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牛羊也有新布尼亞病毒 農委會:該病毒對動物不致病 但擬啟動調查
更新時間:2020-08-06 09:00:05 /
張貼時間:2020-08-06 08:57:21
興新聞張貼者
單位秘書室
新聞來源農傳媒
1,540
稿源:2020-08-05/農傳媒/陳儷方
中國近日有不少省分出現新布尼亞病毒感染案例,部分感染個案因「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症」(SFTS)死亡,人類感染途徑為遭到攜帶了新布尼亞病毒的蜱蟲叮咬後發病,這類新興人畜共通疾病在亞洲並不罕見,韓國、日本都有確診病例,我國去年11月也有確診個案。中興大學研究團隊在牛羊等反芻動物身上,驗得病毒核酸及抗體,農委會表示,雖然未發現牛羊等動物因此致病,但將評估是否啟動調查研究,釐清該病毒對家畜健康的影響。
衛福部疾管署4月15日新增「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症」(SFTS)為第四類法定傳染病。疾管署指出,SFTS為新興急性傳染病,中國大陸2009年流行不明原因發燒性疾病,之後經實驗室檢驗,證實是由屬於白纖病毒科(Phenuivirudae)的新病毒「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症病毒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感染導致。
疾管署指出,SFTS主要是經由蜱蟲叮咬感染,患者發病後第1週多數有發燒、血小板及白血球減少等特徵,亦可能有噁心、嘔吐、腹瀉、頭痛、肌肉痛、淋巴腫大等症狀,並會有出血傾向;發病後第2週可能導致肝臟、腎臟等多重器官衰竭或瀰漫性血管內凝血異常,第3週多數患者走向復原病程,少數重症患者則可能死亡,致死率約5%至15%。
中興大學曾於107年至108年間,針對此新興病原展開監測,在放牧型態的牧場取得牛及羊的樣本,並測得病毒核酸及抗體,顯示新布尼亞病毒已經在臺灣動物族群中現蹤,但並未發現對動物健康狀況產生影響。研究團隊比對臺灣動物感染的SFTSV核酸序列的結果,發現與日本流行病毒株最相近,此研究是中興大學與日本國立感染症研究所(NIID)的跨國合作研究案,相關成果已發表於國際期刊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
團隊進一步研究發現,國內感染反芻動物、蜱蟲以及人的SFTSV核酸序列雖然相似度高,但隸屬於不同基因群,中興大學微生物與公共衛生學研究所教授徐維莉說明,至少有2種基因型的SFTSV在臺灣,即反芻動物與蜱蟲的SFTSV屬於同一種基因型,人的SFTSV又是另一種基因型,但3種序列又不一樣。研究團隊認為,未來有必要對SFTSV的自然界保毒宿主以及病媒昆蟲進行持續監測,了解病原存在的範圍以及在動物中的陽性比率,以利即時分析流行傳播風險並落實此新興人畜共通疾病的防治。
徐維莉說,根據國外其他研究顯示,若無其他控制因素,SFTSV會透過野生動物或反芻動物等宿主獲得保存、複製,並藉由蟲媒傳播,在自然界循環;被測得SFTSV陽性的野生動物或反芻動物,並沒有發現臨床症狀,但在動物感染實驗中,人工接種高劑量特定病毒株在貓身上,確實會導致貓出現出血病症。
中興大學在國內放牧型牧場進行小範圍監測,獲得牛羊等反芻動物感染SFTSV的證據,但感染動物並沒有明顯臨床症狀。農委會副主委黃金城5日表示,從目前已知資訊得知,要被帶有病毒的啤蟲叮咬才可能感染,雖可稱為人畜共通傳染病,但該病原在動物身上並不會導致動物生病或死亡,反而是人體被感染,才會出現明顯死亡率。
黃金城同時指出,雖然沒有造成經濟動物的損失,但還是會要求防檢局留意該病毒的發展,既然中興大學已在牛羊身上檢得SFTSV核酸及抗體,農委會將先分離出病毒,再評估是否成立計劃,針對動物感染SFTSV的情形進行調查及分析。
中國近日有不少省分出現新布尼亞病毒感染案例,部分感染個案因「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症」(SFTS)死亡,人類感染途徑為遭到攜帶了新布尼亞病毒的蜱蟲叮咬後發病,這類新興人畜共通疾病在亞洲並不罕見,韓國、日本都有確診病例,我國去年11月也有確診個案。中興大學研究團隊在牛羊等反芻動物身上,驗得病毒核酸及抗體,農委會表示,雖然未發現牛羊等動物因此致病,但將評估是否啟動調查研究,釐清該病毒對家畜健康的影響。
衛福部疾管署4月15日新增「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症」(SFTS)為第四類法定傳染病。疾管署指出,SFTS為新興急性傳染病,中國大陸2009年流行不明原因發燒性疾病,之後經實驗室檢驗,證實是由屬於白纖病毒科(Phenuivirudae)的新病毒「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症病毒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感染導致。
疾管署指出,SFTS主要是經由蜱蟲叮咬感染,患者發病後第1週多數有發燒、血小板及白血球減少等特徵,亦可能有噁心、嘔吐、腹瀉、頭痛、肌肉痛、淋巴腫大等症狀,並會有出血傾向;發病後第2週可能導致肝臟、腎臟等多重器官衰竭或瀰漫性血管內凝血異常,第3週多數患者走向復原病程,少數重症患者則可能死亡,致死率約5%至15%。
中興大學曾於107年至108年間,針對此新興病原展開監測,在放牧型態的牧場取得牛及羊的樣本,並測得病毒核酸及抗體,顯示新布尼亞病毒已經在臺灣動物族群中現蹤,但並未發現對動物健康狀況產生影響。研究團隊比對臺灣動物感染的SFTSV核酸序列的結果,發現與日本流行病毒株最相近,此研究是中興大學與日本國立感染症研究所(NIID)的跨國合作研究案,相關成果已發表於國際期刊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
團隊進一步研究發現,國內感染反芻動物、蜱蟲以及人的SFTSV核酸序列雖然相似度高,但隸屬於不同基因群,中興大學微生物與公共衛生學研究所教授徐維莉說明,至少有2種基因型的SFTSV在臺灣,即反芻動物與蜱蟲的SFTSV屬於同一種基因型,人的SFTSV又是另一種基因型,但3種序列又不一樣。研究團隊認為,未來有必要對SFTSV的自然界保毒宿主以及病媒昆蟲進行持續監測,了解病原存在的範圍以及在動物中的陽性比率,以利即時分析流行傳播風險並落實此新興人畜共通疾病的防治。
徐維莉說,根據國外其他研究顯示,若無其他控制因素,SFTSV會透過野生動物或反芻動物等宿主獲得保存、複製,並藉由蟲媒傳播,在自然界循環;被測得SFTSV陽性的野生動物或反芻動物,並沒有發現臨床症狀,但在動物感染實驗中,人工接種高劑量特定病毒株在貓身上,確實會導致貓出現出血病症。
中興大學在國內放牧型牧場進行小範圍監測,獲得牛羊等反芻動物感染SFTSV的證據,但感染動物並沒有明顯臨床症狀。農委會副主委黃金城5日表示,從目前已知資訊得知,要被帶有病毒的啤蟲叮咬才可能感染,雖可稱為人畜共通傳染病,但該病原在動物身上並不會導致動物生病或死亡,反而是人體被感染,才會出現明顯死亡率。
黃金城同時指出,雖然沒有造成經濟動物的損失,但還是會要求防檢局留意該病毒的發展,既然中興大學已在牛羊身上檢得SFTSV核酸及抗體,農委會將先分離出病毒,再評估是否成立計劃,針對動物感染SFTSV的情形進行調查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