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關組】面對百年大旱與暴雨成災 有機農業就是「韌性」
更新時間:2021-08-19 08:58:45 /
張貼時間:2021-08-18 12:53:09
興新聞張貼者
單位秘書室
新聞來源秘書室媒體公關組
1,726
稿源:有機農業推動中心
去年度臺灣創下56年以來無颱風登陸的紀錄,嚴重造成西部地區的農業缺水,許多農民因停灌而被迫休耕。然而,在大旱之後卻緊接著今年7月底的烟花颱風、8月初的強降雨及盧碧颱風,讓許多地方都傳出豪雨災情,造成超過3億的嚴重農損。種種現象皆顯示氣候異常的問題和解決已經迫在眉睫,未來如何在極端氣候下追求農業的永續經營,是非常重要的議題。
因此,有機農業推動中心於8月18日舉辦線上「2021有機農業促進論壇」,特別從乾旱與水澇的逆境切入,邀請產官學研的各界專家們齊聚一堂,共同探討有機農業在極端氣候下的生產表現,以及有機農業如何緩解及適應氣候變化,報名人數達八百多人,足見此議題受到有機產業界強烈關注。
農委會陳吉仲主委表示,有機農業不僅提供安全的農產品,更是對環境友善的一種耕作方式。目前臺灣的有機及友善耕作面積可減少2萬公噸以上的化學農藥使用,並減少6千多公斤的碳排放量,期望2050年能達到農業淨零排放之目標。陳啟榮主任秘書代表農糧署全程參與本場線上論壇,並說明農糧署會持續大力推動有機農業發展政策,相信有機農業促進方案結合減碳目標,對臺灣環境會有更大的貢獻。
農委會種苗改良繁殖場場長張定霖指出,農民保種及參與式選種可能是面對乾旱的調適策略,並說明我國有機種子產業推動的短中長期規劃架構。而中央研究院楊秋忠院士也表示,研究顯示在土壤pH值、有機質含量及微生物多樣性等多項韌性指標上,有機栽培皆優於慣行栽培,可見有機農業不僅能緩解氣候變遷,面對極端氣候也有較高的的抵抗力。
著力於氣候變遷研究的前農試所研究員楊純明博士認為,面對極端氣候,農業的永續經營更為重要,而有機農業為達成多項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的解決方法之一,應積極促進有機農業之創新。長久實施有機耕作的南平山道田生態農場負責人陳新豪,則是用自己的農場做實驗,記錄農場的環境數據,並且大方分享透過農場管理來調節微氣候和節省水源的草根知識。
中興大學校長薛富盛表示,興大作為國內最早參與有機農業推廣的大學,運用與有機生產者良好的互動關係,以及消費者對本校的信任,來擔任起消費者與生產者溝通的橋樑。同時兼任有機農業推動中心主任的興大農資院院長詹富智則表示,中興大學將持續積極地與農委會農糧署合作,大力推動我國有機農業之發展,朝向韌性有機國家的目標邁進。
去年度臺灣創下56年以來無颱風登陸的紀錄,嚴重造成西部地區的農業缺水,許多農民因停灌而被迫休耕。然而,在大旱之後卻緊接著今年7月底的烟花颱風、8月初的強降雨及盧碧颱風,讓許多地方都傳出豪雨災情,造成超過3億的嚴重農損。種種現象皆顯示氣候異常的問題和解決已經迫在眉睫,未來如何在極端氣候下追求農業的永續經營,是非常重要的議題。
因此,有機農業推動中心於18日舉辦線上「2021有機農業促進論壇」,特別從乾旱與水澇的逆境切入,邀請產官學研的各界專家們齊聚一堂,共同探討有機農業在極端氣候下的生產表現,以及有機農業如何緩解及適應氣候變化;報名人數達800多人,足見該議題受到有機產業界強烈關注。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有機農業不僅提供安全的農產品,更是對環境友善的一種耕作方式。目前臺灣的有機及友善耕作面積,可減少2萬公噸以上的化學農藥使用,並減少2千多公斤的碳排放量,期望2050年能達到農業淨零排放目標。
農糧署主秘陳啟榮也代表署方全程參與這場線上論壇,並說明農糧署會持續大力推動有機農業發展政策,相信有機農業促進方案結合減碳目標,對臺灣環境會有更大的貢獻。
而農委會種苗改良繁殖場場長張定霖指出,農民保種及參與式選種可能是面對乾旱的調適策略,並說明我國有機種子產業推動的短中長期規劃架構。中央研究院院士楊秋忠則表示,研究顯示在土壤pH值、有機質含量及微生物多樣性等多項韌性指標上,有機栽培皆優於慣行栽培,可見有機農業不僅能緩解氣候變遷,面對極端氣候也有較高的的抵抗力。
著力於氣候變遷研究的前農試所研究員楊純明博士認為,面對極端氣候,農業的永續經營更為重要,而有機農業為達成多項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的解決方法之一,應積極促進有機農業的創新。長久實施有機耕作的南平山道田生態農場負責人陳新豪,更是用自己的農場做實驗,記錄農場的環境數據,並且大方分享透過農場管理來調節微氣候和節省水源的草根知識。
中興大學校長薛富盛表示,興大做為國內最早參與有機農業推廣的大學,運用與有機生產者良好的互動關係,以及消費者對校方的信任,擔任起消費者與生產者溝通的橋樑。同時兼任有機農業推動中心主任的興大農資院院長詹富智則提到,興大將持續積極地與農委會農糧署合作,大力推動我國有機農業之發展,朝向韌性有機國家的目標邁進。
去年度臺灣創下56年以來無颱風登陸的紀錄,嚴重造成西部地區的農業缺水,許多農民因停灌而被迫休耕。然而,在大旱之後卻緊接著今年7月底的烟花颱風、8月初的強降雨及盧碧颱風,讓許多地方都傳出豪雨災情,造成超過3億的嚴重農損。種種現象皆顯示氣候異常的問題和解決已經迫在眉睫,未來如何在極端氣候下追求農業的永續經營,是非常重要的議題。
因此,有機農業推動中心於今日(8/18)舉辦線上「2021有機農業促進論壇」,特別從乾旱與水澇的逆境切入,邀請產官學研的各界專家們齊聚一堂,共同探討有機農業在極端氣候下的生產表現,以及有機農業如何緩解及適應氣候變化,報名人數達八百多人,足見此議題受到有機產業界強烈關注。
農委會陳吉仲主委表示,有機農業不僅提供安全的農產品,更是對環境友善的一種耕作方式。目前臺灣的有機及友善耕作面積可減少2萬公噸以上的化學農藥使用,並減少2千多公斤的碳排放量,期望2050年能達到農業淨零排放之目標。陳啟榮主任秘書代表農糧署全程參與本場線上論壇,並說明農糧署會持續大力推動有機農業發展政策,相信有機農業促進方案結合減碳目標,對臺灣環境會有更大的貢獻。
農委會種苗改良繁殖場場長張定霖指出,農民保種及參與式選種可能是面對乾旱的調適策略,並說明我國有機種子產業推動的短中長期規劃架構。而中央研究院楊秋忠院士也表示,研究顯示在土壤pH值、有機質含量及微生物多樣性等多項韌性指標上,有機栽培皆優於慣行栽培,可見有機農業不僅能緩解氣候變遷,面對極端氣候也有較高的的抵抗力。
著力於氣候變遷研究的前農試所研究員楊純明博士認為,面對極端氣候,農業的永續經營更為重要,而有機農業為達成多項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的解決方法之一,應積極促進有機農業之創新。長久實施有機耕作的南平山道田生態農場負責人陳新豪,則是用自己的農場做實驗,記錄農場的環境數據,並且大方分享透過農場管理來調節微氣候和節省水源的草根知識。
中興大學校長薛富盛表示,興大作為國內最早參與有機農業推廣的大學,運用與有機生產者良好的互動關係,以及消費者對本校的信任,來擔任起消費者與生產者溝通的橋樑。同時兼任有機農業推動中心主任的興大農資院院長詹富智則表示,中興大學將持續積極地與農委會農糧署合作,大力推動我國有機農業之發展,朝向韌性有機國家的目標邁進。
今年8月上旬受西南氣流影響,中南部豪雨成災,農損金額已超過5.8億,農委會主委今(18)日表示,面對極端氣候的威脅,農委會近期將宣布農業部門淨零排放策略,目標不只比中央其他部門,也比全球2050淨零碳排的目標更往前。
2021有機農業促進論壇「就是韌性-有機農業對水逆境的調適力」於今日召開,陳吉仲表示,未來極端氣候事件未來發生頻率與強度將大幅提高,而農民往往是深受其害的第一線。
他表示,近年台灣有機農業大幅發展,有機以及友善耕作面積超過1.6萬公頃,占整個全亞洲慣行農法比例第一,成長率更是2016年蔡英文總統上任時的兩倍。
陳吉仲指出,農民若從事有機農業或友善生產,每公頃有3萬元獎勵;使用有機資材每公頃補助最高3萬;有機驗證費用將由農委會補助9成,而當消費者看到農產品貼上有機驗證,代表安全合格率與市場上檢驗合格率近乎百分之百,所以「有機」不僅是提供高品質農產品,更是「友善」環境。
他分析,國內1.6萬公頃的有機友善耕作面積,可以減少使用近2萬公噸的化學農藥,更減少6000多公斤的碳排放當量,有機農業促進法通過後,台灣也與澳洲、紐西蘭、日本、美國等簽了有機同等性,舉例來說,只要經過中興大學驗證通過的有機農產品,就可以直接賣到日本,不用再經過對方國的驗證。
陳吉仲表示,IPCC(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日前公布的第六次評估報告(AR6)中提到,全球均溫上升1度,極端氣候事件的比例就會提高7%,有機生產絕對會面對更嚴峻的挑戰,我們也應該提出有機調適的策略。
「現在我們的減碳力道並不夠,若現在不做,世紀中將會來不及,農委會近期將宣布農業部門的淨零排放策略,不只比其他部門,也要比全球2050淨零排放期程更往前走,農業部門有信心做得到。」
乾旱、豪雨成災,台灣未來面對極端氣候事件的頻率會越來越高,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說,近期將宣布未來20年面對氣候變遷調適策略,否則2050年要達到淨零排放,將會來不及。
2021有機農業促進線上論壇「就是韌性-有機農業對水逆境的調適力」今天展開,陳吉仲受邀開幕致詞。未來極端氣候事件頻率將大幅提高,如去年今年的乾旱,上周的連續豪雨成災,對有機農業、第一線農民深受其害。
他表示,近年台灣有機農業大幅發展,幕後有許多功臣,在團隊努力下,有機驗證面積,加上友善耕作面積達到1.6萬多公頃,占整個慣行農法的比例,是全亞洲第一,跟2016年蔡英文總統上任時成長兩倍。
他說,學術界的推動,讓整個有機農業政策,是農委會底下是最完整的政策,農民從事有機農業友善生產,每公頃有3萬元獎勵,使用資材每公頃補助3萬,驗證費用由農委會補助九成。
陳吉仲說,要能完整生產,中興大學在有機驗證種要角色,就消費者而言,知道貼上有機驗證,安全合格率百分之百,在市場上周驗合格率也幾乎百分之百;有機的背後目的,不僅只是提供安全農產品,更是需要友善環境。
他表示,有機友善耕作面積1.6萬公頃,可以減少2萬公噸化學農藥使用,並減少6000多公斤碳排放量,有機農業促進法通過後,我國也與澳洲、紐西蘭、日本等國簽了有機同等性,我國的有機農產品可以直接賣到日本等其他國家,不用再經過對方國驗證方式,讓未來有機農產品行銷全世界,背後隱含的是友善、永續概念,這是是未來趨勢。
陳吉仲說,在氣候變遷影響加劇下,如何讓農民從事有機友善的影響,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近期提出第六次評估報告(AR6),說明未來極端氣候持續發生,在面對極端氣候事件,我國有機調適策略如何提出,針對未來20年面對氣候變遷的調適策略是什麼,現在若不做屆時會來不及,不久的將來,農業部分會宣布淨零排放策略,農業部門要比其他部門更往前走,需要學術界的建議。
去年度臺灣創下56年以來無颱風登陸的紀錄,嚴重造成西部地區的農業缺水,許多農民因停灌而被迫休耕。然而,在大旱之後卻緊接著今年7月底的烟花颱風、8月初的強降雨及盧碧颱風,讓許多地方都傳出豪雨災情,造成超過3億的嚴重農損。種種現象皆顯示氣候異常的問題和解決已經迫在眉睫,未來如何在極端氣候下追求農業的永續經營,是非常重要的議題。
因此,有機農業推動中心於8月18日舉辦線上「2021有機農業促進論壇」,特別從乾旱與水澇的逆境切入,邀請產官學研的各界專家們齊聚一堂,共同探討有機農業在極端氣候下的生產表現,以及有機農業如何緩解及適應氣候變化,報名人數達八百多人,足見此議題受到有機產業界強烈關注。
農委會陳吉仲主委表示,有機農業不僅提供安全的農產品,更是對環境友善的一種耕作方式。目前臺灣的有機及友善耕作面積可減少2萬公噸以上的化學農藥使用,並減少6千多公斤的碳排放量,期望2050年能達到農業淨零排放之目標。陳啟榮主任秘書代表農糧署全程參與本場線上論壇,並說明農糧署會持續大力推動有機農業發展政策,相信有機農業促進方案結合減碳目標,對臺灣環境會有更大的貢獻。
農委會種苗改良繁殖場場長張定霖指出,農民保種及參與式選種可能是面對乾旱的調適策略,並說明我國有機種子產業推動的短中長期規劃架構。而中央研究院楊秋忠院士也表示,研究顯示在土壤pH值、有機質含量及微生物多樣性等多項韌性指標上,有機栽培皆優於慣行栽培,可見有機農業不僅能緩解氣候變遷,面對極端氣候也有較高的的抵抗力。
著力於氣候變遷研究的前農試所研究員楊純明博士認為,面對極端氣候,農業的永續經營更為重要,而有機農業為達成多項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的解決方法之一,應積極促進有機農業之創新。長久實施有機耕作的南平山道田生態農場負責人陳新豪,則是用自己的農場做實驗,記錄農場的環境數據,並且大方分享透過農場管理來調節微氣候和節省水源的草根知識。
中興大學校長薛富盛表示,興大作為國內最早參與有機農業推廣的大學,運用與有機生產者良好的互動關係,以及消費者對本校的信任,來擔任起消費者與生產者溝通的橋樑。同時兼任有機農業推動中心主任的興大農資院院長詹富智則表示,中興大學將持續積極地與農委會農糧署合作,大力推動我國有機農業之發展,朝向韌性有機國家的目標邁進。
面對百年大旱與暴雨成災 有機農業就是「韌性」
稿源:2021-08-18/大成報/蕭宇廷去年度臺灣創下56年以來無颱風登陸的紀錄,嚴重造成西部地區的農業缺水,許多農民因停灌而被迫休耕。然而,在大旱之後卻緊接著今年7月底的烟花颱風、8月初的強降雨及盧碧颱風,讓許多地方都傳出豪雨災情,造成超過3億的嚴重農損。種種現象皆顯示氣候異常的問題和解決已經迫在眉睫,未來如何在極端氣候下追求農業的永續經營,是非常重要的議題。
因此,有機農業推動中心於18日舉辦線上「2021有機農業促進論壇」,特別從乾旱與水澇的逆境切入,邀請產官學研的各界專家們齊聚一堂,共同探討有機農業在極端氣候下的生產表現,以及有機農業如何緩解及適應氣候變化;報名人數達800多人,足見該議題受到有機產業界強烈關注。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有機農業不僅提供安全的農產品,更是對環境友善的一種耕作方式。目前臺灣的有機及友善耕作面積,可減少2萬公噸以上的化學農藥使用,並減少2千多公斤的碳排放量,期望2050年能達到農業淨零排放目標。
農糧署主秘陳啟榮也代表署方全程參與這場線上論壇,並說明農糧署會持續大力推動有機農業發展政策,相信有機農業促進方案結合減碳目標,對臺灣環境會有更大的貢獻。
而農委會種苗改良繁殖場場長張定霖指出,農民保種及參與式選種可能是面對乾旱的調適策略,並說明我國有機種子產業推動的短中長期規劃架構。中央研究院院士楊秋忠則表示,研究顯示在土壤pH值、有機質含量及微生物多樣性等多項韌性指標上,有機栽培皆優於慣行栽培,可見有機農業不僅能緩解氣候變遷,面對極端氣候也有較高的的抵抗力。
著力於氣候變遷研究的前農試所研究員楊純明博士認為,面對極端氣候,農業的永續經營更為重要,而有機農業為達成多項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的解決方法之一,應積極促進有機農業的創新。長久實施有機耕作的南平山道田生態農場負責人陳新豪,更是用自己的農場做實驗,記錄農場的環境數據,並且大方分享透過農場管理來調節微氣候和節省水源的草根知識。
中興大學校長薛富盛表示,興大做為國內最早參與有機農業推廣的大學,運用與有機生產者良好的互動關係,以及消費者對校方的信任,擔任起消費者與生產者溝通的橋樑。同時兼任有機農業推動中心主任的興大農資院院長詹富智則提到,興大將持續積極地與農委會農糧署合作,大力推動我國有機農業之發展,朝向韌性有機國家的目標邁進。
面對百年大旱與暴雨成災 有機農業就是「韌性」
稿源:2021-08-18 /中央社去年度臺灣創下56年以來無颱風登陸的紀錄,嚴重造成西部地區的農業缺水,許多農民因停灌而被迫休耕。然而,在大旱之後卻緊接著今年7月底的烟花颱風、8月初的強降雨及盧碧颱風,讓許多地方都傳出豪雨災情,造成超過3億的嚴重農損。種種現象皆顯示氣候異常的問題和解決已經迫在眉睫,未來如何在極端氣候下追求農業的永續經營,是非常重要的議題。
因此,有機農業推動中心於今日(8/18)舉辦線上「2021有機農業促進論壇」,特別從乾旱與水澇的逆境切入,邀請產官學研的各界專家們齊聚一堂,共同探討有機農業在極端氣候下的生產表現,以及有機農業如何緩解及適應氣候變化,報名人數達八百多人,足見此議題受到有機產業界強烈關注。
農委會陳吉仲主委表示,有機農業不僅提供安全的農產品,更是對環境友善的一種耕作方式。目前臺灣的有機及友善耕作面積可減少2萬公噸以上的化學農藥使用,並減少2千多公斤的碳排放量,期望2050年能達到農業淨零排放之目標。陳啟榮主任秘書代表農糧署全程參與本場線上論壇,並說明農糧署會持續大力推動有機農業發展政策,相信有機農業促進方案結合減碳目標,對臺灣環境會有更大的貢獻。
農委會種苗改良繁殖場場長張定霖指出,農民保種及參與式選種可能是面對乾旱的調適策略,並說明我國有機種子產業推動的短中長期規劃架構。而中央研究院楊秋忠院士也表示,研究顯示在土壤pH值、有機質含量及微生物多樣性等多項韌性指標上,有機栽培皆優於慣行栽培,可見有機農業不僅能緩解氣候變遷,面對極端氣候也有較高的的抵抗力。
著力於氣候變遷研究的前農試所研究員楊純明博士認為,面對極端氣候,農業的永續經營更為重要,而有機農業為達成多項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的解決方法之一,應積極促進有機農業之創新。長久實施有機耕作的南平山道田生態農場負責人陳新豪,則是用自己的農場做實驗,記錄農場的環境數據,並且大方分享透過農場管理來調節微氣候和節省水源的草根知識。
中興大學校長薛富盛表示,興大作為國內最早參與有機農業推廣的大學,運用與有機生產者良好的互動關係,以及消費者對本校的信任,來擔任起消費者與生產者溝通的橋樑。同時兼任有機農業推動中心主任的興大農資院院長詹富智則表示,中興大學將持續積極地與農委會農糧署合作,大力推動我國有機農業之發展,朝向韌性有機國家的目標邁進。
目標淨零碳排比世界更快 陳吉仲:農業部門淨零碳排策略近期宣布
稿源:2021-08-18/中時/李柏澔今年8月上旬受西南氣流影響,中南部豪雨成災,農損金額已超過5.8億,農委會主委今(18)日表示,面對極端氣候的威脅,農委會近期將宣布農業部門淨零排放策略,目標不只比中央其他部門,也比全球2050淨零碳排的目標更往前。
2021有機農業促進論壇「就是韌性-有機農業對水逆境的調適力」於今日召開,陳吉仲表示,未來極端氣候事件未來發生頻率與強度將大幅提高,而農民往往是深受其害的第一線。
他表示,近年台灣有機農業大幅發展,有機以及友善耕作面積超過1.6萬公頃,占整個全亞洲慣行農法比例第一,成長率更是2016年蔡英文總統上任時的兩倍。
陳吉仲指出,農民若從事有機農業或友善生產,每公頃有3萬元獎勵;使用有機資材每公頃補助最高3萬;有機驗證費用將由農委會補助9成,而當消費者看到農產品貼上有機驗證,代表安全合格率與市場上檢驗合格率近乎百分之百,所以「有機」不僅是提供高品質農產品,更是「友善」環境。
他分析,國內1.6萬公頃的有機友善耕作面積,可以減少使用近2萬公噸的化學農藥,更減少6000多公斤的碳排放當量,有機農業促進法通過後,台灣也與澳洲、紐西蘭、日本、美國等簽了有機同等性,舉例來說,只要經過中興大學驗證通過的有機農產品,就可以直接賣到日本,不用再經過對方國的驗證。
陳吉仲表示,IPCC(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日前公布的第六次評估報告(AR6)中提到,全球均溫上升1度,極端氣候事件的比例就會提高7%,有機生產絕對會面對更嚴峻的挑戰,我們也應該提出有機調適的策略。
「現在我們的減碳力道並不夠,若現在不做,世紀中將會來不及,農委會近期將宣布農業部門的淨零排放策略,不只比其他部門,也要比全球2050淨零排放期程更往前走,農業部門有信心做得到。」
2050淨零排放農業如何調適? 陳吉仲:近期對外宣布
稿源:2021-08-18/ 聯合報/彭宣雅乾旱、豪雨成災,台灣未來面對極端氣候事件的頻率會越來越高,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說,近期將宣布未來20年面對氣候變遷調適策略,否則2050年要達到淨零排放,將會來不及。
2021有機農業促進線上論壇「就是韌性-有機農業對水逆境的調適力」今天展開,陳吉仲受邀開幕致詞。未來極端氣候事件頻率將大幅提高,如去年今年的乾旱,上周的連續豪雨成災,對有機農業、第一線農民深受其害。
他表示,近年台灣有機農業大幅發展,幕後有許多功臣,在團隊努力下,有機驗證面積,加上友善耕作面積達到1.6萬多公頃,占整個慣行農法的比例,是全亞洲第一,跟2016年蔡英文總統上任時成長兩倍。
他說,學術界的推動,讓整個有機農業政策,是農委會底下是最完整的政策,農民從事有機農業友善生產,每公頃有3萬元獎勵,使用資材每公頃補助3萬,驗證費用由農委會補助九成。
陳吉仲說,要能完整生產,中興大學在有機驗證種要角色,就消費者而言,知道貼上有機驗證,安全合格率百分之百,在市場上周驗合格率也幾乎百分之百;有機的背後目的,不僅只是提供安全農產品,更是需要友善環境。
他表示,有機友善耕作面積1.6萬公頃,可以減少2萬公噸化學農藥使用,並減少6000多公斤碳排放量,有機農業促進法通過後,我國也與澳洲、紐西蘭、日本等國簽了有機同等性,我國的有機農產品可以直接賣到日本等其他國家,不用再經過對方國驗證方式,讓未來有機農產品行銷全世界,背後隱含的是友善、永續概念,這是是未來趨勢。
陳吉仲說,在氣候變遷影響加劇下,如何讓農民從事有機友善的影響,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近期提出第六次評估報告(AR6),說明未來極端氣候持續發生,在面對極端氣候事件,我國有機調適策略如何提出,針對未來20年面對氣候變遷的調適策略是什麼,現在若不做屆時會來不及,不久的將來,農業部分會宣布淨零排放策略,農業部門要比其他部門更往前走,需要學術界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