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PCR怎麼測?Ct值高低解謎
更新時間:2021-05-31 13:08:47 /
張貼時間:2021-05-31 09:03:23
興新聞張貼者
單位秘書室
新聞來源大愛新聞台
1,816
稿源:2021-5-29/大愛新聞/張澤人
檢疫人員先用鼻咽拭子,從民眾的鼻子或咽喉後部、收集分泌物,再將採檢到的樣本、放入試管,這就是PCR檢驗前的採樣動作。
記者 張澤人:「疫情發燒,PCR檢體也暴量,這些檢體,都是從住院病患,以及被衛生局匡列的可疑對象,採樣過來的。」
樣本中,可能含有COVID-19病毒。
只不過,這種病毒的大小,是一般流感病毒的1/10,到底小到什麼程度?以人類的頭髮為例,直徑相當於4000個COVID-19病毒,排在一起的長度。
因此,這種微乎其微的病毒,必須用特殊的科學方法PCR,才能偵測得到。
中興大學微衛所教授 張照勤:「(PCR檢測)由原本的,很少量的病毒病原的遺傳物質,藉由這樣的過程,就可以非常正確地,而且大量地複製出來,這樣的結果。」
PCR,是聚合酶連鎖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的英文縮寫。
(滿版圖卡三IN點)檢驗過程:一開始用探針,偵測病毒特有的基因序列,將這個基因片段,做螢光標記,經過不斷地複製,直到某一次的複製,數量大到儀器可以觀測到病毒顯示的訊號。
台中慈濟醫院檢驗醫學科主任 何承懋:「在我們的(病毒)核酸上面染色,然後當(染色)核酸的量,到達一定程度的時候,它染色的螢光的強度,會到達可以偵測的範圍,這時候我們就會判定,這個檢體就是陽性(感染COVID-19病毒)。」
記者 張澤人:「這裡是台中慈濟醫院的檢驗醫學科,全科室20位同仁分為3班,全天候24小時不休息,投入PCR的檢驗工作,目前每天可以提供,250-300個PCR的檢驗能量。」
PCR過程,病毒被複製幾次的數值,就是所謂的Ct值。
中興大學微衛所教授 張照勤:「Ct數值低的狀態底下,應該就是說,這個個案,他(體內)含的病毒量是多的,多的狀態底下,第一他對於整個流行病學的傳播,可能具有相當高的風險。」
記者 張澤人:「國內規範Ct值30,或是高於30的病人,可以解除隔離。我們打個比方,假設Ct值30的病毒數量,是記者手中紙張的大小,那麼Ct值下降(為)29,(病毒數量)就倍增,28,一路倍增,到了Ct值24的時候,雖然和Ct值30(數據)只差了6,但是它的病毒數量,卻暴增了上百倍。」
不論Ct值高低,只要儀器能偵測到,都代表陽性,也就是檢體的主人,曾經感染過COVID-19病毒。
台中慈濟醫院檢驗醫學科主任 何承懋:「疫情在最剛開始的時候,(PCR)要轉陰(性)才能解隔,要測不到(病毒)才能解隔,但是最近我想,因為疫情(爆發)的關係,病床數也比較(緊)急,所以疫情指揮中心,解隔的條件,Ct值大於30,也可以考慮解隔。」
國內疫情爆發前,PCR為陽性的病人,都必須住院隔離治療,直到最近醫療能量不足,防疫指揮中心讓Ct值大於30,不具傳染力的病患出院,在家自主管理。
媒體時而報導,有人在台灣檢測是陰性,去到其他國家,卻被驗出陽性的情況,為什麼會這樣?
台中慈濟醫院檢驗醫學科主任 何承懋:「採檢這個動作,如果你採得不好,事實上有可能有病毒,你沒有採到,這是第一個(因素),第二個(因素)本來檢驗,就有它的一個極限,沒有任何一個檢驗,它的敏感性跟特異性,都是100%的,所以有時候必須要多採,一個確診者,他(檢驗人員)可能採了第二次或第三次,或甚至有些(確診者)到第四次才陽性。」
PCR檢測,有感染的空窗期,就算驗出是陰性,也不能完全排除感染機率,。因此除了篩檢感染者,避免人群接觸之外,最好的防疫方法,還是全民戴口罩、勤洗手的不二法門。
檢疫人員先用鼻咽拭子,從民眾的鼻子或咽喉後部、收集分泌物,再將採檢到的樣本、放入試管,這就是PCR檢驗前的採樣動作。
記者 張澤人:「疫情發燒,PCR檢體也暴量,這些檢體,都是從住院病患,以及被衛生局匡列的可疑對象,採樣過來的。」
樣本中,可能含有COVID-19病毒。
只不過,這種病毒的大小,是一般流感病毒的1/10,到底小到什麼程度?以人類的頭髮為例,直徑相當於4000個COVID-19病毒,排在一起的長度。
因此,這種微乎其微的病毒,必須用特殊的科學方法PCR,才能偵測得到。
中興大學微衛所教授 張照勤:「(PCR檢測)由原本的,很少量的病毒病原的遺傳物質,藉由這樣的過程,就可以非常正確地,而且大量地複製出來,這樣的結果。」
PCR,是聚合酶連鎖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的英文縮寫。
(滿版圖卡三IN點)檢驗過程:一開始用探針,偵測病毒特有的基因序列,將這個基因片段,做螢光標記,經過不斷地複製,直到某一次的複製,數量大到儀器可以觀測到病毒顯示的訊號。
台中慈濟醫院檢驗醫學科主任 何承懋:「在我們的(病毒)核酸上面染色,然後當(染色)核酸的量,到達一定程度的時候,它染色的螢光的強度,會到達可以偵測的範圍,這時候我們就會判定,這個檢體就是陽性(感染COVID-19病毒)。」
記者 張澤人:「這裡是台中慈濟醫院的檢驗醫學科,全科室20位同仁分為3班,全天候24小時不休息,投入PCR的檢驗工作,目前每天可以提供,250-300個PCR的檢驗能量。」
PCR過程,病毒被複製幾次的數值,就是所謂的Ct值。
中興大學微衛所教授 張照勤:「Ct數值低的狀態底下,應該就是說,這個個案,他(體內)含的病毒量是多的,多的狀態底下,第一他對於整個流行病學的傳播,可能具有相當高的風險。」
記者 張澤人:「國內規範Ct值30,或是高於30的病人,可以解除隔離。我們打個比方,假設Ct值30的病毒數量,是記者手中紙張的大小,那麼Ct值下降(為)29,(病毒數量)就倍增,28,一路倍增,到了Ct值24的時候,雖然和Ct值30(數據)只差了6,但是它的病毒數量,卻暴增了上百倍。」
不論Ct值高低,只要儀器能偵測到,都代表陽性,也就是檢體的主人,曾經感染過COVID-19病毒。
台中慈濟醫院檢驗醫學科主任 何承懋:「疫情在最剛開始的時候,(PCR)要轉陰(性)才能解隔,要測不到(病毒)才能解隔,但是最近我想,因為疫情(爆發)的關係,病床數也比較(緊)急,所以疫情指揮中心,解隔的條件,Ct值大於30,也可以考慮解隔。」
國內疫情爆發前,PCR為陽性的病人,都必須住院隔離治療,直到最近醫療能量不足,防疫指揮中心讓Ct值大於30,不具傳染力的病患出院,在家自主管理。
媒體時而報導,有人在台灣檢測是陰性,去到其他國家,卻被驗出陽性的情況,為什麼會這樣?
台中慈濟醫院檢驗醫學科主任 何承懋:「採檢這個動作,如果你採得不好,事實上有可能有病毒,你沒有採到,這是第一個(因素),第二個(因素)本來檢驗,就有它的一個極限,沒有任何一個檢驗,它的敏感性跟特異性,都是100%的,所以有時候必須要多採,一個確診者,他(檢驗人員)可能採了第二次或第三次,或甚至有些(確診者)到第四次才陽性。」
PCR檢測,有感染的空窗期,就算驗出是陰性,也不能完全排除感染機率,。因此除了篩檢感染者,避免人群接觸之外,最好的防疫方法,還是全民戴口罩、勤洗手的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