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關組】國際科學大師講座 賀曾樸院士談重力波研究
更新時間:2021-11-15 08:15:30 /
張貼時間:2021-11-12 14:33:11
興新聞張貼者
單位秘書室
新聞來源秘書室媒體公關組
1,253
11月10日世界科學日(World Science Day),中興大學理學院與自然科學博物館合辦國際科學大師講座,邀請中央研究院賀曾樸院士以「贏得諾貝爾獎的重力研究」(Nobel Prize Winning Work in Gravity)為題,介紹近十年人天文學界對於「直接觀測黑洞陰影」的研究發展,除興大師生與會外,同時邀請彰化高中學生到場,以及臺中一中師生線上聽講,近3百位聽眾一同聆聽大師開講,座無虛席。
施因澤院長表示,此講座為中興大學理學院創院60週年慶系列學術演講活動,也是「台灣科學節」(Taiwan Science Festival)的系列活動之一,由科博館焦傳金館長與前館長孫維新教授一同主持。賀曾樸院士為東亞天文臺臺長、麥克斯威爾電波天文望遠鏡臺長,長期致力於推動臺灣天文發展,積極整合臺灣團隊參與國際大型天文計畫,包含參與或主導次毫米波陣列、李遠哲宇宙背景輻射陣列(AMiBA)、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ALMA)、格陵蘭望遠鏡(GLT)、中美掩星計畫(TAOS)及海王星外自動掩星普查計畫望遠鏡(TAOS‐2)、廣角紅外線相機(WIRCam)、新一代超廣角相機(HSC)、主焦點光譜儀(PFS)、地球空間中之能量與輻射人造衛星(ERG)、宇宙學及天文物理太空紅外線望遠鏡(SPICA)等儀器的研發與興建計畫等。
賀院士以視訊方式,介紹近十年人類對於黑洞和重力波的研究發展,包含:「聽」到兩個黑洞融合時釋放的重力波(來自LIGO雷射干涉儀重力波觀測站,2017年諾貝爾獎)、「感覺」到黑洞近旁的重力效應(恆星和雲氣繞行銀河中心的黑洞,2020年諾貝爾獎),和「看」到黑洞陰影(2019年第一張M87星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的輪廓圖像),這些研究共同的科技核心為「干涉陣列技術」的尖端發展。賀院士表示,臺灣長期投入發展次毫米波段的干涉技術和設備,在這次國際合作觀測黑洞陰影的研究上,做出了相當大的貢獻。
活動相簿
11月10日世界科學日(World Science Day),中興大學理學院與自然科學博物館合辦國際科學大師講座,邀請中央研究院賀曾樸院士以「贏得諾貝爾獎的重力研究」(Nobel Prize Winning Work in Gravity)為題,介紹近十年人天文學界對於「直接觀測黑洞陰影」的研究發展,除興大師生與會外,同時邀請彰化高中學生到場,以及臺中一中師生線上聽講,近3百位聽眾一同聆聽大師開講,座無虛席。
施因澤院長表示,此講座為中興大學理學院創院60週年慶系列學術演講活動,也是「台灣科學節」(Taiwan Science Festival)的系列活動之一,由科博館焦傳金館長與前館長孫維新教授一同主持。賀曾樸院士為東亞天文臺臺長、麥克斯威爾電波天文望遠鏡臺長,長期致力於推動臺灣天文發展,積極整合臺灣團隊參與國際大型天文計畫,包含參與或主導次毫米波陣列、李遠哲宇宙背景輻射陣列(AMiBA)、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ALMA)、格陵蘭望遠鏡(GLT)、中美掩星計畫(TAOS)及海王星外自動掩星普查計畫望遠鏡(TAOS‐2)、廣角紅外線相機(WIRCam)、新一代超廣角相機(HSC)、主焦點光譜儀(PFS)、地球空間中之能量與輻射人造衛星(ERG)、宇宙學及天文物理太空紅外線望遠鏡(SPICA)等儀器的研發與興建計畫等。
賀院士以視訊方式,介紹近十年人類對於黑洞和重力波的研究發展,包含:「聽」到兩個黑洞融合時釋放的重力波(來自LIGO雷射干涉儀重力波觀測站,2017年諾貝爾獎)、「感覺」到黑洞近旁的重力效應(恆星和雲氣繞行銀河中心的黑洞,2020年諾貝爾獎),和「看」到黑洞陰影(2019年第一張M87星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的輪廓圖像),這些研究共同的科技核心為「干涉陣列技術」的尖端發展。賀院士表示,臺灣長期投入發展次毫米波段的干涉技術和設備,在這次國際合作觀測黑洞陰影的研究上,做出了相當大的貢獻。
施因澤院長表示,此講座為中興大學理學院創院60週年慶系列學術演講活動,也是「台灣科學節」(Taiwan Science Festival)的系列活動之一,由科博館焦傳金館長與前館長孫維新教授一同主持。賀曾樸院士為東亞天文臺臺長、麥克斯威爾電波天文望遠鏡臺長,長期致力於推動臺灣天文發展,積極整合臺灣團隊參與國際大型天文計畫,包含參與或主導次毫米波陣列、李遠哲宇宙背景輻射陣列(AMiBA)、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ALMA)、格陵蘭望遠鏡(GLT)、中美掩星計畫(TAOS)及海王星外自動掩星普查計畫望遠鏡(TAOS‐2)、廣角紅外線相機(WIRCam)、新一代超廣角相機(HSC)、主焦點光譜儀(PFS)、地球空間中之能量與輻射人造衛星(ERG)、宇宙學及天文物理太空紅外線望遠鏡(SPICA)等儀器的研發與興建計畫等。
賀院士以視訊方式,介紹近十年人類對於黑洞和重力波的研究發展,包含:「聽」到兩個黑洞融合時釋放的重力波(來自LIGO雷射干涉儀重力波觀測站,2017年諾貝爾獎)、「感覺」到黑洞近旁的重力效應(恆星和雲氣繞行銀河中心的黑洞,2020年諾貝爾獎),和「看」到黑洞陰影(2019年第一張M87星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的輪廓圖像),這些研究共同的科技核心為「干涉陣列技術」的尖端發展。賀院士表示,臺灣長期投入發展次毫米波段的干涉技術和設備,在這次國際合作觀測黑洞陰影的研究上,做出了相當大的貢獻。
活動相簿
國際科學大師講座 賀曾樸院士談重力波研究
稿源:2021-11-12/中央社11月10日世界科學日(World Science Day),中興大學理學院與自然科學博物館合辦國際科學大師講座,邀請中央研究院賀曾樸院士以「贏得諾貝爾獎的重力研究」(Nobel Prize Winning Work in Gravity)為題,介紹近十年人天文學界對於「直接觀測黑洞陰影」的研究發展,除興大師生與會外,同時邀請彰化高中學生到場,以及臺中一中師生線上聽講,近3百位聽眾一同聆聽大師開講,座無虛席。
施因澤院長表示,此講座為中興大學理學院創院60週年慶系列學術演講活動,也是「台灣科學節」(Taiwan Science Festival)的系列活動之一,由科博館焦傳金館長與前館長孫維新教授一同主持。賀曾樸院士為東亞天文臺臺長、麥克斯威爾電波天文望遠鏡臺長,長期致力於推動臺灣天文發展,積極整合臺灣團隊參與國際大型天文計畫,包含參與或主導次毫米波陣列、李遠哲宇宙背景輻射陣列(AMiBA)、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ALMA)、格陵蘭望遠鏡(GLT)、中美掩星計畫(TAOS)及海王星外自動掩星普查計畫望遠鏡(TAOS‐2)、廣角紅外線相機(WIRCam)、新一代超廣角相機(HSC)、主焦點光譜儀(PFS)、地球空間中之能量與輻射人造衛星(ERG)、宇宙學及天文物理太空紅外線望遠鏡(SPICA)等儀器的研發與興建計畫等。
賀院士以視訊方式,介紹近十年人類對於黑洞和重力波的研究發展,包含:「聽」到兩個黑洞融合時釋放的重力波(來自LIGO雷射干涉儀重力波觀測站,2017年諾貝爾獎)、「感覺」到黑洞近旁的重力效應(恆星和雲氣繞行銀河中心的黑洞,2020年諾貝爾獎),和「看」到黑洞陰影(2019年第一張M87星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的輪廓圖像),這些研究共同的科技核心為「干涉陣列技術」的尖端發展。賀院士表示,臺灣長期投入發展次毫米波段的干涉技術和設備,在這次國際合作觀測黑洞陰影的研究上,做出了相當大的貢獻。