰役,一個是微生物肥料的發展,另一個則是快速堆肥技術的發明。過去農人自行堆肥,除了耗時占空間外,常常還伴隨惡臭問題。十幾年來,楊秋忠每天便當的飯菜留下一口拿來實驗,研究該怎麼加速有機肥的製成;他更透過選用優質微生物產生的酵素,加速堆肥的完成。相關成果於2007年發表在Nature雜誌,10餘年來,楊秋忠進一步把快速處理技術實踐在興大校園的枯枝落葉,推出了「大勇肥」;「大勇」即是為了紀念過去恩師潘傑克的勉勵,同時,將該技術申請命名為TTT技術。

2018年起TTT技術開始產業化,楊秋忠獲得科技部價創計畫補助,領軍成立「地天泰農業生技」,2019年核心酵素工廠落成,為科技部價創計畫第一個成功募資出場案例;首輪募資即獲國內鑽石生技投資、香港商生利國際投資、富邦創投及台新金控等投資人共計3億元資金,目前已接獲蘭克公司、泓橋環保等許多公司訂單,革新了科研成果商業化的里程碑。

興大透露,楊秋忠畢生投入改善土地,源自他對土地懷抱感恩之心。「我家種田,經濟上不是很好,當時每次註冊的時候,我爸爸都會特別帶我到一個地方去借錢。讓我能夠交學費,早期家裡要養一個小孩子到大學畢業,真的是很辛苦,這過程中,我很感謝家人願意付出。」從小到大的奮鬥歷程中,楊秋忠不曾感到困苦,他也勉勵大家,「人不怕出身低,只要你奮鬥、就會有成果」。

尤其是是這位最愛土地的人,生命中更有兩個重要的貴人。一個是退伍軍人潘傑克老師,一個則是陪伴他一路成長、奮鬥的妻子。秋忠楊提到,「國小升六年級時,潘傑克老師每禮拜天就到我家教英文,英文是用毛筆寫的,在大的白報紙上面寫abcd。老師不只教教我英文,同時教我做人、做事。」第一個月,楊媽媽要拿錢給他,就被他罵,「我不是要錢,我是要教你小孩子」,結果錢被退回;第二個月,楊媽媽又覺得不好意思,改送襯衫還是被婉拒,「他就是義務要教我。」

後來,楊秋忠要出國唸書,潘傑克還特別買皮鞋送他,告訴他要腳踏實地、實實在在。40多年來,楊秋忠一直把潘老師的話銘記在心,即便有了卓越成就、卻從未自滿,這一切或許很早就蘊藏在他的心裡,小時候恩師的一席話也呼應了他畢生的努力、做事情要實實在在,這其實就是「土壤精神」。

107年8月楊秋忠從興大退休,現在兼任講座教授,還是時常進實驗室、開班授課。他強調,「在我的心裡是沒有退休的時間點,我認為人活到老、學到老、做到老。盡我們最大的力量為人類解決問題、為人類服務,這是我的信念,所以這只是一個形式的退休,我還是繼續努力奮鬥。」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